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篇、专利文献927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北京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 缺失性体验的相关文献由65位作者贡献,包括梁震、武芳、熊立等。

缺失性体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9278 占比:99.39%

总计:9335篇

缺失性体验—发文趋势图

缺失性体验

-研究学者

  • 梁震
  • 武芳
  • 熊立
  • 王宁
  • 王留番
  • 翟大炳
  • 何清
  • 余逊涛
  • 余香莲
  • 刘奕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奇苑
    • 摘要: 《家事》表面上讲一群高中生组建的虚拟家庭的家事,实则折射出很多现实家庭问题。缺失性体验指人经历创伤、挫折或渴望得不到满足后形成的挫败、失望、痛苦等负面心理感受。而这种体验往往促使人以别的方式来宣泄内心负能量,或进行补偿。借此理论,读者更能理解小说主人公们看似荒唐的游戏的动机——弥补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归属感、理解和自我实现。通过满足来写缺失,正是这篇小说不落俗套的别致之处。
    • 田菁菁
    • 摘要: 《呼兰河传》是一部独特的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自叙传小说。同时,《呼兰河传》的内在的主导动因并非是如很多评论家所认为的一种强烈的“爱的缺失”,而更主要的是作者病痛经验及死亡预体验的凝结。而正是这样一种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羸弱的人生体验引发的情感基调,一种带泪的微笑式的写作心境,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显得松散不羁,零零落落,语言自由而诗意,从而淹没了其自叙传的真实面目。
    • 田嘉怡
    • 摘要: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进程的起点,童年阶段所积累的的经历和经验对未来人生方向的选择和结果的奠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艺术家而言,独特的童年体验无疑会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在某种特殊契机的感召下成为其情感发泄的深层动因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本文试从童年体验对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影响出发结合作家作品进行分析.
    • 武芳
    • 摘要: 新兴的显示技术、触控技术和虚拟技术与传统的实验操作在小学科学课堂形成"虚实共生"的新课型,使传统课堂出现的靶症状(探究能力"缺失性体验"、探究思维"缺失性体验"、探究情感"缺失性体验")都得以有效的补给。基于"虚实共生"的特点,文中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策略:电子白板补给探究能力"缺失性体验";i Pad补给探究思维"缺失性体验";虚拟技术补给思想情感"缺失性体验"。最终形成了"虚实共生"的教学方式补给"缺失性体验"的新视界。
    • 武芳
    • 摘要: 新兴的显示技术、触控技术和虚拟技术与传统的实验操作在小学科学课堂形成“虚实共生”的新课型,使传统课堂出现的靶症状(探究能力“缺失性体验”、探究思维“缺失性体验”、探究情感“缺失性体验”)都得以有效的补给.基于“虚实共生”的特点,文中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策略:电子白板补给探究能力“缺失性体验”;iPad补给探究思维“缺失性体验”;虚拟技术补给思想情感“缺失性体验”.最终形成了“虚实共生”的教学方式补给“缺失性体验”的新视界.
    • 李萌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丰富性体验和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童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真实、自然的生命体验,它超越了成年世界的功力和丑陋,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以最真实的面孔潜伏在在人的生命里,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影响.童年对作家来讲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童年时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对作家将来的创作有直接影响,而童年经验又是作家创作题材的最为重要的源泉.
    • 黄鲲鹏
    • 摘要: “三言”“二拍”中反映着晚明人文思潮的涌动,尤其是对女性的刻画中蕴含着不少先进的思想。在这五部作品中,有着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义女、侠女形象,作家在写作中,对她们甚至超越了“尊重”一词,字里行间满含敬佩之意。讴歌女性的同时,甚至有意贬低男性,塑造了许多负恩忘义、薄情寡廉的男性形象。追究原因,这背后是一种缺失性体验在驱使,在强大的男性话语体系中,到处充斥着现实的不完满,而关于人性的复杂和不美好已经在男性群体的写生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女性一直是缺席的,因而女性也是新鲜的,不管对读者还是作家来说都是如此。在男性身上找不到那些可贵品质,作家就将这份期许移于女性,在虚构的幻象中弥补现世的缺失。因此,这种缺失性体验首先是群体的,是属于整个男性话语体系的,其次才是作家个人的。相应地,如此讴歌女性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 鲁丹1; 李荣2; 赵胜秋1
    • 摘要: 在中国当代民族艺术的长廊里,杨丽萍的舞蹈始终是一个神秘而惊艳的所在,当现代化大刀阔斧的文明进程中,杨丽萍以迷人有力的舞蹈艺术呈现了一种人的生命真实的回归。一个来自中国西南边睡的文化符号,何以在数十年里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为何会如此执着于本土的民族文化,表现出强大而执著的自信力?在这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背后,是她多年冷静的思考与观察。
    • 李龙
    • 摘要: 三毛是一个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短暂的生命堪称梦幻与戏剧的结合,童年的受挫和成长路上感情的得与失,对她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以及文学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来看,作家的作品是其人生体验的符号表现.缺失性体验在三毛的文学创作以及人生选择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缺失性体验对三毛文学创作及其一生的影响.
    • 王留番
    • 摘要: 张爱玲的《金锁记》因其刻画了在缺失体验指导和控制下的曹七巧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才使得它被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本文旨在探讨有着严重缺失性体验的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