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7768篇;相关期刊773种,包括前线、国际展望、瞭望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武汉市第五届科学年会、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等;经济联系的相关文献由17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承良、郑士贵、本刊编辑部等。

经济联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8 占比:7.4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7768 占比:92.46%

总计:19217篇

经济联系—发文趋势图

经济联系

-研究学者

  • 刘承良
  • 郑士贵
  • 本刊编辑部
  • 杨磊
  • 肖元真
  • 余兴发
  • 孙智钵
  • 曹厚昌
  • 李军
  • 李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筱雨; 张旋; 薛锋
    • 摘要: 交通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唐山市与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为切入点,通过熵值法对各城市的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修正引力模型进行测算,探究高速铁路对唐山市经济联系结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对唐山市的经济拉动能力明显,使得唐山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提高,并且对与唐山市时空距离越近的城市影响越强,唐山对省内其他城市吸引加强,但同时也加剧大城市对唐山市的虹吸效应。在高速铁路的带动下,优化交通布局,完善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是唐山市发展重点。
    • 汪志敏; 许英
    • 摘要: 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网络具有较低的密度水平,并且网络并不联通,这说明西北城市群发展较不平衡。对此,本文根据网络空间结构特点对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 赵亚博; 黄柳倩; 马世发; 范建红; 谢涤湘
    • 摘要: 城市间频密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并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强。本文以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分析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19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其中广州与其余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增量最多,深圳市的增幅最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且各个城市的相对地位因此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距离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产业分工与产业联系、政策推动是影响经济联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距离差异是基本原因,与经济联系总量高度负相关;经济发展快慢与城镇人口增速是直接原因,与经济联系的增强保持同步性;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则是间接因素,与经济联系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政策因素则是重要推手,在影响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叶珊珊; 曹明明; 胡胜
    • 摘要: 引用城市流强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经济联系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中心性水平较弱,经济网络处于极化发展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西安影响力不断增大,非核心城市影响力降低,在区域内形成"灯影效应"。(3)凝集子群内部的集聚程度由松散向紧密发展,城市三级凝聚子群与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划分由不耦合演变为全部耦合。(4)城市群平均核心度值水平较低且逐渐升高,核心区域由西安单核心演变为西安、咸阳双核心发展结构。(5)城市的中心性、影响力及集聚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 王雪媛; 邬晓霞
    • 摘要: 城市群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明晰城市群内实际经济联系情况。根据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业资本互投数据,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均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双城”互动趋势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未来,应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强京津“双城”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核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 李振洪
    • 摘要: 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联系强化及网络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构建,对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及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经济联系网络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对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对以往经济联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指出以往经济联系的研究的特点。再次指出经济联系在城市间逐渐呈现网络结构的特征,并对城市网络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并进行分析。
    • 孙义荣; 来逢波; 黄玉娟
    • 摘要: 为研究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和ArcGIS可视化分析功能,对辖区内的途外可达性、全程可达性及空间经济联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会经济圈城市群高铁站点覆盖率低、公共交通配置率低和高速铁路站点选址偏远是导致经济圈区域内通达性改善不足的主要原因,与高速铁路开通前对比发现,高速铁路开通并没有效改善辖区间的全程可达性;从区域空间联系看,高速铁路开通加速了空间要素的流动,省会经济圈内各辖区经济联系总量明显提高,辖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也增幅显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
    • 刘晓玲
    • 摘要: 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2007-202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该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高,长沙对城市群内其余7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均转为强关系;整体网络密度由低水平跃升至高水平,且进入相对稳定的高经济联系水平阶段;城市群内各地级市度数中心度整体提升,长沙对城市群的辐射和外溢效应明显;城市群具有明显且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群凝聚子群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匹配。基于研究结果,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长沙的核心地位,增强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建立更加紧密的内部循环联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 刘晓玲
    • 摘要: 笔者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2007年—2021年长株潭“3+5”城市群8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该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高,长沙对城市群内其他7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均为强关系;整体网络密度由低水平跃升至高水平,且相对稳定;城市群内各城市度数中心性整体提升,长沙对城市群的辐射和外溢效应明显;城市群具有明显且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群凝聚子群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匹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长沙的核心地位,增强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建立更加密集的内部循环联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 盛三化; 李菲; 李佐军; 袁亮
    • 摘要: 基于“中心—外围”城市视角,选取2006—2019年我国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验证了经济联系对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总体呈上行趋势,但受到行政区划的阻碍。(2)“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对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倒U型”影响,且通过了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3)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4)“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倒U型”空间直接效应和“正U型”空间溢出效应,而空间总效应呈现“正U型”特征。(5)当前“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已越过空间直接效应关系曲线的拐点,但仍处于空间总效应关系曲线的左半段。因此,中部地区要持续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空间直接效应由“倒U型”向“N型”转变,促进城市经济联系快速越过“正U型”空间总效应关系曲线的拐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