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气分级

空气分级

空气分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39021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黑龙江科技信息、中国科技成果、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七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空气分级的相关文献由75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红和、周璐、张忠孝等。

空气分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9021 占比:99.94%

总计:239176篇

空气分级—发文趋势图

空气分级

-研究学者

  • 马红和
  • 周璐
  • 张忠孝
  • 吴庆龙
  • 崔志刚
  • 周虹光
  • 尚福栋
  • 张伟
  • 毕德贵
  • 罗永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为术; 罗晓宇; 熊翰林; 王秋红; 王涵
    • 摘要: 针对纯高碱煤在旋风液态排渣锅炉实际燃烧过程中存在的局部温度高及NO_(x)排放超标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燃尽风的布置及风量配比等因素对炉内温度场、组分分布特性和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燃尽风喷口的布置形成了良好的空气分级燃烧效果,炉内温度整体降低。不同燃尽风工况下,炉内各组分分布规律一致,w(O_(2))质量分数高于无燃尽风的工况,w(CO)和w(CO_(2))低于无燃尽风的工况。确定了旋风锅炉纯燃高碱煤时最佳的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9,且总过量空气系数相同时,增大第一层燃尽风速可达到最佳低氮排放效果,炉膛出口NO_(x)浓度可降至398.3 mg/m^(3),炉膛出口烟气温度最低为900.4 K。
    • 陈杰; 杨福强; 郄建昆; 姚文华; 王赞旗; 石晓杰
    • 摘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电站锅炉的NO_(x)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为了符合环保要求,有必要对燃煤电站锅炉采取一系列脱硝降氮技术。概述了燃烧过程中NO_(x)的形成机理,分析了主流的NO_(x)控制技术,包括炉内控制技术和末端控制技术,并对各种NO_(x)控制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 王志宁; 蔡晋; 张杨鑫; 张扬; 吕俊复; 郑平安
    • 摘要: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轴向空气分级对甲烷燃烧过程NOx生成的影响,并在一台45 t/h燃气锅炉上进行了工程验证.结果表明,一次风过量空气系数0.8、还原区停留时间为1 s时,NOx排放浓度可降低30%.工业现场试验表明联合采用低氮燃烧器、空气分级和烟气再循环等技术后NOx减排达80%以上.
    • 杜威; 丁红蕾; 潘卫国; 郭得通; 周柒; 郭士义; 丁承刚; 邓云天
    • 摘要: 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进行三维稳态数值模拟,观察其炉内燃烧过程,重点对比了在空气分级下不同配风方式对炉内空气流动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部配风量较多的正宝塔型、均等、缩腰型配风在炉膛底部形成较高切圆且温度较高,主燃区上部风量较小的正宝塔型和鼓腰型配风速度分布均匀,温度偏差较小,倒宝塔型和鼓腰型配风时出口NOx较其他3种配风方式要小.
    • 陈隆; 谭静; 王乃继
    • 摘要: 生物质直接掺烧于燃煤锅炉可减少用煤量,其为有发展前景的碳减排方式之一,关于煤粉工业锅炉与生物质粉的掺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容量为6 t/h的WNS型式小容量煤粉工业锅炉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粉体燃烧器和炉膛三次风设计思想,再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以研究掺烧不同比例生物质粉对锅炉污染物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试验所配制的生物质粉掺混质量比例分别为0、30%、70%及100%,设置炉膛三次风与主射流火炬交汇位置距燃烧器喷口3500 mm,位于炉膛中间.通过二三次风风阀开度调控空气分级程度,设置二三次风比例分别为2.0、1.2及0.8.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专门设计的粉体燃烧器可在WNS式锅炉上实现煤粉、 生物质粉以及二者混合粉体的稳定燃烧,由此扩展了WNS式锅炉的燃料范围.当二三次风比例从2.0降至0.8时,锅炉初始NOx排放分别从800 mg/m3降低至450 mg/m3、600 mg/m3降低至210 mg/m3、600 mg/m3降低至200 mg/m3(工况c)及600 mg/m3降低到200 mg/m3(工况d),此时锅炉的热效率分别为89.19%、89.43%、90.57%及91.33%,表明煤粉工业锅炉掺烧生物质粉后燃烧效率及锅炉热效率均提高,在同样二三次风比例下,随着掺混比例提高,NOx初始排放降低.利用飞灰和燃料工业分析计算燃料自固硫率,取二三风比例为0.8时的飞灰进行化验分析,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例为0、30%、70%及100%时,燃料自固硫率分别为27.77%、12.43%、7.84%及12.57%,掺烧生物质后的飞灰固硫率介于纯生物质粉固硫率和纯神府煤粉固硫率之间且变化不大.
    • 卢道铭; 唐钊艇; 范怡平; 卢春喜
    • 摘要: 通过改变表观气速U、颗粒循环速率W、粉尘/捕集颗粒比R等操作参数,考察了大差异颗粒空气分级设备在设置内构件前后的压降和分级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由床时,压降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分离效率在U=0.27 m/s时达到最大值87%.捕集颗粒循环量对压降的影响较小,分级效率随W的增大而持续下降.粉尘/捕集颗粒比较低时,压降无变化,但增大至超过约翰逊网的阻塞限度后,操作压降呈指数型增长,分级效率迅速下降.设置内构件后,由于其起到了整流和分布作用,设备压降和分级效率的变化不如自由床时敏感,拓宽了可操作的粉尘/捕集颗粒比范围,但缩小了可操作的表观气速范围.将设备实际压降划分为约翰逊网压降、颗粒摩擦压降、气体出口压降三个部分,基于实验结果,给出了计算压降的模型.
    • 张健; 刘毅成; 刘薇; 马倩慧; 白昊; 张忠孝
    • 摘要: 针对某75 t/h四角切圆煤粉电站锅炉采用深度空气分级脱硝后带来的CO浓度提升问题,提出了高风速燃尽风射流对NOx与CO协同控制的方法.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对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传统空气分级,燃尽风风率从20%增加到40%时,锅炉出口NOx质量浓度从450 mg/m3降低到263 mg/m3,同时折烟角处CO质量浓度从15.5 mg/m3增加到428.3 mg/m3;②采用高速燃尽风,燃尽风风率为40%,风速提高至82 m/s,可以保证NOx与CO同时有效控制;③高风速对CO燃尽的原因,归因于在炉内形成一个大回流区,此处有氧浓度高、停留时间长、湍流强度高等特点,这些都促进了CO燃尽,模拟也表明高风速燃尽风喷射不影响炉内煤粉燃烧过程.该新工艺的提出与数值模拟研究,对深度空气分级脱硝与CO同时控制的工业应用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 杜威; 丁红蕾; 潘卫国; 郭得通; 周柒; 郭士义; 丁承刚; 邓云天
    • 摘要: 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四角切圆煤粉锅炉进行三维稳态数值模拟,观察其炉内燃烧过程,重点对比了在空气分级下不同配风方式对炉内空气流动和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部配风量较多的正宝塔型、均等、缩腰型配风在炉膛底部形成较高切圆且温度较高,主燃区上部风量较小的正宝塔型和鼓腰型配风速度分布均匀,温度偏差较小,倒宝塔型和鼓腰型配风时出口NO x较其他3种配风方式要小。
    • 江紫薇; 苏胜; 任强强; 吴运凯; 尹子骏; 江龙; 胡松; 汪一; 向军
    • 摘要: 贫煤锅炉燃烧过程中,保证贫煤燃料的稳定着火、燃烧及燃尽特性,必须充分满足和保证燃烧过程温度、氧量等要求,这一定程度上与NOx生成控制要求的低氧、低温条件存在矛盾.因此在贫煤锅炉应用低氮燃烧技术过程中,如何保证锅炉低氮燃烧,又不影响锅炉燃烧性能,一直以来都是低氮燃烧技术的难点.在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初步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与设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低氮燃烧技术深度优化改造方案.针对某300 MW贫煤锅炉,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方式以及底二次风喷口面积对锅炉燃烧及NOx排放的影响.在锅炉增设3层新型SOFA风进行低氮燃烧改造初步方案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计算与分析,提出了增大底二次风喷口面积1.5倍的低氮燃烧深度优化改造方案.模拟结果表明,NOx排放量由原先的473.4 mg/m3减少为265.3 mg/m3,改造后NOx排放量减少了40%以上,同时能保证锅炉温度场和氧量场分布均匀.改造后锅炉实际运行结果表明,NOx排放量由优化前的481.6 mg/m3降至269.1 mg/m3,NOx排放量减少了44.1%,有效实现了贫煤锅炉安全、高效、低污染运行.
    • 吴庆龙; 陆续; 陈德龙; 严万军
    • 摘要: 基于空气分级的高温喷氨脱硝技术具有较高的脱硝效率,且无氨逃逸,为实现炉内脱硝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某台液态排渣旋风锅炉上开展了空气分级燃烧协同高温喷氨脱硝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级配风且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为0.8时,NOx生成质量浓度可降低35%;高温喷氨的温度窗口为1200~1600°C,最佳喷氨点在旋风筒出口,氨氮摩尔比为2.0时脱硝效率达到最大值20%;燃用烟煤的旋风锅炉采用空气分级协同高温喷氨后,NOx排放质量浓度可降低到490 mg/m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