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网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1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751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青年探索、北京社会科学、社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第二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等;社会支持网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贺寨平、张连德、刘书文等。
社会支持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7513篇
占比:99.91%
总计:147641篇
社会支持网
-研究学者
- 贺寨平
- 张连德
- 刘书文
- 李树茁
- 李汉宗
- 郭薇
- 阎红
- 陈复新
- 龚晓洁
- 丁建岚
- 何绍辉
- 侯文倩
- 刘剑玲
- 周现富
- 夏丽
- 左海霞
- 张华山
- 徐媛媛
- 悦中山
- 方纲
- 曹丽
- 朱冬梅
- 李刚
- 李芳
- 杜海峰
- 江海霞
- 王卓
- 范成杰
- 袁月
- 许典利
- 赵方杜
- 陈雷
- 靳小怡
- 韦璞
- 饶博
- 黄翠翠
- 黄谦
- 乌云高娃
- 于永慧
- 任义科
- 何润
- 余秀兰
- 保跃平
- 傅茂笋
- 冯景
- 刘丽娟
- 刘博维
- 刘同昌
- 刘增法
- 刘应君
-
-
王崇杰
-
-
摘要:
基于社会支持网视角,将政策网络建构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研究发现,乡村精英成功创业依赖于特定素养和对当地资源禀赋的科学认知.非正式支持网的资源汇集机制,在精英创业初期可以有效汇聚有形的土地、生产工具、资金、行动和无形的情感支持、认可、荣誉等资源;正式支持网因自身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撬动其他资源能力,为保障乡村精英创业提供弹性支撑机制.两个网络间存在转化和嵌入机制,有利于更好支持精英创业.建议地方政府科学认知地方资源禀赋,真正做好服务者角色,及时满足精英创业真需求,协力促进乡村发展.
-
-
黄翠萍;
谭卫华
-
-
摘要:
通过对20名孤独症患儿家长的深度访谈,探讨孤独症患儿家庭抗逆力的生成过程.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家庭抗逆力的生成包含了培育积极的家庭信念、促进家庭内部的联结、拓展外部的资源以及不断地改善沟通过程四个层面的叙事.家庭抗逆力的生成体现出孤独症患儿家长在结构和文化等因素制约下努力应对困境、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并与环境积极互动的结果.对于孤独症患儿家庭抗逆力的研究有助于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
-
刘博维
-
-
摘要:
根据广西南宁市X区农民工调查数据,探析农民工群体特征与社会支持网建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特征与其社会支持网建构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能力较强、社会参与度较高、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意识较强、社会融入度较高的群体特征对社会支持网建构有显著积极影响.科学分析农民工群体特征与社会支持网构建的关系,有助于准确认识农民工现阶段的群体特征,精准把握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持续推进建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有效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
-
-
周煜轩;
刘荆涛
-
-
摘要: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建设,而对社区矫正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优化、增强其再次融入社会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随着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便出现了新的解决路径与形式.本文梳理了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状况,对非正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帮扶的相对薄弱、宣传教育的缺失等突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互联网+的框架下,从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浅见,为我国尚在摸索阶段的互联网矫正工作探索方法,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支持网优化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
-
潘超平;
郝晓宁;
刘增法;
薄涛;
黎燕宁;
潘梦华
-
-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老年人各类社会支持网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083例60周岁及以上北京市户籍人口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中情感支持网、实际支持网和社会交往网成员和调查对象的家庭距离在1.5公里以内者最多;情感支持网、实际支持网和社会交往网成员和调查对象的认识时间在6年以上者占绝大部分;情感支持网、实际支持网和社会交往网成员和调查对象的交往频率在每天至少1次和每周至少1次者占大部分.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在情感支持网中,学历、子女个数、户口为家庭距离和交往频率的影响因素;政治面貌和子女个数为认识时间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支持网中,学历、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和户口为家庭距离的影响因素;年龄、学历、子女个数和户口为交往频率的影响因素.在社会交往网中,户口为家庭距离、认识时间和交往频率的影响因素;学历为家庭距离的影响因素.结论 从时空分布角度,建议从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4 个层面提高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
-
-
阎红;
刘书文;
蒋运兰;
陈茜;
刘丽娟
-
-
摘要:
目的 分析成都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为系统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慢性病老人养老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方便抽样法对成都市23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1种、2种、3种及以上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56.84%、27.78%、15.38%.老年慢性病患者经济、照料和精神支持需求分别为66.70%、50.00% 和78.20%,文化程度、固定月收入、月均疾病费用、患慢性病种数及患慢性病时间影响社会支持需求.经济、照料、精神支持程度得分分别为(3.72 ± 1.37)、(3.90 ± 1.19)、(3.64 ± 1.08)分,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固定收入、患病时间、疾病费用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经济和照料支持主要来自配偶和子女;精神支持除来自家庭内,部分来自家庭外.结论 构建完善的社区、家庭等多种途径的社会支持网,有利于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engdu municipal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chronic disease elderl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ystematically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pension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elderly.Methods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were adopted to perform the investigation on 234 ag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from Chengdu City.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ne,two,three or more chronic diseases were 56.84%,27.78%and 15.38% respectively.The demands for economic,care and spiritual support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were 66.70%,50.00% and 78.20% respectively.The education degree,fixed monthly income,monthly average cost of disease,number and time of 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 affected the demands for social support.The economic,care and social support degrees were(3.72 ± 1.37),(3.90 ± 1.19)and(3.64 ± 1.08)point respectively.Level of education,marital status,fixed income,duration of illness,and cost of illness affected the social support degree.The economic and care support mainly came from the spouses and chil-dren,but the spiritual support not only came from the inside family,but also the part came from the outside family.Conclusion Constructing a perfect social support network with multiple approaches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disease elderly.
-
-
支文军;
何润;
戴春
-
-
摘要:
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师张轲为样本,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切入,对张轲及其所带领的标准营造进行分析与解读.应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信息可视化工具,突破以往仅通过对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或写作文章展开感性解读的研究方法,文章将透过数据与文本的挖掘,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整合张轲的创作话语.综合其设计项目、出版物、展览、演讲、奖项等,在多维度展示其17年的收获与成果的同时,挖掘其成功背后的影响因素.
-
-
董磊明;
翟晋
-
-
摘要:
依据"先赋"和"自致"、强和弱两个维度,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支持网可分为"先赋强关系"、"先赋弱关系"、"自致强关系"、"自致弱关系"四种理想类型.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先赋型关系为农民工在新城市中站稳脚跟并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城市中建构出的自致型社会支持对其发展也同样非常重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在先赋和自致的关系基础上存在着强、弱关系变化的可能性.由于在经济分层中的底层地位、作为陌生人的"历史"缺失和地域文化的排斥,农民工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出自致强关系,他们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而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只能栖居于城市边缘.
-
-
-
-
-
李芳
- 《第二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
| 2012年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需求成为新时期养老的深层次挑战.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既受到家庭、邻里朋友圈、社区、各级政府乃至国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健康状况、经济情况、自我观念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以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社会支持主体为二维视角,建构出精神需求层次与社会支持来源及提供方式的方格结构框架,并提出了具体的社会支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