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免疫

神经免疫

神经免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0750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生理科学进展、中国免疫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2008年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等;神经免疫的相关文献由31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德生、管阳太、韩露等。

神经免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0750 占比:99.90%

总计:120874篇

神经免疫—发文趋势图

神经免疫

-研究学者

  • 朱德生
  • 管阳太
  • 韩露
  • 丁婕
  • 于鹭
  • 李彬
  • 杨红
  • 王春琛
  • 邢怡
  • 陈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国城; 江洪
    • 摘要: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而药物治疗对于部分患者疗效不佳。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神经免疫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浸润自主神经中枢可导致外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而交感神经又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促进炎症的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靶器官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而肾交感消融、颈动脉窦刺激等自主神经调控治疗则可抑制交感神经、激活迷走神经,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未来,针对自主神经的调控或可成为难治性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
    • 刘娟; 曹雪涛
    • 摘要: 2021年,免疫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深化了对免疫应答及其调控基本原理的认识,并为揭示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方法策略。基础理论方面,天然免疫识别与炎症应答、细胞死亡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免疫学效应以及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交叉调控等领域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临床转化应用方面,新冠肺炎和肿瘤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学原理和防治手段方面取得多项进展。本文将回顾总结2021年国内外免疫学研究代表性重要进展,共同展望某些前沿方向和未来挑战。
    • 刘光森; 单热爱; 黄诚
    • 摘要: 慢性疼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诊疗现状极不乐观,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目前,为寻求理想的镇痛靶点,人们已经不断关注对机体具有重要作用的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CB2可通过外周免疫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发挥镇痛作用,而不造成严重的精神性不良反应,使其在基础研究中将成为备受关注和治疗慢性疼痛中最具潜力的镇痛靶点之一。为此,本文就CB2在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春琛; 陈志刚; 李彬; 王麟鹏; 邢怡; 马昕宇; 杨清玄; 刘银霞
    • 摘要: 目的:探讨5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证素证候分析,为阐明该病的中西医病因、诊断和证候间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5年国际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小组(IPND)的诊断标准招募54例NMOSD患者,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四诊信息根据病位和病性证素予以整理并分析其特征。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AQP4-IgG阳性49例,合并自身免疫疾病抗体阳性的19例;家族史分布情况,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平均发作为(5.91±4.56)次;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和颈胸髓;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18例。中医证素结果显示病位证素分布:脾>肝>肾>三焦>胃;病性实证分布为:湿>痰>血瘀>气滞>寒;虚性分布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结论:缓解期NMOSD患者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异常。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多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多为湿、痰、瘀;病性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
    • 曹原; 曹展; 高耀辉; 蔚青; 秦环龙
    • 摘要: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道神经免疫系统。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神经免疫系统及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耿希文; 成昕昕; 李自发; 郭淼; 魏盛
    • 摘要: 产后抑郁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女性产褥期特发精神障碍疾病,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且存在严重副作用。目前对于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探索研究较多,但各领域均存在亟待完善的问题,一定程度阻碍治疗手段的拓展。本文主要围绕产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就其神经内分泌机制、中枢神经递质机制、神经免疫机制、相关脑区及神经环路机制四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女性相关脑区对产后特定生理时期性甾体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波动变化的敏感性改变,进而产生相应精神行为症状是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以上认识为该领域的后续进展奠定理论基础。
    • 刘忠民; 吕振磊; 高晓新; 尹超
    •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应激对衰老大鼠神经免疫功能及HPA轴皮质酮分泌效果与机制。方法 32只6周龄SPF级雄性Sprang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衰老组、运动组、衰老运动组。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建立衰老氧化应激模型;采用8周跑台运动建立运动应激模型;用TBARS法检测海马皮质MD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脑区T-SOD、5-羟色胺(5-HT)以及血清皮质酮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大鼠海马MDA含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O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衰老组大鼠5-HT含量在海马和皮质不同区域均显著低下(P<0.05);衰老组和运动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的良性刺激可增强神经抗氧化能力,减少大鼠神经免疫功能的损害,从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预防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 王咏纯; 孙莉
    • 摘要: 阿尔兹海默病(AD)是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A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AD由细胞外Aβ沉积及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所导致,但针对其研发的药物未见明显疗效.病毒相关的神经炎症是近年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热点,被认为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本文主要阐述AD与病毒感染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 牟斐斐; 陈曦; 杜希恂; 焦倩; 毕明霞; 姜宏
    • 摘要: 目的 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对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α-Syn过表达的SH-SY5Y细胞以及3月龄、6月龄A53Tα-Syn转基因小鼠,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RF-1表达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和核浆蛋白分离技术观察IRF-1亚细胞定位情况.不同浓度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0、0.01、0.05、0.1、0.2、0.5、1、2μmol/L)以及溶酶体抑制剂氯喹(0、5、10、30、50、100、150、200μmol/L)处理SH-SY5Y细胞24 h,检测细胞存活率.选用不引起细胞损伤的最大浓度0.2μmol/L MG132和30μmol/L氯喹处理SH-SY5Y细胞24 h,检测IRF-1蛋白水平的变化.观察α-Syn对MDM2蛋白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泛素化实验检测IRF-1泛素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α-Syn过表达不影响IRF-1 mRNA水平,却可显著上调其蛋白水平(P<0.01),并且IRF-1在胞核表达的比例升高,发生核移位现象(P<0.001).不同浓度的MG132和氯喹处理后细胞存活率随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不引起细胞损伤的最大浓度分别为0.2μmol/L和30μmol/L.0.2μmol/L MG132处理后可加剧α-Syn引起的IRF-1蛋白水平的升高(P<0.01),而30μmol/L氯喹处理后IRF-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α-Syn过表达导致MDM2蛋白水平降低(P<0.01),进而抑制IRF-1的泛素化修饰.结论 α-Syn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抑制MDM2介导的IRF-1泛素化修饰,进而上调IRF-1蛋白表达.
    • 谢鑫阳; 敖穗婷; 王芳
    • 摘要: 瘙痒是常见的躯体感觉,是许多皮肤病和内科疾病的共同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尚缺乏针对性强的药物.近二十年来人们通过对瘙痒相关机制的研究,逐渐认识到瘙痒特异性神经通路和免疫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形成了一个神经免疫学的新兴领域.本综述将从瘙痒分类和瘙痒生理学出发,通过介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引起痒觉信号的神经传导过程,综述瘙痒神经免疫学研究进展,并探讨可能用于临床治疗的干预新靶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