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策
美国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0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01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国际问题研究、瞭望、中国行政管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等;美国政策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天瑜、刘挺、夏立平等。
美国政策
-研究学者
- 冯天瑜
- 刘挺
- 夏立平
- 张雷仝
- 曾毅
- 李红
- 王惠宇
- 约翰逊
- 詹朝晕
- Clive Crook
- Morgen
- Witzel
- ZHAN Ying
- 严润成
- 井力
- 亨特
- 仲崇月
- 俞邃
- 俸锡金
- 刘云开
- 刘伟
- 刘光东
- 刘晓平
- 刘添才
- 刘鸣筝1
- 劳拉·泰森
- 卡罗塞斯
- 叶檀
- 吴佳
- 吴昊
- 吴晓进
- 吴林
- 吴群
- 吴茜文
- 周岳峰
- 周琪
- 周进
- 唐仕军
- 姜河
- 娄杰
- 孙西克
- 宋春
- 宗鹰
- 尹中立
- 崇庆余
- 崔戈
- 张健
- 张凤江
- 张墨宁
- 张帆
-
-
王瑞彬
-
-
摘要:
拜登新能源气候政策取向基本明确,对内以建设100%清洁能源经济为目标,系统谋划能源与气候议题,并将其融入国家经济和安全战略;对外以回归《巴黎协定》为契机,掌控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与其国内政策相互配合,同时用作进行国际竞争的工具.但拜登推动的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将导致各方利益关系深度重构,引发新的经济社会矛盾与冲突,对其新能源气候政策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拜登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及气候变化问题为深化中美合作拓展了新空间,也为双边关系重构和良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中美双方还可在新能源领域和传统化石能源领域拓展合作关系.
-
-
ZHAN Ying
-
-
摘要:
美国2017对华“301调查”具有较为特殊的背景,逆全球化思潮在全球兴起,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愈来愈走向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受此影响,本次“301调查”不同于此前的历次调查:虽以知识产权为名,但目标却不只于此;与前5次对华“301调查”时相比,现任美国政府对华态度更为强硬;此次调查实为美国对华组合拳之一.观其走势,调查所引发的中美贸易战不仅可能演变为一场持久战,而且有继续升级并向其他领域扩散的危险.其发展走向既与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潮流的未来走势相关,也将受到美国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
-
-
-
曹新明;
刘云开
-
-
摘要:
特朗普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后,便以重振国内制造业作为执政重纲而采取一系列诡异的内外政策行动,包括宣布退出会谈各方基本达成一致的TPP、退出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启动对华“301调查”.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启动本次调查旨在阻挡中国产业升级和制造业发展的进程,并希望以此来遏制竞争对手.然而,此次“301调查”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显然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面对此次调查,我国政府应当利用中国市场的宽度、中华文化的厚度以及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度以维护中国政府形象和企业利益,同时应当做好反制裁预案以对抗美国的报复行径.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审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市场体制机制以及相关问题,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完善.
-
-
钱子瑜
-
-
摘要:
自1988年设立以来,“特别301条款”即成为了美国维护海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武器,是美国贸易伙伴们重点研究的对象.2016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通过了对“特别301条款”的修订法案,将“商业秘密”的立法保护纳入审查范围,又引入“重点观察名单”等制度,其程序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次修改强化了该条款的威慑作用,也通过设置替代程序的方式弱化了其实际使用的作用,体现了立法者对该条款的实施愈加谨慎的态度.
-
-
董韶华
-
-
摘要:
1953-1963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爆发了两次严重的"普什图尼斯坦争端",严重破坏了阿巴友谊和南亚地区稳定.美国从自身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出发,制定"普什图尼斯坦争端"政策.美国政策始终围绕遏制苏联、维护全球霸主地位这一中心展开,严重忽略了阿巴两国的利益诉求,导致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对解决"普什图尼斯坦争端"作用十分有限,最终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埋下祸根.
-
-
-
-
-
摘要:
美国政策持续紧缩等待时间长以往政策:美国EB-1A杰出人才移民属于美国移民法规定的职业移民“优先”类的A类别。此移民途径目的是为美国吸引行业领域里的顶尖人才。相较于其他移民方式,EB-1A要求较高,但因为它没有英语水平、学历和年龄等限制,申请时还无需等待移民排期,所以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杰出人才的青睐。
-
-
-
-
-
摘要:
中美贸易"差"点中美贸易摩擦因为美国政策的不断反复,持续拉扯着市场的神经。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量级惊人,尽管双方在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上存在共识,并不断努力,但在削减幅度和实现途径上存在较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