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禅悦

禅悦

禅悦的相关文献在1936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专利文献16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禅悦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颜晓军、周建明、马浚洋等。

禅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35.18%

专利文献>

论文:164 占比:64.82%

总计:253篇

禅悦—发文趋势图

禅悦

-研究学者

  • 颜晓军
  • 周建明
  • 马浚洋
  • 于心培
  • 于清亮
  • 云鹏
  • 何士光
  • 何林
  • 余悦
  • 佳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文芳
    • 摘要: 台湾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典藏两千余件价值不菲之明代书画珍品,其中有一套黄媛介《为月人沈夫人画册》引起作者注意。黄媛介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江南才女,传世画作多为山水小幅,以人物为题裁之画迹极为罕见。作者有幸亲睹这套《画册》,乃其接获沈夫人来函嘱绘,可作为黄媛介职业艺术家生涯的一项有力物证。《画册》与明末著名画家或文人清课产生美学系联,亦与汪汝谦及其西湖游舫有关,媛介的艺文生产,适切廓描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之交游幅员与赞助样态。十页图景分别抒写文人与士女的禅修欣趣,既可连结明代盛行的禅悦风气,亦可旁证当代女禅师兴起的新现象。本文将针对才女黄媛介这套传世珍稀画迹包括:画册的结构与形制意涵、画册的美学系联、媛介的艺文生产途径、晚明的禅风、画面淡雅宁静的气氛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考察。
    • 周建明
    • 摘要: 茶具是紫砂壶一开始最原始的功能,它在设计创意方面十分独特,除了紫砂壶的实用性,在欣赏性方面,紫砂艺人也花费了许多的心思,也正是因为紫砂壶完美结合了实用性以及欣赏艺术性这两种价值,使得紫砂壶的价值得到不断地提升,也变得越来越珍贵,人们对紫砂壶也都十分的喜爱和珍重,且因为茶禅一味的文化以及使用紫砂壶泡茶有着许多的好处,因此使得紫砂壶的文化韵味得到不断的提升。本文便主要以紫砂"禅悦"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韵味。
    • 周建明
    • 摘要: 茶具是紫砂壶一开始最原始的功能,它在设计创意方面十分独特,除了紫砂壶的实用性,在欣赏性方面,紫砂艺人也花费了许多的心思,也正是因为紫砂壶完美结合了实用性以及欣赏艺术性这两种价值,使得紫砂壶的价值得到不断地提升,也变得越来越珍贵,人们对紫砂壶也都十分的喜爱和珍重,且因为茶禅一味的文化以及使用紫砂壶泡茶有着许多的好处,因此使得紫砂壶的文化韵味得到不断的提升.本文便主要以紫砂"禅悦"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韵味.
    • 悟一法师
    • 摘要: 道高路迥绝人知,心清神凝气韵独。空一法师,余方外之挚友也!辛卯之春,一居士携一花鸟册页相访。展开谛视,笔墨粗疏,秀润古雅,一枝一叶,不染纤尘。余不觉击节赞叹,继而拍案叫绝,盖知作者之风骨,绝非逸品,实神品也!后知此绘者乃一方外之人,大为惊奇,法界有此俊才,实佛门之大幸也!乃有相交之意,居士告余,法师已闭关月余,暂不能识,余嘱其多加留意,仁者出关时,当即相见。
    • 刘建春; 孙福林
    • 摘要: 董其昌以禅论画,把绘画分为"南宗"和"北宗"的学说,对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宗"画,以抒情为手段,以柔润为形式,以不为皇家服务为原则,以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以及虽居官位而心存隐逸,又非贵族的画家为主要阵营."北宗"则相反,它是皇家的产物,以刚性线条为形式,而缺乏柔润与平淡天真的韵味,又以贵族和从属于贵族的画院画家为主要队伍."南北宗"画的区分法是画史上两种精神状态画家不同的体现,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心理状态.当时的时代思潮与董其昌的理论合拍,以禅论画,文人士大夫们便于接收,"南北宗论"遂风行一时,成为当时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说.
    • 郭嘉
    • 摘要: 战雄的水墨,妙在从心源中流淌出来一个“趣”字。来到世间走一遭,最怕的就是没趣味。哪怕是守着枯禅的老僧入定,也非得掘出个机锋之趣和禅悦之味。没有趣味,人同木石,也就无觉无知无自性,更加谈不上觉悟。但人作为天地灵气所钟,紧要的却并非汩汩物欲之趣,而贵在以灵趣充盈一世。如此,方能使浮生不浮,方能于幻世求真。
    • 靳莹晖
    • 摘要: 苏轼笔下的诗词文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的"物化"传统直接承袭"庄周梦蝶"之典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象.在经过"身与竹化"理论的发展后,这些物化形象本身的内涵得到了深化与开阔.物化形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就是儒释道相互缠绕的思想渊源.在《前后赤壁赋》两篇文赋中,苏轼的精神物象——水与月、山与鹤所隐含的或萧散旷达的禅悦倾向、或高蹈于道的精神超越,都是苏轼复杂深沉的人生观与哲学观所结成的文化景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