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学

群学

群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专利文献28907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中州学刊等; 群学的相关文献由132位作者贡献,包括景天魁、候玉婷、刘金河等。

群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28907 占比:99.56%

总计:29036篇

群学—发文趋势图

群学

-研究学者

  • 景天魁
  • 候玉婷
  • 刘金河
  • 叶红
  • 朱勤芳
  • 李阿婷
  • 李静
  • 杨善民
  • 武少娟
  • 袁炳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景天魁
    • 摘要: 群学即中国古典社会学在唐宋时期实现民间化的过程中,通过“目光向下”而归于本位,秉持“人/群为本”而铸就本性,坚持“贴近生活”而彰显本色,从而迈向了“大众社会学”。如果说“目光向下”“人/群为本”“贴近生活”是中国社会学(群学)的基本品格,那么,其“本位”“本性”“本色”就是“大众化”。在这一过程中塑造的群学品格,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能够为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提供宝贵的启示。
    • 杨善民
    • 摘要: 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思想理论是对中国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成世界最大族群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群学中的社会和合、族群平安、义利兼顾、礼法互补、群己互融、家国递进、天下一家思想,不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为处于全球化困境的世界提供丰富思想营养与学理启示。
    • 马学军
    • 摘要: 严复的"群学"概念,为翻译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学说而来,其既是一种研究"群理"的实证科学,也是一种变法自强的方式.本文立足于严复的著述,从作为"学问之要归"的"群学"、以"民本论"为基础的"群学"、具有有机论和演化意义的"群学"四个方面来阐释严复的"群学"思想.严复的"群学"思想,在学科知识、自然秩序和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了一套总体性的解释思路,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也影响了民国社会学家的思想.深入探究严复的"群学"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变以及中国社会学的诞生.
    • 蒋小红
    • 摘要: "三学"是指"独学(自主学习)、对学(两两交流)、群学(合作学习)",这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课堂随着学生"动"起来而变得"活"起来.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数学课堂达到高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独学""对学""群学".
    • 李静; 候玉婷
    • 摘要: 笔者从历史角度挖掘中华民族认同建构过程,以严复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的视野,通过中外发展观、自由观、群体观三方面的差异来论述严译语境下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认同觉醒的发生环境.总体来看,严译语境下中华民族认同性建构有以下三个路径:"国贵自主""不群者灭""民族国家".
    • 李静; 候玉婷
    • 摘要: 笔者从历史角度挖掘中华民族认同建构过程,以严复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的视野,通过中外发展观、自由观、群体观三方面的差异来论述严译语境下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认同觉醒的发生环境。总体来看,严译语境下中华民族认同性建构有以下三个路径:“国贵自主”“不群者灭”“民族国家”。
    • 凌红; 胡芮
    • 摘要: 在19世纪以来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之下,世界各地纷纷追求民族独立自治、建立民族国家.而中国由于受到传统民族观念以及救亡、启蒙历史使命的双重影响,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作为这一思潮的先行者,严复在其文化目的论下的格义叙事中,有意识地融合东西方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提出了"国群"概念."国群"是严复基于"群"的伦理内涵而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民族基础所进行的建构,其对"国群"的想象与建构一方面包含建构现代独立、自治共同体的意蕴,另一方面体现出他认同传统伦理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在从"天下"到"国家"的观念嬗变中,严复的努力颇能体现时人对于民族前路的探索之艰难.谋求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和传统封建伦理之间的张力始终是严复思想语境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严复对于"国群"的建构因缺失了"历史-文化"的根基而仅仅是一种"伦理想象",但是,这一努力也启迪了时人对于建立近代国家的民族基础的思考,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产生.
    • 杨善民; 马迎凤
    • 摘要: 制度是社会形态及社会思想的反映,制度理性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制度化使理性在人类社会治理中得以实现.国家是群体的最高形态,国家制度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是多种基本制度的高级集合体.中国在国家制度化建设方面,曾经一骑绝尘.伟大的制度来自伟大的思想.荀子所创立的群学深度参与了秦汉政治和社会的制度化形塑.群学制度化加强了社会团结,使个体生命得以安顿,族群延续得以保障,大一统国家得以塑造,从而保育华夏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大族群,并奠基于人类社会大整合的理想未来.
    • 刘少杰
    • 摘要: 荀子开创的群学至秦汉时期转变为朝廷认可的执政理念,演化成教化官民、导引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秦汉群学对朝廷制度、君臣父子、街坊邻里、社交礼仪和婚丧嫁娶等社会制度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论述,表明秦汉群学已经明确以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在《吕氏春秋》《春秋繁露》《史记》和《汉书》等典籍中可以发现,秦汉群学关于社会制度的论述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和史论结合的叙事方式.虽然秦汉群学的话语体系与西方社会学有很大区别,但在以社会制度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对象、坚持客观性原则和以社会事实或历史事实为根据著述立论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充分说明,中西社会学不仅具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存在许多本质联系或共同之处.
    • 孙尧天
    • 摘要: 鲁迅早年通过诗学方式回应了晚清群学思潮,他也在这一背景下表达了有关群己关系的新认识。一些改革者延续文以载道的诗教传统,强调文学内在的转移性情的功能及其对于构建群体的政治意义。相比之下,鲁迅虽同样注重情感的重要性,但他批判从外部政治视角规范诗歌的思路,为此,他重新解释了"诗言志"的传统,主张诗歌是人类生命意志的自由抒发。同时,鲁迅并不因为推崇个体主义而反对群体,他恰恰在卡莱尔的浪漫主义诗学原理的启发下,强调诗人和民众的情感共通,并由此诉诸群体的觉醒。从生命的感性本体出发,鲁迅致力于凸显文学的"不用之用",这种观点既解放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又力图从根本上实现从自我到群体的变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