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
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

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2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患者因“间断胸闷2周”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近2周内自觉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闷,位于胸骨前区,阵发性,偶有心悸,气促以及发汗,持续时间数分钟则自觉有手脚发凉,与体位无关。无肢体放散,无反酸恶心以及呕吐;发作时间与频率不定,自觉无明显诱因缓解。2008年11月该院心内住院动态核素心肌扫描提示:左室前壁心肌供血不足。并且出院诊断患者“焦虑状态”并服用相关药物,房颤病史半年。急诊体格检查:T37.1℃,P78次/分,R22次/分,BPl25/77mmHg;患者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未触及心尖异常搏动,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闻及异常瓣膜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对称。进一步收入院确定诊断变缺血性J波,变异型心绞痛。予以植入体内自动除颤仪后出院。变异型心绞痛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血管收缩所致,可以引起心电图缺血性J波改变。变异型心绞痛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
  • 摘要:本文结合病历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TTP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和肾损害五联征,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非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且临床表现多变,典型的五联征很少一起病就都具备,故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常容易误诊,贻误治疗时机。本例患者以血小板减少为突出表现就诊,同时伴有发热、肾功能不全和轻度贫血,误诊为ITP合药物肾损害和消化道出血,直至病情急剧恶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才考虑HUS和TTP的诊断,以致延误了治疗。目前TTP最有效的治疗仍然是血浆置换,使之前90%的死亡率变为6个月内生存率达78%。
  • 摘要:本文结合病历分析胺碘酮致肺间质病变加重问题。该患者有长期慢性心、肺疾病史,此次在肺部感染基础上频繁发作室上速。经合理抗生素及其他治疗后喘憋症状曾有好转,但在持续静脉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控制室上速过程中,短期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影像学提示肺间质病变明显进展。及时停用服碘酮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迅速缓解,肺间质病变明显改善,故考虑肺间质病变恶化与胺碘酮副作用有关。
  • 摘要:本文结合病例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肺炎的作用,文中患者在早期应用抗炎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体温下降,但呼吸困难并未显著缓解,肺部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提示存在渗出及间质性改变。在加用糖皮质激素后,肺部炎症吸收迅速,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全身感染中毒性表现亦随之好转。由此可见,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给予恰当和充分的抗生素治疗固然十分重要,但尚不足以完全有效改善预后。目前,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应用可影响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 摘要:患者因“间断腹痛、口干1周余,加重伴呕吐1天”入院。该患者发病前出现胃肠炎表现,来诊时存在明显酮症酸中毒,血糖达35.61mmol/L,完善HbA1c为6.4%, C肽空腹及餐后2小时均为0.01ng/ml, GADA等抗体均为阴性,符合F1D的诊断标准。暴发性1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采取积极措施,急性期合并酮症酸中毒的必须给予静脉补液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同时严密监测血搪、血酮、尿酮、肝肾功能、胰酶、肌酶等;待酸中毒纠正后,用速效或超短效胰岛素联合中长效胰岛素强化治疗。总之,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急、代谢紊乱严重、临床经过复杂、预后极差,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女性妊娠期发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故正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对患者的长期预后非常重要。
  • 摘要:本文结合病例介绍了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症,青年女性,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黑便伴头晕、乏力,便潜血阳性,监测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明显下降,血尿素氮水平升高,消化道出血诊断明确。患者以黑便为主要表现,主要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和高位下消化道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胃镜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问题在于诊断。发生于胃以及结、直肠的GIST由于胃镜以及结、直肠镜的普及较易于发现,而位于小肠的GIST诊断存在困难,临床上常通过多种检查从各个侧面来证实,但最终需要腹腔镜下或开腹探查来明确诊断。
  • 摘要:跨科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病人,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如糖尿病、心脑肺肝肾慢性病、肿瘤、营养不良,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正是这些患者组成了急诊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患者病情沉重又数目众多,急诊医师不得不正视真菌问题。本文主要就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选择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方法:结合文献和相关法规研究,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特征、种类和分级的理解及认识,结合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际可操作性方面,提出了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体系构建和工作流程。结果: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体系包括应急指挥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应急预案、应急制度、应急能力建设、应急处置流程。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体系构建,对指导综合医院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ICU患者出现谵妄症状的原因以及处理对策。方法:分析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ICU 3年间收治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发生谵妄的原因以及处理经过。结果:(1)302例患者中61例(20.2%)出现谵妄症状,分析原因为:①疾病相关性谵妄31例,占50.82%;②药物相关性谵妄10例,占16.39%;③ICU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20例,占32.79%。(2)经过调整治疗方案、针对原发病治疗、去除药物因素、加强心理护理后,需要镇静药物的仅为谵妄患者的19.7%。结论:寻找谵妄原因很重要,治疗重点在于去除谵妄原因以及相关促发因素,应避免盲目镇静。
  • 摘要:目的:本项目采用大剂量ACTH(250ug)刺激试验,前瞻性、多中心调查评估重症和危重症EV71感染住院患儿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治疗方案中糖皮质激素的选择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方法:患儿入住PICU 6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取血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To)浓度,之后静脉注射ACTH250ug,分别于注射后30min、60rain取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为T30、T60)。皮质醇的增值为△Tmax=(T30、T60的最大值)-To,肾上腺功能障碍(adrenal insufficiency,AI)的诊断标准为:△Tmax:≤9gg/d1。结果:51例HFMD患儿中,AI发生率为52.94%(27/51),重症组与危重症组AI发生率分别为44.74%(17/38)和76.9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危重病例评分(PCIS),≤70分组、≥90分组AI发生率分别为81.82%(9/11)、28.57%(4/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死亡组、存活组AI的发生率分别为75%(6/8)、5 1.16%(22/43),差异无统计学差别(p>0.05)。死亡组的To值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重症及危重症EV71感染患儿中肾上腺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为52.94%;AI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EV71感染危重患儿更容易出现AI。AI可能影响重症与危重症EV71感染患儿预后。HFMD患儿确定或高度怀疑合并AI时,可能仍然需要补充一定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激素使用方案需个体化,使用时机、剂量以及治疗疗程,则有待于更多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应用蛋白质谱技术对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血清进行检测,从中筛选出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别是不稳定心绞痛的差异蛋白,为早期诊断不稳定心绞痛提供特异性诊断方法。方法:1、选择发病4小时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标本31份,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2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梗5例,ST段抬高急性心梗14例;对照组30例来自本院体检病人,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与实验组相匹配。2、磁珠分离血清蛋白,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仪质收集蛋白质荷比为0~50 000的数据进行分析;3、将筛选出的差异显著的蛋白与目前常用的心肌损伤和心肌缺血标志物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比。结果:1、发现3个差异极为显著的蛋白,(质荷比分别为3167D、4183D、4292D,P值均<10-10)。2、3个差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髓过氧化物酶进行对比,无论是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还是分别诊断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个差异蛋白ROC曲线下面积均为最大。结论:3个差异蛋白有可能是新的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别是不稳定心绞痛的生物标记物。
  • 摘要:目的:研究凝溶胶蛋白在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2月至12月入住急诊监护室的48例危重症患者,其中23例存活,25例死亡。31例检测2次以上凝溶胶蛋白水平,17例只在入院时检测过一次,并在入院24h内接受APACHEII评分,将307例健康成年人的凝溶胶蛋白水平作为对照。结果:48例危重症患者的凝溶胶蛋白初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24±11)mg/L与(192±39)mg/L,P<0.01)],存活组23例凝溶胶蛋白初值为(28±10)mg/L,死亡组25例凝溶胶蛋白初值为(21±12)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凝溶胶蛋白终值和生存结局呈负相关(r=-0.469,P=-0.008),预测准确率为74.19%,终值522 mg/L时患者死亡率增加;凝溶胶蛋白总体变化趋势和生存结局也具有相关性(r=0.418,P=0.019),预测准确率为70.97%。当APACHEⅡ评分≥30分时,预测准确率为67.74%当将APACHE II评分与凝溶胶蛋白含量终值和总体变化趋势两两结合进行预测时,其准确率均可达到93.55%。结论:凝溶胶蛋白水平可以反映出危重症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连续监测,优于APACHEⅡ评分。若联合APACHEⅡ评分可以更准确的预测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ACS的价值。方法:选择胸痛发作6h内疑似ACS患者103例,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及不同心脏标志物组合在诊断AC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不同时间段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敏感性。结果:在ACS发病6小时内,H-FABP对AM]的诊断灵敏度(62.5%)高于cTnT(30.6%)和CK-MB(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无差别。H-FABP+cTnT组合的阴性预测值最高(53.8%)。H-FABP在AMI发病3-6h的敏感性(77.8%)高于发病3h内(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AMI发病3h内,H-FABP+cTnT组合和H-FABP+CK+MB组合的诊断敏感性(55.6%)高于cTnT+CK-MB组合(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H-FABP+cTnT组合或H-FABP+CK-MB组合的诊断敏感性虽然高于单一检测H-FAB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结论:在早期(0-6h)诊断ACS的心脏标志物中,H-FABP的灵敏度最高,特异度与cTnT和CK-MB无差别,H-FABP与cTnT或CK-MB的不同组合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优越性。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IP)与血清iNOS与hs-CRP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AMI患者,共5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所有病例于冠状动脉成形术或静脉溶栓前检测血清iNOS活力及hs-CRP水平。根据AMI发作前48小时内有无典型心绞痛发作,将病例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IP(+)组)和非梗死前心绞痛组(IP(-)组)。比较两组间血清iNOS活力及hs-CRP水平。结果:IP(+)组血清iNOS活力为38.508±9.393U/ml,IP(-)组血清iNOS活力为24.9434±5.288U/ml,两组血清iNOS活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P(+)组血清iNOS活力明显高于IP,(-)组。IP(+)组血清hs-CRP水平为6.774±2.328mg/L,IP(-)组血清hs-CRP水平为8.232±2.458mg/L,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IP(-)组。结论:IP可使血清iNOS活力上调,上调iNOS水平是延迟IP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存在IP者hs-CRP水平较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较轻,抑制炎症反应可能也是IP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有机磷农药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多种原因如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误服或自杀等方式使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ophosphorus poisoning,AOPP)成为常见急症。主要损伤肺、脑和心脏等,前二者损伤后临床表现比较突出,而心脏损伤往往被掩盖,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等。为提高对AOPP致心脏损伤的认识,本文就AOPP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损伤机制及诊治措施综述如下。
  • 摘要:快速心室率房颤患者可使房室顺序消失、心室充盈减少、心肌氧耗增加、冠脉血流降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可使原有心肌损害加重,可在原来正常的心脏造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快速心室率造成的危害远大于房室顺序的消失。可惜目前仍没有有效及毒副作用少的理想药物,对此笔者阐述了急诊房颤的处理原则和常用药物的选择。
  • 摘要:心力衰竭(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逐年增高,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力衰竭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过去针对临床症状的处理到拮抗神经内分泌因素的现代药物治疗,最根本的区别存于真正延缓或逆转了心肌重构,阻断恶性循环,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着重阐述了神经内分泌激素拮抗剂、新型利尿剂、新型正性肌力药物、他汀类及其他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物。
  • 摘要: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血脂代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机体发生脓毒症时,改变了各种脂蛋白构成和水平,同时脂蛋白、载脂蛋白又能结合LPS和LTA,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大量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且与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形成复杂的网络调节效应,脂代谢对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能否通过调节脂代谢的中间环节对炎症反应进行控制,其结果和确切机制需要循证医学证据,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 摘要:脓毒症(Sepsis)被定义为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在急诊有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治疗脓毒症诱导心功能障碍主要是循环支持和抗感染治疗。但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死亡率仍在上升。因此深入研究脓毒症引起心功能障碍的机制和推出新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本文通过了解引起心肌功能失调的机制,采取临床监侧手段,并提出常规治疗、液体复苏、血管加压素等药物治疗方法。
  • 摘要:医院急诊科作为医院一级科室和一个临床专业与其他传统科室或专业是完全不同的。急诊室空间局限、场地窄小,单位面积人员过多(密度大)。病人家属及就诊人员混杂在一起,不仅仅是病人、陪护家属,有些是社会流浪人员、小偷等犯罪人员。面对如此混杂的急诊工作环境就要求急诊医师具备特殊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评分(SRS)和生理及手术严重性(POSSUM)评分系统对高龄患者急诊手术风险的评定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病房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急诊手术且年龄在60岁以上(含60岁)共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实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分别为115例(45.6%)和7例(2.8%)。随着ASA分级及SRS评分的提高,手术后并发症率也升高(P=0.001,P=0.004)。POSSUM评分系统预测的术后并发症143例(56.7%),与实际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448),预测死亡36例(14.4%),存在明显高估(P<0.001)。P-POSSUM评分系统计算的术后死亡为12例(4.9%),SRS评分系统预测术后死亡16例(6.3%),均无统计学差异(P=0.242,P=0.055)。结论:ASA分级、SRS评分及POSSUM评分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协助预测高龄患者的急诊手术风险,为外科决策提供参考依据。POSSUM评分系统可以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而ASA分级和SRS评分更简便易用。
  •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与中心静脉压的关系,为床旁快速评估血容量提供依据。方法:对EICU收治的28例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分别于液体复苏前、液体复苏2小时及6小时时床旁超声探测肝后下腔静脉管径并计算呼吸变异指数,同时记录中心静脉压,并将液体复苏前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与22例正常人比较,分析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确定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预测中心静脉压11cmH2O的界值。结果: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下腔静脉管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呼吸变异指数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下腔静脉管径及呼吸变异指数与中心静脉压均有相关性,下腔静脉最大径、最小径及呼吸变异指数预测中心静脉压11cmH2O的界值分别为1.56cm(敏感性85.2%、特异性86.3%)、1.13em(敏感性96.3%、特异性94.1%)、30%(敏感性88.2%、特异性96.3%)。结论:床旁超声探测肝后下腔静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中心静脉压,为临床医师快速评估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血容量提供参考。
  • 摘要: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各种病理因素如肠黏膜损伤、萎缩或通透性增高等,都可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主要机制有:机械屏障的机制,微生物以及免疫屏障的损伤及其他机制。而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检测方法包含血清学检测和尿液检测。危重症出现肠屏障功能障碍乃至胃肠衰竭是治疗难点,如何防治胃肠衰竭导致致命性MODS更是治疗关键。目前尚无单一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强调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措施。
  • 摘要: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简称心衰)是由于急性心功能异常导致的心脏排血量急剧降低,肺水肿,组织及器官低灌注,心源性休克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衰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氧气治疗,药物治疗,机械辅助治疗,血液超滤治疗等。随着对心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药物被用于心力衰竭,如ACEI, ARBs等等,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也从早期指南中的禁忌,变换为推荐药物。而血管扩张药物做为最早用于心衰的一类药物,目前仍是心衰的一线治疗药物,对改善急剧恶化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尤为有效。因此,本文重点介绍硝普钠、硝酸酯类、乌拉地尔、奈西利肽等临床常用的药物在心衰治疗方面的临床特点。
  • 摘要:急诊外科特殊的工作性和配套设施未能满足,救治水平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清创缝合以及复位固定上,再者学科建设方向不明,职称晋升受限,学不到高深技术,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一直是急诊外科发展受限的因素。急诊医学全面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就急诊外科的学科建设方向、急诊模式、基本组成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抗胆碱能药物长托宁对敌敌畏中毒家猪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22只雌性家猪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敌敌畏组(6只)、阿托品组(6只)、长托宁组(5只)。所有动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置入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留置PiCCO导管并联接PiCCO监测仪,敌敌畏组持续静脉泵入80%乳油敌敌畏(100m/kg,持续1h)制造重度敌敌畏中毒猪模型;长托宁组在泵入敌敌畏半小时后静脉推注长托宁及氯磷定,达到并保持长托宁化;阿托品组在泵入敌敌畏半小时后静脉推注阿托品及氯磷定,达到并保持阿托品化;对照组除不使用敌敌畏和解毒药物以外,其它均相同。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显示,造模成功后各组HR、 MAP、 CO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1h后阿托品组HR逐渐上升,CO下降,而各组PVR、 SVR呈依次增高的趋势,于4h后长托宁组与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1)。结论:长托宁在敌敌畏所致AOPP中,对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肺水肿的自主清除以及在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 摘要:分析北京120指挥调度工作现况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分流员没有充分发挥“分流”作用;调度员未能集中精力完成调度工作;调度组长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远郊区县指挥调度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调度派车的科学合理性需进一步提高。对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北京120指挥调度工作的几点措施。
  • 摘要:本文结合病历分析单剂量熊去氧胆酸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横纹肌包括骨骼肌和心肌。大多数情况下,横纹肌溶解属于重症患者的诸多疾患的一部分或者并发症,最容易受累的是下肢和腰部肌群,也会累及心肌和呼吸肌。横纹肌溶解常引起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横纹肌溶解的病因多种多样,非创伤性病因是创伤性病因的5倍以上,近60%的患者具有多个相关因素。早期识别和预防很重要,首选采取水化方式增加毒性物质排除,增加肾小管残渣的冲刷,避免毒性产物与肾小管长期接触,除水化治疗外,对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都存在争议。
  • 摘要: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急性肺栓塞(acutepulmonary embolism,APE)的溶栓治疗一直是医学界争论和困惑的焦点,低危PE患者从溶栓中获益的可能性较小,而高危PE患者最有可能从溶栓中获益,所以及时准确的对急性肺栓塞做出危险分层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1例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致右心衰竭患者的救治做一分析。
  • 摘要:近年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CA-MRSA)的病例不断增加。与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A-MRSA)感染相比,CA-MRSA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遗传学特点和耐药性。本文分析了两例CA-MRSA导致严重感染的病例,两例病例均为健康儿童急性发病,发病前均无住院病人接触史及抗生素、化疗药物应用史。临床具有脓毒血症表现,病情进展快,造成重症肺炎、脓胸、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且入院当天立即行相关病原学培养均提示MRSA,且β内酰胺酶阳性。不具备HA-MRSA危险因素,考虑感染为社区获得性。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及局部引流治疗后感染控制,病情好转。
  • 摘要:肺曲霉病往往发生在有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人群,如应用大剂量激素、各种原因导致的粒细胞缺乏、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中心导管置入患者等,本文报告的这份病例就是由于过量应用甲氨喋呤导致粒细胞缺乏,而发生了肺曲霉病,最终由于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对于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胸痛、喀血及呼吸困难,而且患者既往或者目前正在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情况下,应考虑出现肺曲霉感染,尤其是喀血具有提示性诊断价值。肺曲霉病病死率很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明显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非机械通气方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患者肺部感染、胃癌术后、肾转移癌术后、糖尿病、冠心病。予以拜复乐0.4 ivgtt Qd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入院10h后患者神志清楚,但出现血压70140mmHg,心率129140次/分,SpO2进行性下降至68%,双肺可闻及大量水泡音,复查生化:ALT 278 IU/L, AST 532 IU/L, TP 45.Sg/L. ALB 25.2g/L,T-bil 37.6μmol/L. CK 463 IU/Iu001e LDH>735IU/L, Glu 6.4mmol/L. Cr 160μmol/L, BUN 10.48mmol/L,血气分析:pH 7.391,PaC02 23.5mmHg,Pa0256.5mmHg. Sa0289.6%, HC03-14.4mmol/L.胸片双肺间质性改变伴弥漫性渗出。氧合指数为156.5,临床诊断:ARDS。结果:予以生理盐水、多巴胺治疗后,患者血压逐渐上升波动于110~140/60~80 mmHg,心率逐渐下降波动于80~100次/分,尿量>1500 ml/d,治疗第4天开始予以限制性液体治疗,同时联合5%白蛋白(12.5 g×7d, 25 g×4 d)、速尿(根据出入量调节剂量)和甲强龙(40 mg Bid×6d. 40 mg Qd×4 d )治疗,患者出入量保持平衡、负平衡,白蛋白水平逐渐上升,体温、PLT计数、ALT、 AST、 LDH、Cr, PT、 APTT、 TnI等指标均逐渐正常,氧合指数逐渐上升,于治疗第3天胸片好转,第7天开始间断脱机,第8天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通气,第9天改为鼻导管吸氧,第12天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最终康复出院。结论:非机械通气方案,以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治疗,能提高ARDS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