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神经

脊神经

脊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8784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河北中医、上海针灸杂志、中国针灸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广东神经放射学第一次学术会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等;脊神经的相关文献由86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林、李伟、洪毅等。

脊神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784 占比:99.62%

总计:79081篇

脊神经—发文趋势图

脊神经

-研究学者

  • 徐林
  • 李伟
  • 洪毅
  • 赵亮
  • 邵振海
  • 丁一娟
  • 亚历山大·卡庞捷
  • 侯树勋
  • 刘健
  • 唐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金亚; 汪乃钱; 朱若清; 李宇卫
    • 摘要: 目的:比较基于脊神经定位的颌枕牵引与常规仰卧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我院骨伤科收治的CSR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基于脊神经定位的颌枕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颌枕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记录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椎矢状位参数,评定治疗结束时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cGil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颈椎矢状位参数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有C_(2~7)Cobb角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CASC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主观症状及临床体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主观症状及临床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神经定位诊断技术联合颌枕牵引治疗CSR在疗效上优于常规牵引治疗,能有效降低颈肩疼痛,改善颈椎曲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刘春兴
    • 摘要: 辛辣感高发部位:颈部、咽喉嗓子疼、咽喉部辛辣感也是心梗的一种非典型表现。咽喉和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及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并扩散至咽部神经,往往表现为辛辣感。一走路就疼高发部位:下颌、牙齿少数情况下,心梗可以表现为牙痛或下颌痛,这种牙痛还跟运动相关。
    • 张勇斌; 陈铮
    • 摘要: 目的:探讨脊神经神经纤维瘤病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2020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神经纤维瘤病症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经病理确诊.结果:MRI检查中可见以脊神经为主要影响表现的NF-1患者双侧脊神经广泛均匀性对称性增粗,包括双侧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及双侧骶神经,以神经干明显,局部呈结节状改变,神经根膨大,脊髓受压,椎间孔扩大.增强扫描脊神经均匀强化.结论:以脊神经为主要病变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神经MRI平扫+增强扫描较具特征性,可直观地观察脊髓、脊神经等部位病变情况,有助于提示诊断.
    • 杜秀玉; 翟晓东; 刘志; 杨静
    • 摘要: 目的 观察枕大神经减压联合选择性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药物难治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 8年1月至2019年6月施行枕大神经减压联合选择性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的19例药物难治性偏头痛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价问卷(MIDA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平均住院时间(3.00±0.67)d,术后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症状消失,手术满意率100%.术后VAS评分达优者17例、良2例,MIDAS分级均为I级,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Z =-5.559,P=0.000;MIDAS分级:Z=-5.808,P=O.000).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枕大神经减压联合选择性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药物难治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良好,创伤小、安全可靠.
    • 汪涛; 肖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定位腰椎斜扳手法结合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患者74例,按照入组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7例,分别采用定位腰椎斜扳手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和单纯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神经阻滞组)治疗。2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均口服美洛昔康分散片14 d,并进行臀桥、单侧臀桥、侧卧提臀、卷腹、小燕飞等腰肌康复锻炼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6个月,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进行腰部等速肌力测试并记录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测量腰部无痛活动角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腰腿疼痛NR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0.42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腰腿疼痛NR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9.278,P=0.000)。2组患者腰腿疼痛NRS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0.423,P=0.479)。2组患者腰腿疼痛NRS评分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7.12±1.56)分,(1.47±0.29)分,(1.61±0.55)分,F=16.556,P=0.000;(7.09±1.43)分,(1.52±0.37)分,(2.13±0.61)分,F=14.234,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腿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931;t=0.646,P=0.519)。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腿疼痛NRS评分低于神经阻滞组(t=3.851,P=0.000)。②ODI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3.42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OD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4.364,P=0.000)。2组患者ODI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7.192,P=0.593)。2组患者ODI评分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16.84±4.29)分,(4.34±1.09)分,(4.79±1.21)分,F=17.479,P=0.000;(16.14±4.13)分,(4.56±1.09)分,(5.74±1.44)分,F=13.563,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15,P=0.476;t=0.868,P=0.388)。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ODI评分低于神经阻滞组(t=3.072,P=0.003)。③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4.005,P=0.00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2.621,P=0.000)。2组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9.043,P=0.341)。2组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92.47±10.49)%,(72.34±8.05)%,(75.47±9.41)%,F=5.783,P=0.000;(91.47±13.41)%,(72.52±9.04)%,(81.59±11.14)%,F=4.025,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7,P=0.721;t=0.091,P=0.928)。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部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低于神经阻滞组(t=2.552,P=0.012)。④腰部无痛前屈角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9.47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1.413,P=0.000)。2组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2.347,P=0.573)。2组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76.54°±12.11°,38.72°±5.44°,40.44°±8.97°,F=9.249,P=0.000;75.29°±13.05°,37.37°±7.52°,53.21°±11.44°,F=14.178,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部无痛前屈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7,P=0.671;t=0.884,P=0.379)。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部无痛前屈角度小于神经阻滞组(t=5.343,P=0.000)。⑤腰部无痛后伸角度。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9.545,P=0.001)。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4.213,P=0.000)。2组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存在分组效应(F=11.247,P=0.612)。2组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79.33°±7.09°,63.24°±6.51°,65.97°±8.04°,F=4.874,P=0.000;80.41°±8.21°,64.97°±7.54°,74.97°±9.17°,F=6.037,P=0.000),但2组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及神经阻滞术后2周,2组患者腰部无痛后伸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1,P=0.103;t=1.455,P=0.721)。神经阻滞术后6个月,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腰部无痛后伸角度小于神经阻滞组(t=6.433,P=0.000)。⑥安全性。手法联合神经阻滞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神经阻滞组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例,停药后好转;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采用定位腰椎斜扳手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与单纯采用超声引导下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比较,二者在缓解患者腰腿疼痛、增加腰椎活动度、改善腰部肌力平衡、恢复腰椎功能方面近期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的中期疗效优于后者。
    • 李胜利; 肖正军
    • 摘要: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腰椎小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髓核摘除组,每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56例,年龄35~76岁。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镜下关节囊及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射频温度80°C、频率50 Hz,治疗120 s。髓核摘除组患者给予单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髓核摘除组(90.5%比71.4%)(χ^(2)=4.941,P=0.026);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2±9)min、(11.3±2.4)ml,均高于髓核摘除组的(61±8)min、(8.8±0.9)ml(P均<0.001)。术后1周、1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5±0.3)、(1.4±0.2)和(1.2±0.2)]分,均低于髓核摘除组的[(3.4±0.4)、(2.5±0.3)和(2.1±0.4)]分(P均<0.001);术后1周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ODI评分[(25.4±3.4)和(9.4±1.4)]分,均低于髓核摘除组[(36.6±4.6)和(20.3±3.1)]分(P均<0.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镜下腰椎小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安全有效。
    • 李胜利; 肖正军
    • 摘要: 目的 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腰椎小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髓核摘除组,每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56例,年龄35~76岁.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镜下关节囊及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射频温度80°C、频率50 Hz,治疗120 s.髓核摘除组患者给予单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髓核摘除组(90.5%比71.4%)(x2=4.941,P=0.026);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2±9)min、(11.3±2.4)ml,均高于髓核摘除组的(61±8)min、(8.8±0.9)ml(P均<0.001).术后1周、1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5±0.3)、(1.4±0.2)和(1.2±0.2)]分,均低于髓核摘除组的[(3.4±0.4)、(2.5±0.3)和(2.1±0.4)]分(P均<0.001);术后1周及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ODI评分[(25.4±3.4)和(9.4±1.4)]分,均低于髓核摘除组[(36.6±4.6)和(20.3±3.1)]分(P均<0.001).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镜下腰椎小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关节源性腰腿痛患者安全有效.
    • 戎冬冬; 李翔宇; 孔超; 王宇; 孙思远; 孙峥; 张苗; 鲁世保; 卢洁
    •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增强三维T2-weighted turbo spin-echo SPACE(T2-SPACE)序列检查在腰骶神经根压迫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并评估此影像技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诊断效力.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并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腰椎平扫及T2-SPACE成像扫描.分别采用常规腰椎平扫和常规平扫+T2-SPACE(源图像+MIP像)的方式分析所得影像,判断神经根具体分支的受压情况(有或无)并作记录节段,并记录神经根受压位置(中央管、侧隐窝、椎间孔、极外侧),根据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中年组与老年组.结果 常规MRI及T2-SPACE影像组内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7和0.95.常规MRI影像诊断灵敏度82.76%,特异度93.04%.T2-SPACE影像诊断灵敏度95.40%,特异度95.65%,常规MRI及T2-SPACE影像对椎间孔内及极外侧区域神经压迫的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149和0.354.对于中年组患者,常规MRI和T2-SPACE影像的灵敏度分别为93.33% 和97.78%,但对于老年组患者,常规MRI和T2-SPACE影像的灵敏度分别为71.43% 和92.86%.结论 MRI T2-SPACE序列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骶神经根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较传统MRI,T2-SPACE序列对判断腰骶神经根走行及受压情况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可提高老年患者神经根压迫的诊断准确性,T2-SPACE在诊断腰骶神经根压迫方面可完全代替常规MRI.
    • 摘要: 很多脊神经受损的病人可能会终身残疾,而最近美国巴特雷大学NeuroLife研究计划团队正在试图帮助这些病人恢复对四肢的控制。他们的方法是在体外重新建立神经信号的连接:用植入大脑的微型芯片获取大脑的脑电波,计算机分析脑电波并进行解码。
    • 王洪萌; 李敏捷; 林婷; 林群
    •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入路枕部头皮神经阻滞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围术期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收集经乙状窦后入路行听神经瘤、岩骨背侧脑膜瘤、胆脂瘤等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经典入路(C组,n=20)和头下斜肌入路(O组,n=20),分别记录切皮前、切皮时及切皮后5,10,15,30,60,90,120,150,18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记录麻醉过程中追加的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拔管后1,2,4,8,12 h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MAP,HR,BIS及MAC值在术中各时点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中有5例患者术中切皮做入路分离时需追加舒芬太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较术后2 h增高(P<0.05),且术后8,12 h C组VAS评分明显高于O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12 h的Ramsay评分较术后1 h显著降低(P<0.05),且C组明显低于O组(P<0.05).结论 头下斜肌入路的枕大、枕小神经阻滞能为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提供更长时间的术后镇痛,并能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