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阻力
肺血管阻力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3761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第三届东北地区呼吸疾病学术会议暨第十三次辽宁省医学会呼吸病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等;肺血管阻力的相关文献由530位作者贡献,包括荆志成、陈树宝、张玉奇等。
肺血管阻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761篇
占比:99.60%
总计:53977篇
肺血管阻力
-研究学者
- 荆志成
- 陈树宝
- 张玉奇
- 徐希奇
- 卢蓉
- 吴炳祥
- 徐卓明
- 杜军保
- 段欣
- 王显霞
- 万微波
- 伍静
- 何建国
- 刘卓华
- 刘锦铭
- 周瑞祥
- 周达新
- 姜桢
- 康曼丽
- 张心中
- 张明杰
- 徐斌
- 朱丽敏
- 李彬
- 李筠
- 杨振文
- 汪超阳
- 王冬国
- 王惠玲
- 王新田
- 王玛理
- 王辰
- 管丽华
- 胡述立
- 范学朋
- 葛均波
- 董丽莉
- 蒋国平
- 蔡小满
- 袁平
- 赵勤华
- 郭健
- 钱菊英
- 陆慰萱
- 陈丹丹
- 陈发东
- 陈超容
- 魏丽群
- 魏继承
- 黄劲松
-
-
何源;
祝绪;
周艳丽;
谷佳佳;
史倞;
高蓉蓉;
邹花一阳;
李新立;
周芳
-
-
摘要: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高肺血管阻力(PVR)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中心行右心导管检查的HFrEF患者共16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右心导管检查数据。右心导管检查测得PVR≥5.0 Wood单位(WU)定义为PVR显著升高。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降维与特征选择,并评估PVR显著升高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右心导管检查结果显示,164例HFrEF患者中,107例(65.2%)患者PVR显著升高。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下降(OR=1.04,95%CI:1.02~1.06)、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1.16,95%CI:1.06~1.27)、血钾降低(OR=2.55,95%CI:1.02~6.36)、左心房内径增大(OR=1.09,95%CI:1.02~1.16)、合并冠心病(OR=4.97,95%CI:1.39~18.02)、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6.80,95%CI:1.83~25.22)是HFrEF患者PVR显著升高的临床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本研究中HFrEF患者PVR显著升高的发生率为65.2%。PVR显著升高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收缩压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血钾降低、左心房内径增大、合并冠心病、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
-
-
苟春丽;
刘永铭;
薛丽丽;
马苏美;
杨京港;
邹全;
杜颖石;
刘格婧;
王晶
-
-
摘要: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右心功能变化特点,分析影响右心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诊断HFpEF患者203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功能,根据患者有或无右心功能障碍(收缩功能参数至少两项异常),分为右心功能障碍组(n=105)与右心功能正常组(n=98)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特点,分析右心室功能与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PVR)、左心功能的关系,并探讨病史、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合并症对右心功能的影响。结果:203例HFpEF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异常率为18.2%~57.7%,其中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异常率最高(57.7%),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速度峰值(s’)异常率最低(18.2%);舒张功能指标异常率为23.6%~32.5%;肺动脉高压患病率为72.4%。51.7%的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即右心功能障碍组),至少两项舒张功能参数异常的比例为29.0%。与右心功能正常组相比,右心功能障碍组TAPSE、s’均较低,而肺动脉收缩压(PASP)、PVR、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功能障碍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比例更高,两组间舒张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右心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简单线性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APSE与PVR、PASP、LAVi呈负相关(r分别为-0.316、-0.218、-0.181,P均<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258,P<0.01);LAVi、PVR是TAPSE、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HFpEF患者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COPD是HFpEF患者右心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PVR升高与右心损害的相关性强于肺动脉高压。
-
-
-
-
摘要:
肺动脉高压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的心肺血管疾病。其中,右心导管检测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且肺动脉楔压>15 mmHg的肺动脉高压被定义为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PH-LHD属于第2大类肺动脉高压,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归纳了目前用于PH-LHD研究的三大类模型:压力负荷诱导左心衰竭引起的PH-LHD、缺血性心衰诱导的PH-LHD、代谢紊乱伴随的PH-LHD。
-
-
赵林(编译)
-
-
摘要:
在肺动脉树中,NOTCH3通路在控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维持平滑肌细胞未分化状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疾病,其特点是毛细血管前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的肺血管阻力升高,血管周围炎症和不对称的新内膜增生。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人类PAH的特征是小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NOTCH配体JAGGED-1(jagge1)的过表达,jagge1以自分泌的方式选择性地控制NOTCH3信号通路和细胞增殖。
-
-
-
-
摘要:
肺动脉高压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的心肺血管疾病。其中,右心导管检测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且肺动脉楔压>15 mmHg的肺动脉高压被定义为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PH-LHD属于第2大类肺动脉高压,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者们总结归纳了目前用于PH-LHD研究的3大类模型:压力负荷诱导左心衰竭引起的PH-LHD、缺血性心衰诱导的PH-LHD、代谢紊乱伴随的PH-LHD。
-
-
段正伟;
刘云霏
-
-
摘要:
目的:分析肺血管阻力对围手术期心脏移植中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6例终末期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A组21例(术前肺血管阻力<3.5 Wood单位)和B组25例(术前肺血管阻力≥3.5 Wood单位),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A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并行时间少于B组;术后72 h右心室直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返流中度及以上的比例低于B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心脏移植中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功能不全与肺血管阻力的大小密切相关,肺血管阻力较高者(≥3.5 Wood单位)在手术过程中需较长的体位循环时间和并行时间以确保供心功能的恢复。
-
-
郑珊珊;
刘盛
-
-
摘要:
心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方法,但并非所有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都适合心脏移植.肺动脉高压作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常见并发症,可能会增加心脏移植术后右心衰竭的发生率,其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的早期和晚期死亡风险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移植中心对终末期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移植指征的评判标准不一.术前正确地评估手术指征是决定心脏移植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肺动脉高压的定义、病因及其对心脏移植的影响、诊断方法及其可逆性的判断,可逆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性治疗及终末期心力衰竭合并可逆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移植指征.
-
-
畅佳雪;
孙娜;
吴炳祥
-
-
摘要: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恶性肺血管疾病,主要由肺小动脉本身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死亡.其中,肺血管阻力作为血流动力学诊断指标之一,在PAH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为PAH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了更多参考,该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
-
-
-
摘要:
强生旗下杨森制药此前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Uptravi(selexipag,赛乐西帕)静脉注射剂,用于治疗目前已处方口服疗法但暂时无法接受口服疗法、世界卫生组织功能分级II~III的肺动脉高压成人患者。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由多种已知或未知的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该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会发病,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集中在30~60岁。其常见症状有活动后气促、疲乏、心绞痛等,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患者心脏负荷持续加重,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是死亡。
-
-
刘礼姣(综述);
谢利剑(审校)
-
-
摘要: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病因复杂、高致死性、进行性的恶性心血管疾病。无论是特发性还是继发于各种疾病的PAH,患者均表现出相似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肺血管异常收缩、肺血管炎症、肺血管结构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等,最终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随后发生右心室肥厚、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流行病学显示,在>65岁人群中,PAH的发病率达10%[1]。
-
-
魏丽群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右心导管检测肺血管阻力(PVR)的结果,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定量评估PVR的可行性.rn 方法:28例拟诊为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右心室流出道时间流速积分(TVIRVOT)和三尖瓣收缩期反流血流频谱最大速度(TRV),并采用多普勒超声测算公式1(PVR=TRV/TVIRVOT×10+0.16)及公式2(PVR=TRV2/TVIRVOT×5.19-0.4)分别计算PVR.同时采用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压力和心排量,并采用Fick法计算PVR.依据右心导管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肺阻力略增高组PVR≤6 Wood)和肺阻力显著增高组(PVR>6 Wood),评价公式1及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的一致性.rn 结果:采用多普勒超声测算公式1和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在不分组和分组时均呈显著正相关(r=0.881、0.895、0.925,P<0.01),但公式1所测得PVR仅在肺阻力略增高组与右心导管测值一致性好,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在各组一致性均无显著差异,公式2在肺阻力略增高组患者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比较的偏倚性较公式1大.以TRV/TVIRVOT>0.19作为阈值,区分PVR>6 Wood的敏感度(100%)和特异度(80%)较好.rn 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无创地定量评估PVR,但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不同程度PVR增高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测算公式.
-
-
魏丽群;
李越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右心导管检测肺血管阻力(PVR)的结果,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定量评估PVR的可行性.rn 方法:28例拟诊为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右心室流出道时间流速积分(TVIRv,)和三尖瓣收缩期反流血流频谱最大速度(TRV),并采用多普勒超声测算公式1(PVRecho1=TRV厂rVIRvoT×10+0.16)及公式2(PVRech02=TRV2/TvIRvoTX5.19-0.4)分别计算PVR.同时采用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压力和心排量,并采用Fick法计算PVR.依据右心导管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肺阻力略增高组(PVR s 6 Wood)和肺阻力显著增高组(PVR>6 Wood),评价公式1及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的一致性.rn 结果:采用多普勒超声测算公式1和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在不分组和分组时均呈显著正相关(户0.881、0.895、0.925,P<0.01),但公式1所测得PVR仅在肺阻力略增高组与右心导管测值一致性好,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在各组一致性均无显著差异,公式2在肺阻力略增高组患者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比较的偏倚性较公式1大.以TRV/TvI.r>0.19作为阈值,区分PVR>6Wood的敏感度(100%)和特异度(80%)较好.rn 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无创地定量评估PVR,但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不同程度PVR增高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测算公式.
-
-
Limin Zhu;
朱丽敏;
Xiaolei Gong;
龚霄雷;
Rui Huang;
黄蕊;
Mingjie Zhang;
张明杰;
Xiaoman Cai;
蔡小满;
Zhuoming Xu;
徐卓明
- 《第4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2015华夏医学科技论坛——心脏重症论坛、第一届中国·国际重症医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Fontan循环失代偿病人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的长期随访,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失代偿期Fontan病人应用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1-2mg/kg/次,每日两次口服,按照用药时间分为早期用药组(GroupE)和晚期用药组(GroupL),并记录随访资料. 结果:入选并随访随访超过12月病例CrroupE为8例,GroupL为11例,基线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人SpO2和心功能分级较基线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用药早晚对SpO2和心功能的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显示,至随访末期,两组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GroupE无住院生存率明显高于GroupL(P=0.02).随访期间4例患儿发生轻度肝功能异常,经治疗恢复. 结论:对于失代偿期Fontan循环的患儿,口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早期用药可以改善无住院生存率,对于存在肺血管阻力增高危险因素的患儿建议早期治疗.
-
-
-
-
秦英智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2006年秋季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致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外,还要着重了解机械通气下的心肺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心肺功能的干扰.为了更好的使用和调节机械通气参数,提高机械通气的应用水平,本文重点阐述机械通气时心肺相互作用的影响.
-
-
秦英智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2006年秋季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致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外,还要着重了解机械通气下的心肺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心肺功能的干扰.为了更好的使用和调节机械通气参数,提高机械通气的应用水平,本文重点阐述机械通气时心肺相互作用的影响.
-
-
秦英智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2006年秋季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致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外,还要着重了解机械通气下的心肺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心肺功能的干扰.为了更好的使用和调节机械通气参数,提高机械通气的应用水平,本文重点阐述机械通气时心肺相互作用的影响.
-
-
秦英智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2006年秋季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致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外,还要着重了解机械通气下的心肺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心肺功能的干扰.为了更好的使用和调节机械通气参数,提高机械通气的应用水平,本文重点阐述机械通气时心肺相互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