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专利文献911519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雨生、何守志、戴虹等。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11519篇
占比:99.99%
总计:911650篇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研究学者
- 王雨生
- 何守志
- 戴虹
- 魏文斌
- 侯慧媛
- 卢颖毅
- 赵明威
- 陈有信
- 喻晓兵
- 崔靖
- 张风
- 彭晓燕
- 颜华
- 俞素勤
- 史雪辉
- 叶子
- 周芳
- 尚庆丽
- 张娟
- 张承芬
- 曲毅
- 李娟娟
- 杜虹
- 王光璐
- 董方田
- 赵世红
- 陈松
- 马景学
- 黎晓新
- 黎铧
- 龙力
- 丁琴
- 严密
- 侯豹可
- 冯琳
- 刘庆淮
- 卢宁
- 叶娅
- 唐维强
- 姜荔
- 宋艳萍
- 岳枚
- 张利伟
- 张力
- 张淑锟
- 张皙
- 张美霞
- 张雪
- 徐建峰
- 曾苗
-
-
魏向阳;
段凝;
李瑛;
李清华;
杜兆东
-
-
摘要: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athological myopia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mCNV)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眼科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14例pmCNV患者和25例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半年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并分析近黄斑中央凹处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的完整性,将ELM和EZ完整性情况标记为ELM(+)和EZ(+),计算其构成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均有明显提高(Z=-2.272、-3.531,P<0.05),且pmCNV组患者BCVA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wAMD组(Z=-2.187,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CMT均明显降低(Z=-2.291、-3.511,P<0.05),但与pmCNV组患者相比wAMD组患者CMT治疗前后的差值更大(Z=-2.137,P<0.05)。另外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ELM(+)和EZ(+)的构成比均升高(χ^(2)=4.038~7.000,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CVA(LogMAR)与ELM(+)和EZ(+)的构成比呈负相关(r=-0.754~-0.559,P<0.05)。结论定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继发于病理性近视与湿性AMD的近中央凹处的CNV可产生良好治疗效果。与wAMD患者相比,pmCNV患者获得了更好的预后视力。
-
-
-
魏文斌;
董力
-
-
摘要:
病理性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性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性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性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当下近视眼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病理性近视眼是近视眼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都应重视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共同呵护国民眼健康.
-
-
吴倩如;
陈晓勇;
封康;
刘瑜玲;
张纯;
赵琳
-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 mg)或雷珠单抗(0.05 mg)治疗,必要时重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68周.观察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恢复情况.初始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直至病灶完全吸收或瘢痕化(第一阶段).其后每12周进行1次随访,观察病灶复发情况(第二阶段长期随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消退情况,将患眼分为形态学改善显著组(改善显著组)、形态学改善不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分析年龄、病程、药物种类、注射次数、基线BCVA和CRT对CNV病灶消退的影响.根据长期随访结果,将患眼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分析影响CNV病灶复发的因素.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病灶消退及复发的因素.结果 基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55.70±15.21)、(73.59±12.08)个字母;CRT分别为(338.3±89.32)、(264.5±47.47) μm.两个时间点患眼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6、-4.061,P<0.001).改善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患眼BCVA分别为(65.38±17.27)、(51.63±12.61)个字母;两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卢-2.316,P=0.029).长期随访结果显示,27只眼中,复发6只眼;平均复发时间(90.83±49.02)周.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CNV病灶消退.复发组、未复发组患眼平均注药次数分别为(3.67±0.816)、(2.24±0.768)次;复发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3,P<0.001).两组患眼基线、末次随访时C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42、-1.313,P=0.195、0.19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ICNV患眼BCVA、CNV病灶消退率;基线视力高提示治疗后CNV病灶消退较好.复发患者经再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可有效好转,且CNV复发对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
-
-
邵蕾;
董力;
张川;
周文达;
魏文斌
-
-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及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变化.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CNV患者50例50只眼(mCNV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2.11±11.66)岁.选取近视屈光度(≥6.00 D)与mCNV组匹配的眼底正常者50例50只眼作为单纯高度近视组,正常志愿者(屈光度-0.25~0.25 D)50名5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患者间年龄(F=0.028)、性别构成比(x2=0.1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62,P=0.004).mCNV组、单纯高度近视组受检眼屈光度(t=-0.273)、眼轴长度(t=0.312)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采用OCTA仪测量受检眼CCD.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比较行x2检验.mCNV患者患眼与对侧眼CCD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mCNV组50只眼中,Ⅰ型、Ⅱ型、混合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分别为12(24%,12/50)、34(68%,34/50)、4(8%,4/50)只眼.病灶处对应OCTA横断面像可见边界清晰的"花团"样强血流信号.其中,焦点状、丝条状、团网状分别为6 (12%,6/50)、8(11%,8/50)、36(72%,36/50)只眼.mCNV组、单纯高度近视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CCD分别为(57.39±3.24)%、(59.33±2.23)%、(61.87±1.62)%.mCNV组患眼CCD显著低于单纯高度近视组(P=0.030)、正常对照组(P<0.001).mCNV组患眼、对侧眼CCD分别为(57.39±3.24)%、(59.82±3.94)%;患眼、对侧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6,P=0.100).Ⅰ型、Ⅱ型、混合型CNV患眼CCD分别为(57.38±3.31)%、(57.39±2.83)%、(57.36±4.21)%.不同CNV分型者CCD(F=1.476)、年龄(F=0.274)、性别构成比(x2=0.825)、屈光度(F=0.34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NV多为Ⅱ型,OCTA表现为异常网状血管的"花团"样外观;CCD显著降低,且呈双侧性.
-
-
-
赵佳玮;
许冰;
秦海峰;
赵娜;
桂潇;
沈炜
-
-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6月因高度近视继发CNV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患者61例,其中男23例、女38例。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的CNV位置将患者分为两组:黄斑中心凹下组(中心凹下组,39例),黄斑旁中心凹组(旁中心凹组,22例)。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每月1次,连续3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以及治疗后BCVA提高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屈光度、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以及患者性别、年龄、高度近视眼别、病程与BCVA提高值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的BCVA为(0.61±0.45)logMAR,较治疗前的(0.95±0.43)logMAR显著提高(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高度近视继发CNV的效果较佳,CNV的位置、病程、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