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间相沥青

中间相沥青

中间相沥青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0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198893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2015年(萧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等;中间相沥青的相关文献由1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刘金水、叶崇等。

中间相沥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8893 占比:99.86%

总计:199175篇

中间相沥青—发文趋势图

中间相沥青

-研究学者

  • 刘东
  • 刘金水
  • 叶崇
  • 宋怀河
  • 黄东
  • 娄斌
  • 伍孝
  • 李轩科
  • 余洋
  • 刘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田雨华; 王象东; 王硕; 高昂; 刘辉
    • 摘要: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具备高模量、高导热性等特性,在航天、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山东瑞城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产业化生产,本文对其所生产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K连续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1μm;强度为2400 MPa;模量为811 GPa;导热率达到600 W/(m·k)以上。
    • 刘正启; 李红; 阮家苗; 姚彧敏; 杨敏; 任慕苏; 孙晋良
    • 摘要: 采用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MPCF)与中间相沥青热模压后,通过化学气相渗透和前驱体浸渍裂解致密化,制备得到单向(1D)、两向正交(2D)密度为1.97 g/cm^(3)的高导热C/C复合材料。基体碳包括中间相沥青碳(MPC)、热解碳(PyC)与树脂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微观结构表征,采用纳米压痕技术与三点弯曲方法进行力学性能表征,分析探究高导热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对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PCF为内辐射外洋葱的混合型结构,MPCF内辐射结构与MPC的石墨微晶取向度较高,MPCF外洋葱结构与PyC的石墨微晶取向度较低;石墨微晶取向度越高,弹性模量越低。MPC、PyC及MPCF之间构筑了多层次的界面结构;1D-C/C、2D-C/C的弯曲强度分别为240.77和143.12 MPa,多层次的界面结构在弯曲破坏中能有效改变裂纹扩展路径而减缓裂纹扩展,使材料的韧性得到提高,弯曲断裂模式表现为“假塑性”断裂。
    • 柴鲁宁; 师楠; 温福山; 刘东
    • 摘要: 以富芳烃重馏分油(FCCDO)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共炭化反应得到可纺中间相沥青并制备力学性能优异的碳纤维。借助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氢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深入分析PEG添加量对中间相沥青结构组成及碳纤维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共炭化机理进行推测。结果表明,随着PEG添加量增加,所得中间相沥青的软化点降低,收率增加,分子中烷烃结构数量明显增多,同时产物沥青的光学组织由中间相充分发展的广域流线型转化为小域流线型,最后转化为两相(中间相和各向同性相)共存的混合沥青。碳纤维的力学性能随着PEG添加量的增多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EG添加量(w)为5%时可制备出直径为11.4μm、拉伸强度最高可达2.4 GPa的碳纤维。
    • 胡洁; 冯志娟; 桑小江; 杨玉敏; 黄永达; 王力川
    • 摘要: 中间相沥青具有来源广、成本低、碳化程度高、易于加工等特点,常被用来制备泡沫炭、多孔碳、碳纤维等高级碳材料。本文主要讲述了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综述了直接热缩聚法、共炭化法、催化改性合成法、加氢改性合成法、溶剂萃取法等。其中,直接热缩法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芳香烃制备中间相沥青成本高,因此以煤沥青为原料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实验研究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 丁卜席; 钟梅; 马凤云
    • 摘要: 以甲苯-吡啶、正庚烷-四氢呋喃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分离中温沥青(ZCTP)的族组分并解析其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与ZCTP相比,甲苯不溶-吡啶可溶物(TI-PS)和正庚烷不溶-四氢呋喃可溶物(HI-THFS)的热稳定性更高,残炭率增至56.95%和47.63%,失重量分别减小41.51%和28.85%;此外,TI-PS和HI-THFS的C=C含量分别比ZCTP高6.69%和3.26%,为75.57%和73.14%,吡啶氮含量分别提升约16和8个百分点。以TI-PS和HI-THFS为原料分别制得中间相沥青M-TI-PS和M-HI-THFS。其中,M-HI-THFS以中小区域型为主,并伴有部分细镶嵌结构,光学各向异性含量较低;M-TIPS光学各向异性含量约为80%,且形成了广域型光学织构;然而ZCTP难以形成稳定的区域型光学织构,只能形成马赛克型光学织构。
    • 张亚东; 崔健; 陈旭
    • 摘要: 沥青基碳纤维由各向同性沥青或中间相沥青经熔融纺丝、预氧化、炭化及石墨化过程制备而成,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军工和民用领域。本文阐述了沥青基碳纤维的主要性能和研究现状,介绍了通用级沥青基碳纤维和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并综述了沥青基碳纤维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制备技术的研发是我国碳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
    • 屈鑫旺; 左萍萍; 李允梅; 李娜; 申文忠
    • 摘要: 萘在高温煤焦油中的含量可达10%以上,以萘为原料进行催化缩聚是制备中间相沥青和功能炭材料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无水AlCl_(3)为催化剂,系统研究了萘在不同温度(90-170°C)及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1∶100-30∶100)条件下的常压聚合过程。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110°C时,缩聚产物主要由多联三环化合物构成,重质产物仅占29.5%;温度为150°C时,缩聚产物以四至五环迫位芳香缩合物为主,中质组分含量保持在50%;温度为170°C时,缩聚产物中存在大量六环芳香核,原料转化率高达90.7%,而且产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在THF中的溶解性,有利于高温热缩聚及后续石墨化工艺。本研究在提出“齐聚-热解-稠环化”反应机理基础上,考察了催化萘聚合产物的结构与组成:当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为1∶100时,对萘短链齐聚进行模拟,可得二至七级萘齐聚物,而将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提升至10∶100时,萘受AlCl_(3)催化热解可产生乙炔和甲基萘。该研究阐明了萘沥青前驱体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萘催化缩聚制备中间相沥青的产物控制和沥青缩聚轻组分的循环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林存辉; 王晨; 吴世逵; 周如金
    • 摘要: 乙烯焦油是烃类裂解生产乙烯得到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为芳烃化合物。目前我国乙烯焦油产量逐渐递增,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乙烯焦油,充分开发其内在价值、提高附加值成为一大热点话题。通过分析乙烯焦油的性质和组成特点,列举出几个乙烯焦油高附加值利用的方向,以更好地提高乙烯焦油的经济效益,并展望了今后乙烯焦油的综合利用途径。
    • 欧阳婷; 陈云博; 蒋朝; 李果
    • 摘要: 中间相沥青在碳化过程中轻组分不断逸出而发生剧烈膨胀,对以其为黏结剂或基体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有显著影响.利用TG、XRD和SEM等考察了预氧化条件对碳纤维的热稳定性、碳收率、晶体结构和纤维在乙醇水溶液中分散性的影响规律.从多个预氧化条件中甄选出以270°C保温150 min处理的氧化纤维进行碳化条件影响规律的考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700~900°C碳化的碳纤维直径变化最显著.利用FTIR和SEM考察不同碳化温度碳纤维与中间相沥青黏结剂制备的碳黏碳纤维网络体的界面相容性.结果表明,500°C碳化的碳纤维与碳质黏结剂的结合紧密,结点平滑无裂纹,具有优异的界面相容性.500°C碳化的碳纤维与中间相沥青黏结剂在后续碳化处理中共同经历碳结构的主要形成阶段,可改善黏结界面,为提高材料性能提供有效途径.
    • 时泰雍
    • 摘要: 由于中间相沥青具有多种突出特性,所以称为许多先进功能材料生产的高质量前体,并且在高新材料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重点分析了世界各国中间相沥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生产原理以及各种中间相沥青基碳素原料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中间相沥青的未来应用和发展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