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材料
耐热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26513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机械工程材料、不锈:市场与信息、金属制品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年全国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600/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10年会等;耐热材料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钦新、梁志远、王云刚等。
耐热材料—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6513篇
占比:99.98%
总计:626650篇
耐热材料
-研究学者
- 赵钦新
- 梁志远
- 王云刚
- 刘丽
- 周荣灿
- 徐慧芳
- 王长春
- 葛铁军
- 马强
- 黄玉东
- 于淼
- 佐藤有一
- 常冠军
- 张鑫
- 徐洪
- 汤膑
- 直井久
- 筌场宽
- 范长信
- 长谷川泰士
- 陈德祥
- 黄建艺
- K·朱马
- 井上浩文
- 付在再
- 何晓峰
- 刁屾
- 刘丹贵
- 刘彩美
- 刘柯军
- 刘正东
- 卡尔·尼古拉斯·尼特
- 吉田大助
- 向林美代
- 喻怀忠
- 坂本晃史
- 基思·理查德·瓦尔策
- 姚维廉
- 姜声镐
- 孙佳琪
- 孙晶
- 宋于清
- 宋飞
- 廖建华
- 廖耀全
- 廖耀鑫
- 张世德
- 张小明
- 张明熹
- 张春华
-
-
徐一鸣;
刘仕杰;
王硕;
梁志远;
赵钦新
-
-
摘要:
为提高耐热材料在高温CO_(2)中的抗腐蚀性能,以耐热材料Sanicro 25、HR6W、HR230和740H为对象,经高温O_(2)短时预氧化后开展CO_(2)腐蚀实验。采用分析天平测量耐热材料腐蚀前后质量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表征腐蚀产物形貌、成分及其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预氧化后耐热材料在900°CCO_(2)中的腐蚀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预氧化后4种耐热材料表面氧化物主要为Cr的氧化物和少量零星团状的Fe氧化物,该富Cr氧化膜有效减低腐蚀行为的离子扩散,从而降低耐热材料的腐蚀质量增加;耐热材料Sanicro 25和HR6W表面腐蚀层厚度减薄,而740H内氧化加剧。结合耐热材料腐蚀质量变化与腐蚀产物,高温预氧化处理可提高HR6W和HR230的抗高温CO_(2)腐蚀性能。
-
-
葛铁军;
张煜欣;
何晓峰
-
-
摘要:
用苊醌、二苄基甲酮、多乙烯基硅氧烷反应合成一种新型苊式乙烯基硅氧烷,与含氢硅氧烷、铂金催化剂制备了端羟基苊式乙烯基硅橡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 R)确定该硅氧烷的苊式结构,用热失重(TGA)、拉伸实验对复合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当苊式乙烯基硅氧烷份数为2%时,苊式硅橡胶的初始分解温度为433.68°C,常温剪切拉伸强度为2.55 MPa;当苊式乙烯基硅氧烷份数为8%时,苊式硅橡胶的初始分解温度为453.68°C,常温剪切拉伸强度为4.73 MPa,400°C剪切拉伸强度为0.66 MPa.
-
-
葛铁军;
张煜欣;
何晓峰
-
-
摘要:
用苊醌、二苄基甲酮、多乙烯基硅氧烷反应合成一种新型苊式乙烯基硅氧烷,与含氢硅氧烷、铂金催化剂制备了端羟基苊式乙烯基硅橡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确定该硅氧烷的苊式结构,用热失重(TGA)、拉伸实验对复合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当苊式乙烯基硅氧烷份数为2%时,苊式硅橡胶的初始分解温度为433.68°C,常温剪切拉伸强度为2.55 MPa;当苊式乙烯基硅氧烷份数为8%时,苊式硅橡胶的初始分解温度为453.68°C,常温剪切拉伸强度为4.73 MPa,400°C剪切拉伸强度为0.66 MPa.
-
-
徐海;
宋波;
顾宗福;
毕研飞;
魏斌
-
-
摘要:
在热胁迫处理下,对不结球白菜进行叶片生理指标测定,比较不同耐热性材料在热胁迫处理不同时期各项生理指标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3种材料在热胁迫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等光合产物含量均有所下降;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且均以热敏材料上升幅度最大;丙二醛含量在热胁迫处理前后变化不明显;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先下降再上升,热胁迫处理后耐热材料高于热敏材料;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且以热敏材料升高幅度最明显;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则均呈现先大幅升高再大幅下降的变化趋势.
-
-
-
-
-
摘要:
石墨是碳元素的结晶矿物之一,具有润滑性、化学稳定性、耐高温、导电、特殊的导热性和可塑性、涂敷性等优良性能,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石墨在冶金工业中主要用作耐火材料;在铸造业中用作铸模和防锈涂料;在机械工业中用作飞机、轮船、火车等高速运转机械的润滑剂;在化学工业中用于制造各种抗腐蚀器皿和设备;在核工业中用作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剂和防护材料等;在航天工业中可作为火箭发动机尾喷管喉衬,火箭、导弹的隔热、耐热材料以及人造卫星上的无线电连接信号和导电结构材料。
-
-
-
-
摘要:
我国现已收集保存小麦种质资源5万多份,通过田间和人工模拟干旱、高温条件,对2.4万份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抗旱性和耐热性比较突出的种质资源,其中抗旱耐热材料110余份,为培育最“耐渴”小麦品种提供坚实支撑。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口粮作物,干旱缺水和后期高温等逆境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发展。小麦是我国北方农业用水大户,用水量占农业用水的70%;旱地和非充分灌溉小麦约占总面积60%,常年受旱约1亿亩,减产50亿公斤。选育利用抗逆高产稳产品种能有效提高小麦中低产田的生产水平,是抵御逆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其中抗旱耐热优异种质资源是高效育种的物质基础。
-
-
-
黄新运;
索昊;
刘彩美;
杨睿
-
-
摘要:
针对耐热材料的厚度优化问题,通过调研耐热防护服的应用及热防护原理,设计出一套最优化不等式方程组作为约束条件,求解出不同厚度材料的合理优化区间,考虑到材料成本及防护服本身防护性能,特别的引入热阻,得到耐热材料的最优厚度解,为今后研究耐热防护材料厚度优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
-
-
-
LIU Zhengdong;
刘正东
-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第十一届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迄今,600°C超超临界是世界最先进商用燃煤电站,630~700°C超超临界燃煤电站研发将奠定我国火电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对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耐热材料是制约火电机组蒸汽温度进一步提升的技术瓶颈,本文简述了国内外630~700°C超超临界电站耐热材料研制现状,指出了我国急需研发的关键耐热材料.阐述了作者团队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的电站耐热材料"选择性强化"设计观点,重点介绍了在"选择性强化"设计观点指导下,我国成功研发了用于630~650°C马氏体耐热钢G115(R)、用于650~700°C固溶强化型镍基耐热合金C-HRA-3(R)和用于700~750°C析出强化型镍基耐热合金C-HRA-1(R),系统构建了我国630~700°C超超临界燃煤锅炉耐热材料体系,已成功制造了上述新型耐热材料锅炉管,已安装到我国已投运的首台700°C超超临界实验台架中进行考核.
-
-
-
-
-
周荣灿;
范长信
-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协作网第一届年会》
| 2005年
-
摘要:
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是现阶段技术上最成熟、技术经济性最好的已经实现商业运行的火电技术,在最近数十年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蒸汽温度和压力的提高对关键部件的抗蠕变、疲劳、高温氧化与腐蚀等性能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耐热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是发展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本文对国际上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及其中的材料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中各关键部件采用的耐热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国内近已有数台超超临界机组开始投入建设,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国内目前机组的建设只能立足于材料的国际采购,对于新型耐热材料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加工工艺研究和服役特性研究,以保障机组顺利建设和安全可靠运行.本文同时对现阶段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所采用的几种典型新型耐热钢的性能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并根据机组的不同参数对锅炉部件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
周荣灿
- 《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电力分会场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是现阶段技术上最成熟、技术经济性最好、且已经实现商业运行的技术,在最近数十年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蒸汽温度和压力的提高对关键部件的抗蠕变、疲劳、高温氧化与腐蚀等性能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耐热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技术是发展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本文对国际上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及其中的材料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中各关键部件采用的耐热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国内近已有数台超超临界机组开始投入建设,超超临界火电技术在我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国内目前机组的建设只能立足于材料的国际采购,对于新型耐热材料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加工工艺研究和服役特性研究,以保障机组顺利建设和安全可靠运行.
-
-
-
赵树杰
-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超稠油属难采储量,由于其原油粘度高,开发难度比较大。而通过对地层注入过热蒸汽,可以进 一步提高井底蒸汽干度,利用过热蒸汽携带热焓较高、能够更好地加热地层的优势,使超稠油原油粘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其流动性,最终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现有SAGD注汽管柱(封隔器、伸缩管及隔热管等)是否适合过热蒸汽注入条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这样使得过热蒸汽注入配套工艺技术在井下工具的设计、选材方面,缺少必要的科学理论依据。rn 本文对在石油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及井口主要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高温组织在试验、统计和微观组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其服役可靠性。“过热蒸汽条件下材料性能评价”研究课题,共有4种研究材料,即注汽井口材料30CrMo;隔热油管材料N80;注汽工具材料38CrMoAlA、65Mn等。
-
-
赵树杰
-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超稠油属难采储量,由于其原油粘度高,开发难度比较大。而通过对地层注入过热蒸汽,可以进 一步提高井底蒸汽干度,利用过热蒸汽携带热焓较高、能够更好地加热地层的优势,使超稠油原油粘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其流动性,最终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现有SAGD注汽管柱(封隔器、伸缩管及隔热管等)是否适合过热蒸汽注入条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这样使得过热蒸汽注入配套工艺技术在井下工具的设计、选材方面,缺少必要的科学理论依据。rn 本文对在石油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及井口主要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高温组织在试验、统计和微观组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其服役可靠性。“过热蒸汽条件下材料性能评价”研究课题,共有4种研究材料,即注汽井口材料30CrMo;隔热油管材料N80;注汽工具材料38CrMoAlA、65Mn等。
-
-
赵树杰
- 《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超稠油属难采储量,由于其原油粘度高,开发难度比较大。而通过对地层注入过热蒸汽,可以进 一步提高井底蒸汽干度,利用过热蒸汽携带热焓较高、能够更好地加热地层的优势,使超稠油原油粘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其流动性,最终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现有SAGD注汽管柱(封隔器、伸缩管及隔热管等)是否适合过热蒸汽注入条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这样使得过热蒸汽注入配套工艺技术在井下工具的设计、选材方面,缺少必要的科学理论依据。rn 本文对在石油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及井口主要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高温组织在试验、统计和微观组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其服役可靠性。“过热蒸汽条件下材料性能评价”研究课题,共有4种研究材料,即注汽井口材料30CrMo;隔热油管材料N80;注汽工具材料38CrMoAlA、65M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