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J波
缺血性J波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7573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大连医科大学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第13届中国心律学论坛等;缺血性J波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继鸿、李艳、于丽丽等。
缺血性J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573篇
占比:99.87%
总计:67664篇
缺血性J波
-研究学者
- 郭继鸿
- 李艳
- 于丽丽
- 刘宇清
- 卢琳
- 吕常智
- 吴蔚
- 张利娟
- 张平
- 曲鹏
- 李国境
- 李建姣
- 李志军
- 李惠荣
- 李靖华
- 杨文凤
- 王艳玲
- 虞华鹏
- 虞旭东
- 许明
- 贾如意
- 赵利华
- 赵成军
- 赵荣
- 金可可
- 陈序
- 陈方焘
- 高耀铭
- 魏宁
- 黄丽红
- 丁婕
- 丁晓梅
- 丁涛
- 丘淑芳
- 于占彩
- 于智勇
- 任国成
- 任学军
- 俞蓉蓉
- 农美虹
- 刘仁光
- 刘俊
- 刘华芬
- 刘婷
- 刘强
- 刘德华
- 刘昕
- 刘春燕
- 刘晓方
- 刘玲
-
-
罗艳华;
张耀;
李欣慰;
徐梦姿
-
-
摘要:
运动平板试验通过分级运动,增加检查者心脏耗氧量,打破氧供氧需之间的平衡。本例患者存在冠脉阻塞性病变,运动过程中诱发出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出现缺血性J波,而后演变成de Winter ST-T,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
-
-
文嵩
-
-
摘要:
目的:分析右室Tei指数及缺血性J波预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本院诊治的9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十二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动图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将98例患者分为房性心律失常组(41例)和非房性心律失常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且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右室Tei指数及缺血性J波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组和非房性心律失常组患者在缺血性J波、右室Tei指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J波、右室Tei指数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缺血性J波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34,灵敏度为39.02%,特异度为87.72%;右室Tei指数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AUC为0.677,截断值为0.660,灵敏度为82.93%,特异度为50.88%。结论:右室Tei指数和缺血性J波均可较好预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临床价值较高。
-
-
张聪
-
-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功能科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入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120例、死亡组30例,对两组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缺血性J波形态、缺血性J波振幅、缺血性J波分布导联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rea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切迹样改变、高缺血性J波振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r=-0.67、-0.70,P<0.05),缺血性J波分布导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无相关性(r =0.23,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切迹样改变、高缺血性J波振幅呈负相关性,可作为今后临床预测其预后的重要按照指标.
-
-
李建姣;
金可可;
虞旭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在心源性猝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6~88(59.0±9.7)岁。行心电图检查,并随访10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心源性猝死组、非心源性猝死组,比较各组缺血性J波发生情况。结果 84例患者中存活组60例,心源性猝死组19例,非心源性猝死组5例。3组分别发生缺血性J波17例(28.3%)、18例(94.7%)、2例(40.0%)。心源性猝死组缺血性J波出现率高于存活组和非心源性猝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787、8.539,均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患者有较高的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缺血性J波的出现可作为预测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
-
李建姣;
金可可;
虞旭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在心源性猝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6~88(59.0±9.7)岁。行心电图检查,并随访10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心源性猝死组、非心源性猝死组,比较各组缺血性J波发生情况。结果 84例患者中存活组60例,心源性猝死组19例,非心源性猝死组5例。3组分别发生缺血性J波17例(28.3%)、18例(94.7%)、2例(40.0%)。心源性猝死组缺血性J波出现率高于存活组和非心源性猝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787、8.539,均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患者有较高的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缺血性J波的出现可作为预测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
-
刘婷;
钟文
-
-
摘要: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50例,提取无症状及有疾病发作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各1次,对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症状发作时24 h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发生率(60.0%、68.0%)均高于无症状发作时(12.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症状发作24 h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J波患者中,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有25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3.3%;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8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2.4%.结论: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着较好的诊断价值,也有助于指导医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
丘淑芳
-
-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例120例,其中32例出现有缺血性J波(J波组),其余88例无缺血性J波(无J波组),对比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 在32例J波组中,共有22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75%,明显高于无J波组(37/88,42.05%),卡方检验显示c2=5.221,P=0.001.J波组中房性心律失常8例,占25%,主要为房性早搏,室性心律失常13例,占40.63%,其中室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室颤2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占3.13%,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占6.25%.J波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以及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与无J波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J波的出现对判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否心律失常有重要的意义,对提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
-
-
-
-
杨士伟;
周玉杰;
胡大一
- 《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娜,在体表心电I蛩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转折点.巳口J点(Jpoint)。J点通常位于基线水平,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过渡区增宽,即出现J点从基线偏移,形成具有一定幅度和宽度的顿挫波,称为J波(Jwave),表现为拱顶状或驼峰状,多位于R波的降支或终末。rn J波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为7.2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0.s2%~k1.89%,P
-
-
杨士伟;
周玉杰;
胡大一
- 《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娜,在体表心电I蛩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转折点.巳口J点(Jpoint)。J点通常位于基线水平,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过渡区增宽,即出现J点从基线偏移,形成具有一定幅度和宽度的顿挫波,称为J波(Jwave),表现为拱顶状或驼峰状,多位于R波的降支或终末。rn J波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为7.2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0.s2%~k1.89%,P
-
-
杨士伟;
周玉杰;
胡大一
- 《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娜,在体表心电I蛩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转折点.巳口J点(Jpoint)。J点通常位于基线水平,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过渡区增宽,即出现J点从基线偏移,形成具有一定幅度和宽度的顿挫波,称为J波(Jwave),表现为拱顶状或驼峰状,多位于R波的降支或终末。rn J波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为7.2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0.s2%~k1.89%,P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