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946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新华文摘、社会、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中国社会学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杭生、孙自俊、刘少杰等。

中国社会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5 占比:2.7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946 占比:97.19%

总计:18464篇

中国社会学—发文趋势图

中国社会学

-研究学者

  • 郑杭生
  • 孙自俊
  • 刘少杰
  • 景天魁
  • 王康
  • 许妙发
  • 李文波
  • 杨敏
  • 费孝通
  • 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文博
    • 摘要: 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的法国并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第一次勃兴,但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被取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走上恢复与重建之路。《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史实录(1979-2019)》以口述史研究的方法,收录了涵盖中国第二代和第三代社会学家共40位学者的口述史访谈。本文通过运用“社会学想象力”,重点分析了“知青一代”社会学家的个人命运和历史变迁的交织,以及他们在大变革时代下的学术回响,并对下一代社会学家的登场做出了展望。
    • 景天魁; 魏厚宾
    • 摘要: 战国末期由荀子创立的群学,是百家争鸣的硕果,是中国社会学名副其实的“开端”。不论从客观还是主观方面来看,群学的创立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群学具有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这既是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确凿根据,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走向崛起的宝贵历史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而言,群学基本概念和命题提供了直接可用的珍贵资源,作为群学精义的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奠定了贯通古今的思想基础,群学元典的形成提供了中西社会学会通的宝贵启示。荀子群学适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难得历史机遇,必能在当代中国社会学崛起过程中大放异彩。
    • 刁鹏飞
    • 摘要: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争取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学给予了三大主题引领:一是自强,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促使中国社会学从逆境求生中寻求学术自强;二是自觉,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促生中国社会学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走向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三是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社会学也迎来在古今贯通和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学科自信。中国社会学以往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学科历程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欲要崛起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社会学必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所引领的主题,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出的时代之问,在总结丰富的民族复兴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 王媛; 鲁霜
    • 摘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礼”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礼记》作为“五经”之一被广为传颂,时至今日,“知书达礼”仍是对一个人有教养懂礼貌的极高赞扬,“礼”已经内化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那么何为“礼”呢?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礼”,“礼”既是人们社会化过程中起规训与教化作用的标杆,恰恰又因为有了人这一实践主体,“礼”才不至于空泛,两者共同融汇在时间中。
    • 王苍龙
    • 摘要: 当前有关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已经分化为两个针锋相对的立场:一是学科规范立场,主张把中国作为工具,目的是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一是民族国家立场,主张把中国视为目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只是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工具.这两种立场偏执其一,各有不足.如何对待量化统计方法,成为区分二者的关键.以英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为例,可以说明英国社会学如何在处理与异质性的统计学传统的关系中生成自己的学科主体性,最终表现出"反量化"取向和"通识学科"定位.突出人文性和突出科学性,将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两条路径,但二者并不必然对立,完全可以把理解中国经验与推动学术规范相结合.
    • 姜利标
    • 摘要: 社会学知识的生产不仅要有合理延续的思想资源,还需具备自主创新的学术立场.借助自反性视角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学存在理念改造、认知实践、沉浸反思、恢复重建和深化探索五个前后相继、有机衔接的延伸连续统.遗憾的是,由于对中国社会学的阶段变迁存在认知性断裂以及对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传统存在认知性分歧,国内学界始终弥散着悲观化的情绪.可以说,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就是对这种学科发展现状的一种自反性实践理念回应.在具体实践路径操作层面上,不仅需要规避主流社会学知识生产传统的内在弊端,还需了解社会事实的类型面向以及固有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创造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社会学知识提供反思性参照.
    • 李羚
    • 摘要: 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梳理和探讨青年毛泽东成长的社会化路径和政治社会观,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个人融入社会是青年成长的关键路径;用学术、讲政治是青年成长的思想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青年成长的社会根基.从党史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养分",有助于当代青年加快茁壮成长,勇担时代使命,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
    • 柯兰君; 高晓雪; 谢静
    • 摘要: 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一部分,而中国的社会学则属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两者的共同点是面向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社会变革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他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德国“社会科学中国研究工作组”的讨论为出发点,本文探讨了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是否以及应该如何超越古典社会学方法论中的民族主义,成为新兴的世界性/全球性社会学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新兴的全球社会学场域特征是社会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碎片化和不对称性,而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一场域的——也是嵌入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学术体制和资金框架之中的。本文借鉴迈克·布洛维对社会学知识生产的类型划分,即专业、政策、批判和公共社会学四个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理想类型,进而论证应该强化以中国为对象的、着重理论基础阐述的社会学(指批判性和公共社会学)知识的反思性生产,并找到其学术和非学术的受众。同时,这样的做法可能为眼下不对称发展的全球社会学这个新兴场域中的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提供共同讨论的基础。
    • 何朝银; 邓安萌
    • 摘要: 21世纪前,当国力、学术弱时,学界对中国社会学的引入—应用—本土化的路径并没有提出质疑;进入21世纪,面对国力变强、学术依然弱的状况,学界对"何谓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界定出现了分歧.一些学者认为自卑—自我防御的"民族主义"推动的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虚假问题",而基于"学术内在逻辑"的才是"真问题";另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不仅是"学术内在逻辑",而且是"学术话语权"问题.这是"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之争.进入新时代,类似争论仍在继续,如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伪问题"与"超越本土化:新时代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之争.前者体现"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是对立的;后者体现两者是统一的.当前,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愈发与"意识形态""国家战略"有关,且有自信—自主创新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倾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