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联系
经济联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7768篇;相关期刊773种,包括前线、国际展望、瞭望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武汉市第五届科学年会、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等;经济联系的相关文献由17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承良、郑士贵、本刊编辑部等。
经济联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68篇
占比:92.46%
总计:19217篇
经济联系
-研究学者
- 刘承良
- 郑士贵
- 本刊编辑部
- 杨磊
- 肖元真
- 余兴发
- 孙智钵
- 曹厚昌
- 李军
- 李响
- 欧向军
- 王建成
- 王文莲
- 王昌滨
- 王春萌
- 郭思勉
- 钟业喜
- 黄荣生
- 于国政
- 付树林
- 付永青
- 伏兴
- 何志
- 何涛
- 何龙斌
- 侯丽萍
- 刘晓玲
- 刘晓萌
- 刘真真
- 刘经浩
- 史华明
- 吕友者
- 吕金银
- 吴存寿
- 吴敬华
- 吴述纲
- 吴静
- 周民良
- 周肇先
- 周骏一
- 姚启贤
- 姜博
- 姜起梅
- 孔繁荣
- 孙丹
- 孙久文
- 孙建平
- 孙明玺
- 孙玉甫
- 孙雨
-
-
王筱雨;
张旋;
薛锋
-
-
摘要:
交通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唐山市与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为切入点,通过熵值法对各城市的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修正引力模型进行测算,探究高速铁路对唐山市经济联系结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对唐山市的经济拉动能力明显,使得唐山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提高,并且对与唐山市时空距离越近的城市影响越强,唐山对省内其他城市吸引加强,但同时也加剧大城市对唐山市的虹吸效应。在高速铁路的带动下,优化交通布局,完善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是唐山市发展重点。
-
-
汪志敏;
许英
-
-
摘要:
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西北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网络具有较低的密度水平,并且网络并不联通,这说明西北城市群发展较不平衡。对此,本文根据网络空间结构特点对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
-
赵亚博;
黄柳倩;
马世发;
范建红;
谢涤湘
-
-
摘要:
城市间频密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并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强。本文以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分析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19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其中广州与其余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增量最多,深圳市的增幅最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且各个城市的相对地位因此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距离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产业分工与产业联系、政策推动是影响经济联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距离差异是基本原因,与经济联系总量高度负相关;经济发展快慢与城镇人口增速是直接原因,与经济联系的增强保持同步性;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则是间接因素,与经济联系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政策因素则是重要推手,在影响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
叶珊珊;
曹明明;
胡胜
-
-
摘要:
引用城市流强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经济联系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中心性水平较弱,经济网络处于极化发展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西安影响力不断增大,非核心城市影响力降低,在区域内形成"灯影效应"。(3)凝集子群内部的集聚程度由松散向紧密发展,城市三级凝聚子群与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划分由不耦合演变为全部耦合。(4)城市群平均核心度值水平较低且逐渐升高,核心区域由西安单核心演变为西安、咸阳双核心发展结构。(5)城市的中心性、影响力及集聚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
-
王雪媛;
邬晓霞
-
-
摘要:
城市群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明晰城市群内实际经济联系情况。根据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业资本互投数据,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均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双城”互动趋势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未来,应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强京津“双城”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核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
-
李振洪
-
-
摘要:
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联系强化及网络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构建,对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及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经济联系网络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对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对以往经济联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指出以往经济联系的研究的特点。再次指出经济联系在城市间逐渐呈现网络结构的特征,并对城市网络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并进行分析。
-
-
孙义荣;
来逢波;
黄玉娟
-
-
摘要:
为研究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和ArcGIS可视化分析功能,对辖区内的途外可达性、全程可达性及空间经济联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会经济圈城市群高铁站点覆盖率低、公共交通配置率低和高速铁路站点选址偏远是导致经济圈区域内通达性改善不足的主要原因,与高速铁路开通前对比发现,高速铁路开通并没有效改善辖区间的全程可达性;从区域空间联系看,高速铁路开通加速了空间要素的流动,省会经济圈内各辖区经济联系总量明显提高,辖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也增幅显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
-
-
刘晓玲
-
-
摘要:
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2007-202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该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高,长沙对城市群内其余7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均转为强关系;整体网络密度由低水平跃升至高水平,且进入相对稳定的高经济联系水平阶段;城市群内各地级市度数中心度整体提升,长沙对城市群的辐射和外溢效应明显;城市群具有明显且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群凝聚子群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匹配。基于研究结果,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长沙的核心地位,增强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建立更加紧密的内部循环联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
-
刘晓玲
-
-
摘要:
笔者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2007年—2021年长株潭“3+5”城市群8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该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高,长沙对城市群内其他7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均为强关系;整体网络密度由低水平跃升至高水平,且相对稳定;城市群内各城市度数中心性整体提升,长沙对城市群的辐射和外溢效应明显;城市群具有明显且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群凝聚子群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匹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长沙的核心地位,增强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建立更加密集的内部循环联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
-
盛三化;
李菲;
李佐军;
袁亮
-
-
摘要:
基于“中心—外围”城市视角,选取2006—2019年我国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验证了经济联系对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总体呈上行趋势,但受到行政区划的阻碍。(2)“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对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倒U型”影响,且通过了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3)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4)“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倒U型”空间直接效应和“正U型”空间溢出效应,而空间总效应呈现“正U型”特征。(5)当前“中心—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已越过空间直接效应关系曲线的拐点,但仍处于空间总效应关系曲线的左半段。因此,中部地区要持续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空间直接效应由“倒U型”向“N型”转变,促进城市经济联系快速越过“正U型”空间总效应关系曲线的拐点。
-
-
张类昉;
钟业喜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作为江西省区域性城市群,上承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启赣北地区大部分市县.本文通过计算和分析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各市县之间的位序-规模、可达性、空间联系强度以及城市腹地范围等,从点、线、面、时间四个维度考察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并提出了培育多级核心、深化交通轴线发展等相应对策.
-
-
吴慧;
张天;
王露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2016—2030》(简称《规划》)将山东省17地市均纳入城市群的范围内,并提出了新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两圈四区(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烟威都市区、东滨都市区、济枣菏泽都市区和临日都市区),城市群正走向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城市群中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运用经济联系引力模型来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17地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量矩阵,得出城市的经济关联网络;再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利用UCINET软件,就经济网络中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结构洞、凝聚子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总结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内部结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城市群城市联系的结构特征,结合《规划》中提出的新要求,为未来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
-
王冰倩;
李小林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城市群空间的合理性将影响整个城市群效率的发挥.本文运用城市流模型与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2008—2017 年间城市流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城市群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从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两个方面研究城市群时空演变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总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差异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②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圈层空间格局;③城市流强度结构表现为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关系尚不一致;④城市群已经从依赖于第二产业发展向低水平的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增强城市群中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对策.
-
-
-
张守利;
冯铎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冀中南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冀中南地区是提升河北省经济实力、促进省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文章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以及研究实际,确定冀中南地区的研究范围,以引力模型为研究工具,对冀中南地区内部主要城市进行等级划分:石家庄为一级中心城市;邯郸、保定为二级中心城市;沧州、邢台、衡水为三级中心城市.在对主要城市进行等级划分的基础上,以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这两个重要指标测度冀中南地区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在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关中经济区等进行比较的同时,得出冀中南地区经济联系较低,并从内生不足-区域城市系统性不强、外生不利——区域内外格局碎化两个方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不足,得出现阶段称之为冀中南城市群尚不成熟.以区域思维和规划视角从区域中心、综合交通、城乡统筹三个方面对冀中南地区提出空间战略规划指引要点.
-
-
蔡莉丽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对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的结构进行度量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区域内的城际关系、城市集聚状态、城市区域的经济结构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状况.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及其所构成的城市区域为研究区,以城际经济联系为基本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与核心-边缘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经济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逐年递增,中心势不断变化,子群发展较为稳定、区域不断趋于一体化发展.
-
-
汤鹏飞
- 《武汉市第五届科学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已进入到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群体竞争新时代,湘鄂赣三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引入城市流和城市作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在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整体外向功能较弱,集聚和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总外向功能表现为"一超二核多强"的格局,武汉的核心作用明显,在城市联系中的吸引力较大,长沙和南昌的中心作用和空间支配地位也显而易见,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悬殊,城市总体经济实力普遍滞后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经济发展仍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题;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大,表现为南北强中部弱,东西省级边界有待进一步提升.
-
-
-
韩孟杉;
黄莞臻;
马晓蕾;
陈子天骄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了解京津冀城市间联系现状对于评估协同发展政策、预测未来人口、经济布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创业板上市企业交互投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京津冀创业板企业的数量关系,以SNA(社会网络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UCINET软件为分析和表达软件,通过这些企业的行业结构、地域分布和数量关系对京津冀城市群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通过刻画既定企业地区“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连线,反映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程度.最后,以中心度为量度形式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联系,并质化分析京津冀地区经济联系的层级特征与城市网络结构.
-
-
司建平;
赵虎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都市圈、城镇群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大城市地域功能组织的重要形式.目前,济南都市圈处于由“强核”向“外溢”的过渡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集聚与扩张并存.据此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济南都市圈静态基本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而后基于表现城市相互作用的城市流、引力模型分析了济南都市圈的经济空间结构及特征,并得出济南都市圈交通仓储邮电、科研技术、社会服务外向功能量严重不足;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较大,整体联系程度不高;城市等级结构明显,济南一极独大,但辐射带动力仍不足;都市圈内跨区合作势弱,外向经济落后等特征.最后,文章提出完善支撑体系、打造联系路径;调整投资结构、助推外向功能;集聚核心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加强对外联系、争取国际优势;打破行政阻隔、构建“济淄一体”强增长极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