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鳍
胸鳍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9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辽宁经济、钓鱼、垂钓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等;胸鳍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宗刚、毕树生、石慧荣等。
胸鳍
-研究学者
- 李宗刚
- 毕树生
- 石慧荣
- 陈引娟
- 葛立明
- 蔡月日
- 曹勇
- 刘乐华
- 张纪华
- 潘光
- 赵冬艳
- 刘强
- 曹永辉
- 王扬威
- 黄桥高
- 杨晓光
- 白靖宜
- 苏玉民
- 路阳
- 张利格
- 牛传猛
- 龚成龙
- 刘习武
- 刘荣珍
- 宋保维
- 张军平
- 张晓燕
- 曹国辉
- 杭观荣
- 王振龙
- 胡庆松
- 董迎波
- 谭民
- 丁琛
- 任行伟
- 侯珍秀
- 刘畅
- 吴普国
- 唐文献
- 张建
- 朱永梅
- 杜亚江
- 潘无为
- 王兆立
- 王新国
- 王曼
- 王淑妍
- 石胜君
- 程文平
- 董帝渤
-
-
-
-
摘要:
有一种小鱼怒目如蛙,背鳍如旗,胸鳍如桨,皮肤光滑。因常见它在滩涂上蹦来蹦去,故得名跳鱼。有一种鱼,它们生活在红树林和滩涂附近,本领高强,爬树、打洞、跳高,样样精通。它们头大嘴宽,双目凸起,胸鳍像一双小手撑在身体两侧,着淡褐色外衣,上面点缀着许多小“星星”。退潮后,它们从洞穴中出来活动和觅食。
-
-
二木(文/图)
-
-
摘要:
一.认知叉尾鱼叉尾鱼,即斑点叉尾_,又称沟鲇、钳鱼,属于鲇形目、鮰科鱼类。据相关资料,叉尾鱼,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我国1985年从美国引进该鱼,于1989年繁育成功。其体形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有须4对,胸鳍胸位,腹鳍腹位,有脂鳍,背鳍,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
-
-
王全吉;
巩伟杰
-
-
摘要:
针对仿生机器海豚胸鳍/尾鳍机构,根据细长体理论和新结构建立了机器海豚尾鳍/胸鳍的运动学模型,在摇翼与复合运动模式下,推导了动力学方程;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对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仿真,推算出速度和推进力数值;分析了相关的运动学参数对仿生机器海豚游速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整体游速和推进力的结构方案改进提供技术指导.
-
-
罗爱田;
黄邦凡(图)
-
-
摘要:
一、形态猪麻锯,即大刺鳅,也叫“猪姆锯”,有的地方叫刀鳅、钢鳅、棘鳅、镰刀鱼、刀枪鱼、粗麻割,全因为其背鳍是一排坚硬如锯锐刺,一碰到它就要“锯”人,因而得名。它像泥鳅,但体细长,鳝形蛇行(游),扭曲如鳗,胸鳍圆小,无腹鳍,背棘后侧为软鳍,较为“突出”,像臀鳍一样与尾鳍连成一体,嘴尖长似锥,上半身近圆形,下半身渐渐呈侧扁而薄,灰或灰黄色,体布点状或带状(有的是网状)斑纹,横向分布,图案美丽,鳞细若无,乍一看给人以“无鱗”的错觉。
-
-
李宁宇;
苏广胜;
赵云鹤;
孙向东;
张嗣祺;
苏玉民
-
-
摘要:
为研究仿胸鳍推进的机理和流体动力特性及缩小机器鱼与生物原型之间的性能差距,利用浸入边界法数值模拟了做耦合旋转运动胸鳍的非定常绕流问题。详细探讨胸鳍非定常运动的三维尾涡结构演化和推进机理,并开展胸鳍推进性能与尾涡结构的参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迎流面在背、腹侧边缘及鳍梢部显著涡旋结构的作用下所出现的低压力区,加之鳍表面和上游来流之间好的垂直度共同造成了在动力划水阶段的高推力;在恢复划水阶段的高升力与背侧边缘涡强度的持续增加,以及因鳍表面倾斜而引起的水动力被分解到竖直方向的比重提升有关;胸鳍尾流场被一个三维双环涡结构所支配;当前的模拟为仿胸鳍推进建立了一个最优的斯特劳哈尔数St范围(在0.55附近),在此之后平均推力仍随St的增大而增加,而推进效率则表现出一个缓慢降低的趋势;当前后拍动与纵倾运动之间的相位差为90度时,胸鳍同时取得最佳的推力和效率。
-
-
-
范增;
王扬威;
刘凯;
赵东标
-
-
摘要:
为研制出高性能仿生水下推进器,文中以魟鱼为仿生原型,并借鉴摆动模式鱼类推进机制,提出了一种胸鳍波动与摆动融合推进机制的新型推进方式.设计了仿生机器鱼的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建立了融合胸鳍波动与摆动推进机制的动力学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平均推进力和游动速度与摆动胸鳍面积和频率、幅值等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仿生机器鱼的平均推进力与平均游动速度随摆动胸鳍面积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随频率、幅值的增大呈线性递增关系,最大平均推进力达2.8 N,最大游速达121 mm/s.文中所做研究可为改善机器鱼的游动性能提供参考.
-
-
范增1;
王扬威12;
刘凯1;
赵东标1
-
-
摘要:
为研制出高性能仿生水下推进器,文中以魟鱼为仿生原型,并借鉴摆动模式鱼类推进机制,提出了一种胸鳍波动与摆动融合推进机制的新型推进方式。设计了仿生机器鱼的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建立了融合胸鳍波动与摆动推进机制的动力学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平均推进力和游动速度与摆动胸鳍面积和频率、幅值等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仿生机器鱼的平均推进力与平均游动速度随摆动胸鳍面积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随频率、幅值的增大呈线性递增关系,最大平均推进力达 2.8 N,最大游速达 121 mm/s。文中所做研究可为改善机器鱼的游动性能提供参考。
-
-
-
-
-
Liu Long;
刘龙;
Ang Haisong;
昂海松
- 《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
-
摘要:
胸鳍扑动推进模式(类似空气中鸟类的翅膀拍动飞行)是鱼类推进模式的一种,具有胸鳍推进模式鱼类中最高的推进速度与效率.本文以鲼科鱼类中的蝠鲼为典型,通过对其运动形式及规律的研究,拟提出一种基于厚度不变的主动变形运动规律;基于此运动规律,结合本课题组自主编写的流固耦合特性数值模拟软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求解和分析.通过对不同柔性材料胸鳍在不同斯特劳哈尔数下扑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胸鳍扑动推力随着扑动柔性偏角和扑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游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胸鳍扑动效率随着斯特劳哈尔数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斯特劳哈尔数等于0.3的时候最大,这也符合学者研究的仿生生物最佳效率区间.最后,通过不同的柔性和斯特劳哈尔数组合,可以有效的改变胸鳍扑动的推力特性和效率,提供胸鳍扑动推进模式水下环境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仿胸鳍扑动推进模式水下航行器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