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20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党建、福建理论学习、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北京文化论坛等;社会团结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纪虎、宋尧玺、贺来等。

社会团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 占比:10.6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20 占比:89.34%

总计:2485篇

社会团结—发文趋势图

社会团结

-研究学者

  • 任纪虎
  • 宋尧玺
  • 贺来
  • Claude Didry
  • 刘刚
  • 吕方
  • 吴丽娟
  • 张丹
  • 张伟军
  • 张凤玲

社会团结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道勇
    • 摘要: 自涂尔干开始,主流的西方社会学就认为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生成和延续的基本动力,并且从西方社会实践中抽象出职业伦理、新教伦理以及交往伦理等集体意识的表现形式。但是当前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不合作现象表明,高度不确定性这一新的社会特质,尤其是社会个体化趋势使集体意识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凝聚力大打折扣。当代中国以一致的集体利益为基础创造出良好的集体意识,从而维持了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团结状态。集体意识的知识谱系及其与西方社会互动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需要通过共同体重建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社会团结局面。
    • 龙颖惠; 牟昱睿
    • 摘要: 师德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要素,在教育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团结”从“机械团结”阶段走向“有机团结”阶段,师德经历了强制性、集体性到具有个人色彩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分析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挖掘失范分工、非人化分工、强制分工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成因并提出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的建设路径:加强与完善相关教师职业法律建设、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与角色形象、提高教师师德意识与专业发展。
    • 刘占勇
    • 摘要: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存在居民思想不稳定、参与度不够、社区自治乏力、日常生活与制度间紧张、文化冲突与融合度低等问题,阻碍了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然而,针对以上问题,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仍未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影响了精准扶贫成效的巩固以及社区治理现代化。从“特殊性”视角,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理论阐释不够,具体表现为对其本质特征与治理方向、内在机制与核心内容、社会行动原则与逻辑等研究不深,是导致社区治理效果欠佳以及存在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个体、集体、结构三个层面,治理方向是基于以上特征,实现传统向现代、分散向整合、经济向系统的有效转变;内在机制是情感和分工,核心内容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行动的原则与逻辑是坚持传统与现代、情感与规范、经济与社会、价值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多维度理论阐释,表明重塑社区团结是社区治理的要点。社区治理的实践就要围绕该要点展开,具体而言,一要在个体层面,探索“移民—信息—居民”的“服务”模式;二要在集体层面,探索“类别—小组—集体”的“整合”模式;三要在结构层面,探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嵌”模式。
    • 刘惠
    • 摘要: 习近平关于社会整合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合观和党的历届领导人社会整合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作出的积极回应.习近平从领导核心、奋斗目标、思想基础和外部保障等方面阐述了对于社会整合问题的思考,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党的社会整合理论,为党的社会整合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有利于树立党在社会整合中的领导权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 董山民; 赵英
    • 摘要: "差序格局"与"附近消失"分别是传统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其中内含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是对社会结构基底不同与转变的精准表征。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就是在技术加速扩张之下"差序格局"的覆盖面不断缩小"、附近"逐渐消失的过程,相反相成的两者又集中表现为"附近"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加速重构。技术扩张一面冲刷着社会团结的基底,另一面却蕴含建构新型社会团结的契机。若能合理地引导技术加速的边界,处理好技术内部的张力,以人类精神维度的共同历史叙事为枢纽,再造"附近"完全可能。
    • 张伟军
    • 摘要: 统一战线范式主要是指描述统一战线发展逻辑的一套科学的术语体系和分析方法,是统一战线概念、价值、理论、话语的总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百年进程中历经范式变迁。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统一战线范式创新提出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需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驱动下,统一战线范式创新主要表现为人民共和、社会团结、软性治理等三个方面理念及话语的融合建立和协同发展。统一战线范式创新要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从体系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推动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发掘中国政治体制内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资源。
    • 张伟军
    • 摘要: 统一战线范式主要是指描述统一战线发展逻辑的一套科学的术语体系和分析方法,是统一战线概念、价值、理论、话语的总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百年进程中历经范式变迁.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统一战线范式创新提出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需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驱动下,统一战线范式创新主要表现为人民共和、社会团结、软性治理等三个方面理念及话语的融合建立和协同发展.统一战线范式创新要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从体系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推动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发掘中国政治体制内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资源.
    • 庄晨燕; 浦天龙
    • 摘要: 乡村社区建设当今面临"空心化""见物不见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单向度"德治与"物质化"社区的局限,对"社区"的理解强调其生态和社会结构维度,忽略了社会关系和文化象征维度.这正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关注的焦点."社会团结"道德理论强调,道德不只是约束民众行为的规范规则,更是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基础上,推动个体与他者互助合作以及个体对群体认同依赖的有效机制.以培养个体群体认同、个体参与、热爱群体生活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是道德"社会团结"机制的基础."社会团结"道德理论视野下的乡村社区重构,强调在发挥村民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贯彻民众平等参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共生、共建、共享原则.德治的根本在于创造乡村社区共同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实践中培养村民主动遵守规则,与他者互助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和意识,这归根结底是凝聚人心、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民族地区现有的共同体文化将在全新"德治"框架下被激活,成为消除乡村"空巢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最好助力."社会团结"道德理论有助于为创新乡村治理、实现乡村善治提供新思路.
    • 白帆
    • 摘要: 本文基于访谈及参与观察方法,采用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对虚拟消费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玩家在参与游戏情境中产生基于追求差异的自我认同、基于虚拟对象的角色认同以及基于社会认可的群体认同三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认同,并且和虚拟消费行为之间实现互构,形成了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消费的双向再生产模式.这种情感体验反映了社会原子化背景下个体对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符号消费理论对消费者的被动角色的理解,在虚拟消费情境中,消费主体展现出自身对消费主义建构性的反抗,以及对具有生活意义的团结感的探索实践.
    • 贺来
    • 摘要: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个体化”一方面把个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现代社会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与人的结合,即社会团结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要推动“社会团结”的重建,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超越抽象的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对立的立场,探求在差异性中实现统一性。而其中,超越“个体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互依性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团结”的重建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