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网络

城市网络

城市网络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4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3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377451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城市问题、资源开发与市场、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年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及《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会年会等;城市网络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启轩、程遥、冷炳荣等。

城市网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3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7451 占比:99.86%

总计:377962篇

城市网络—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洪鸣; 孙铁山
    • 摘要: 中国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城市网络外部性是挖掘城市群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理论构建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型,运用空间计量的实证方法,利用2003—2019年中国12个城市群1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群城市经济增长的网络外部性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城市群外的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的劳动力和技术产生更强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且城市群内部的高铁可达性可以强化劳动力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可以强化技术的正向城市网络外部性。根据本文结论,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完善城市群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关联,是中国城市群未来实现城市经济协同增长的主要途径。
    • 王长建; 叶玉瑶; 汪菲; 黄正东; 李启军; 陈宇; 林浩曦; 吴康敏; 林晓洁; 张虹鸥
    • 摘要: 在充分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4个维度构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之间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广深之间,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之间;澳门、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更高,深莞惠和广佛等城市之间的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稍差;广佛、广深、深莞等城市之间交通、通信、物流和银行等基础设施的服务协同共享水平更高;香港和澳门在跨境区域协同方面具有制度优势。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表现最优的是广州与深圳、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香港与深圳;同时,广州与东莞、深圳与佛山呈现联动趋势。虽然去边界化趋势明显,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3)广州和深圳两座中心城市的协同能力最强,香港和澳门两座国际化城市的协同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程遥; 田琳; 施澄; 王启轩
    • 摘要: 城市间区域网络联系带来频繁的人流和物流,可能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以武汉都市圈为例,从风险防控视角探讨都市圈人口流动与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大小与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地位高度相关;风险在城市网络中存在链式传递现象;单中心城市区域存在更高的网络系统性风险;合理的次级结构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网络结构的抗风险韧性。基于此,提出只有在城市区域网络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建立城镇之间的网络联系才是有意义和相对安全的,应警惕由于区域发展而产生的跨域风险,建议通过空间规划引导城市区域网络结构的优化,建立区域的协同治理网络。
    • 孙建平; 胡文海; 傅妍芳
    • 摘要: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高速铁路流数据,结合客流组织系数、社区挖掘和网络可视化等方法分析城市网络结构与空间格局,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空间层级特征和廊道效应明显,强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缺乏强中心的支撑;(2)通过社区挖掘识别出7个城市集聚区,与城市群和行政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耦合,不同地域系统内城市网络自成体系;(3)综合地理网络和拓扑网络,将各集聚区内部城市关联形态划分为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和低水平均衡4种格局,以多中心格局为主,7个城市集聚区网络化程度的不均衡性显著。
    • 杨婉月; 王志远
    • 摘要: 加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收集整理2015—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城市网络模型计算分析城市群网络联系,总结揭示城市群网络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层级长期以来并不是以长株潭都市核心圈为较前层级,而是以长沙、株洲衡阳、岳阳常德为前三层级;该城市群网络结构体系已由早期的“一核一中心”转变为“一核多中心”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网络主骨架逐渐由集中变为散开,城市联系中心逐步由一个朝多个演变,总体发展呈现出除核心圈城市外的“新城市”崛起现象;城市群网络骨架变化表现出长株潭城市群内城市间联系不再单向地指向长株潭核心发展圈,而是进行了多选择、多城市间的多向合作与多维发展,城市与城市间的普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整体城市群表现出具有良性、韧性的结构发展趋势。
    • 李润杰; 戴靓; 耿溟; 陈格
    • 摘要: 文章基于三种网络简化算法,对2012—2016年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进行主干提取,并将原始网络与简化网络的空间和拓扑结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一,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是异质匹配的小世界网络。北京为全国的知识中心,首府引力效应明显。城际合作模式为远程跃迁与邻近扩散的交织,网络中的区域性与全局性组团并存。北京与主要高能级城市间的知识流动通道在六种简化网络中均较清晰,而“京—沪—广—蓉”的钻石型结构仅被全局阈值法(GWT)和K核分解法(KCD)的简化网络保留;其二,GWT简化网络以最少的点和边保留了较好异配性和聚类性,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和北京辐射区的知识合作较为突出。KCD简化网络与原始网络组团性最相似,但因保留的边过多而使简化效果不明显。首位联系法(PLA)的简化网络呈现出以城市群为界,首位城市为枢纽,对内吸引中小城市知识合作,对外远程与北京知识跃迁的轴辐式结构,保留了原始网络的异配性,但却失去了聚类性。
    • 韩文丽; 杨鑫垚
    • 摘要: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百度指数和联合专利为变量构建城市网络,并从创新产出、投入、环境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利用象限图法对二者间的相关性及其时空变化做出分析。随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相关阻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从优化节点关系以及整合网络内部资源等方面为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 赵亚博; 黄柳倩; 马世发; 范建红; 谢涤湘
    • 摘要: 城市间频密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并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强。本文以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分析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19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其中广州与其余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增量最多,深圳市的增幅最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且各个城市的相对地位因此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距离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产业分工与产业联系、政策推动是影响经济联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距离差异是基本原因,与经济联系总量高度负相关;经济发展快慢与城镇人口增速是直接原因,与经济联系的增强保持同步性;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则是间接因素,与经济联系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政策因素则是重要推手,在影响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冯宇轩; 杨欣蕾; 赵映慧
    • 摘要: 城市间人口迁徙是城市联系的直接体现,基于松花江流域内20个城市的高德人口迁徙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松花江流域城市网络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花江流域内城市网络密度较大,形成“一核一轴”的城市网络格局,流域“中部强、东西两侧弱”的联系特征明显;②整个流域城市网络由1个核心城市、4个城市对、3个子群构成,地理邻近城市之间更容易形成子群或者城市对;③人口集散能力以流域中部的哈尔滨、长春、绥化三市为最强,由中部向东西部减弱。
    • 纪宇凡; 戴靓; 丁子军; 周腾
    • 摘要: 基于2021年中国Top100的房地产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信息,通过链锁网络模型和空间网络分析,探讨了我国房地产企业服务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结果发现:①我国房地产企业网络呈东密西疏,"京—沪—广—蓉"的菱形主干结构明显,并通过邻近扩散和远程跃迁形成房企资源的城际流动通道。②房地产企业总部集聚于大城市和国家级城市群,分支则相对分散且覆盖众多的三四线城市。③房地产企业服务能力强的城市集中于少数高能级和经济发达城市,其中,上海市第一,随后为成都市、北京市、南京市、苏州市、武汉市、重庆市、广州市。④长三角城市群房企服务能力最强,珠三角次之,房企资源分布呈多中心布局态势;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发展不均衡,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带动辐射;中西部城市群的房企资源极化于首位城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