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震

矿震

矿震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8362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6届学术年会、2007年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等;矿震的相关文献由7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铁、窦林名、潘一山等。

矿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8362 占比:99.48%

总计:48616篇

矿震—发文趋势图

矿震

-研究学者

  • 李铁
  • 窦林名
  • 潘一山
  • 姜福兴
  • 巩思园
  • 曹安业
  • 蔡美峰
  • 陈卿
  • 张修峰
  • 朱斯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解庆典; 王康康; 柴彦江; 巩思园; 葛庆
    • 摘要: 为研究巨厚覆岩对厚煤层协调分层开采工作面的影响,以孟加拉国Barapukuria煤矿13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工作面一、二、三分层回采区域的矿震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10工作面一分层回采区域巨厚覆岩在剖面上为“T”型结构,在平面上为“矩形”块段垮落,对工作面的影响特征为低静载、强动载。根据微震活动分析,从一分层至三分层回采区域内10^(3)J级矿震事件能量、频次占比依次降低,且二分层回采区域的矿震强度、活动性均弱于一分层回采区域,表明巨厚覆岩下,处于下位分层工作面的矿震能量与频次会向低能量事件转移,冲击危险性能够得到有效降低。
    • 曹安业; 陈凡; 刘耀琪; 窦林名; 王常彬; 杨旭; 白贤栖; 宋士康
    • 摘要: 矿震是冲击地压孕育及诱发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矿震震源破裂机制对完善冲击地压致灾机理至关重要。为有效分析矿震震源破裂机制与震源参量响应特征,基于相对矩张量反演原理提出以震源群为单位反演矿震震源机制,并针对煤矿应用背景构建了反演矩阵,推导了反演所需最低射线数与震源数条件,优化了矿震震源破裂类型判识方法,提高了反演精度与效率,统计分析了褶皱构造区、深埋断层构造区以及高应力大巷煤柱区等3个冲击地压频发区矿震破裂机制与震源参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矿震震源参量与破裂机制与其地质构造情况、震源层位以及应力环境等相关。褶皱构造区顶板型强矿震以拉张破裂占主导,煤体中强矿震以剪切破裂占主导,拉张型与剪切型矿震的震源破裂强度与应力调整程度差异较小,而拉张型矿震的扰动规模更大;深埋断层构造区拉张型矿震具有更强的破裂强度,剪切型矿震具有更大的扰动规模;高应力大巷煤柱区矿震震源类型以剪切破裂为主导,煤柱(体)极易在顶底板的夹持下沿应力优势方向发生连续性剪切破坏,剪切型矿震震源参量平均值(除视应力)明显高于拉张型矿震,表明剪切型矿震时冲击危险性显著高于拉张型矿震。不同条件下震源参量与破裂机制响应特征可为强矿震的精准判识和力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朱斯陶; 刘金海; 姜福兴; 尚晓光; 孙希奎; 张修峰; 宋大钊; 张明; 王爱文; 谢华东; 曲效成
    • 摘要: 针对我国煤矿顶板运动型矿震及诱发灾害频发的现状,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对顶板运动型矿震及诱发灾害发生机制、预测和工程分类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关键层运动模式将顶板运动型矿震分为关键层断裂型、关键层回转型和关键层滑移型3类矿震,建立了基于“关键层运动状态”的顶板运动型矿震的能量预测模型,分别提出了3类顶板运动型矿震能量的计算方法;(2)基于顶板运动型矿震诱发井下和地面灾害机制,建立了顶板运动型矿震诱发井下冲击地压和地面建筑物震动损害的一体化力学模型和评估方法,为煤矿顶板运动型矿震诱发灾害的预测提供了基础;(3)提出了分类防控、源头减震、吸能抗震协同防控顶板运动型矿震的理念,形成了以低矿震能量、低围岩密度和高抗震能力为基础的煤矿顶板运动型矿震及诱发灾害防控体系,开展了地面直井压裂源头防控顶板运动型矿震的技术试验研究;(4)根据工作面在压裂区开采期间的矿压显现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结果,大范围压裂措施能够降低大能量矿震发生频次,但也可能改变关键层运动模式,甚至增大井下矿压显现强度。
    • 顾颖诗; 马梦想
    • 摘要: 研究关键层破断过程对预防矿震和冲击地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石拉乌素煤矿221上08工作面关键层变形失稳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主关键层悬露面积达到极限时,主关键层将发生破断,释放大量弹性变形能。主关键层厚度较大,离地表较近,因此容易在地表处形成强烈动载,引起采空区矿震
    • 王高昂; 朱斯陶; 姜福兴; 张修峰; 刘金海; 王绪友; 宁廷洲; 张宇; 魏全德
    • 摘要: 采空区遗留煤柱支撑顶板导致厚硬关键层悬顶面积大幅增大,形成的“煤柱-关键层”结构失稳是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灾害的主要原因。以新疆硫磺沟煤矿(4-5)06矿震频发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微震监测和现场调研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遗留煤柱-关键层”组成的覆岩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应力演化规律和关键层力学结构特性,建立了非对称覆岩空间结构下采空区遗留煤柱应力分布估算模型和倾斜关键层极限跨度计算力学模型,揭示了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煤柱-关键层”结构失稳型矿震发生机理:采空区遗留煤柱支撑顶板形成“煤柱-关键层”结构,随着工作面开采范围增大,煤柱应力集中程度不断增加,当煤柱集中应力超过其极限承载能力发生失稳时,悬露关键层长度超过其极限跨度,发生破断失稳并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灾害。据此建立了包含遗留煤柱整体失稳冲击倾向性指数和关键层极限跨距的“煤柱-关键层”结构失稳型矿震发生判别准则,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进行了验证。按照“有震无灾”的防治原则,提出了“煤柱-关键层”结构下工作面“减震-防冲”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工作面推采速度与大能量微震事件的关系,确立了降低工作面矿震能量和频次的合理推采速度为不超过3 m/d,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 徐攀; 宫明琪; 王卓
    • 摘要: 利用五阳煤矿ARAMISM/E微震监测系统,研究了处于高构造应力区的7607工作面回采期间矿震及冲击显现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针对冲击显现规律提出相应的控制手段。结果表明,强矿震大部分发生在A4向斜轴部,向斜轴部冲击动力灾害危险高于其他位置,矿震频次持续上升但能量表现呈下降趋势,可作为预测冲击地压的前兆信息,高构造应力区矿震及冲击显现以构造应力为主导,同时受到回采扰动、多巷煤柱和采空区矿震的叠加影响。工作面低速平稳推进配合超前卸压可有效控制高构造应力区冲击地压显现。
    • 罗浩; 冯天真; 于靖康; 潘一山; 张利
    • 摘要: 为提高矿震监测系统定位精度,减少监测盲区,降低监测成本,基于分布式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手机移动传感网络的矿震定位方法.首先以矿区附近工人及家属等使用的智能手机建立手机移动传感网络,其次对模拟震源点网格化,构建基于标准差的目标函数,提出改进的萤火虫寻优策略,并使用拐点回溯法以及手机移动传感网络排除离散点策略(EDPS)降低定位误差,最后通过矿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手机移动传感网络无到时误差理想情况下,所有模拟震源点都能够准确收敛至震源位置,定位误差小于1 m.但手机相较于检波器到时误差较高,且定位误差与到时误差具有相关性,当手机到时误差为-1.0~1.0 s时,传统算法定位误差为216 m,无法实现高精度定位.通过研究目标函数值与定位误差间的关系,提出并使用拐点回溯法以及EDPS两种优化方法,算法绝对定位误差降低至73 m,当到时误差为-0.2~0.2 s时,绝对定位误差降低至17 m,定位精度提高76.1%.基于手机移动传感网络的矿震群智定位方法,为矿震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未来可考虑与井下微震系统联合,在节省监测成本、提高定位精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王凤云; 陶秋香; 陈洋; 韩宇; 郭在洁
    • 摘要: 以近期发生采空区矿震的山东某煤矿为研究区,利用DInSAR、SBAS InSAR技术对矿震发生前后、覆盖该矿区的11景C波段Sentinel-1A 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取矿震发生前后的地表形变信息,分析并研究这2种InSAR技术对采空区地表形变的监测能力和矿震预警能力。结果表明:在矿震发生前的1个月左右,2种InSAR技术均探测到矿区地表形变出现异常,由较为平稳的形变过程变成明显下沉,利用DInSAR和SBAS InSAR可以探测煤矿采空区长时间的地表形变过程和形变异常,为矿区采空区地表稳定性分析和矿震预警提供参考。
    • 朱建波; 马斌文; 谢和平; 高峰; 周宏伟; 周昌台; 郑福润
    • 摘要: 煤矿矿震与冲击地压是煤炭安全稳定开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阐明煤矿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区别和联系是全面深入研究煤矿动力灾害的重要前提。为解决矿震与冲击地压的概念模糊问题,厘清矿震与冲击地压的区别与联系,获取矿震的本真特征,首先提出了矿震的定义与特点,并根据岩体的基本破裂形式对煤矿矿震进行了分类,系统阐述了煤矿矿震与冲击地压在岩体破断空间分布、能量释放与动力现象的位置对应关系、主要动力显现特征、从属关系与防治目标5个方面存在的区别。分析了矿震扰动导致的围岩性能劣化与围岩结构变化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基于矿震扰动荷载应变率阐明了研究矿震诱发冲击地压的理论基础,探明了张拉型矿震与剪切型矿震扰动作用下围岩位移场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矿震扰动位移与冲击地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震动性是矿震的首要特点,这是区别于冲击地压的首要方面。矿震震动波对采掘空间围岩产生的静载或动载扰动作用,都可能诱发冲击地压。应以叠加原理为理论基础分析矿震静载作用诱发冲击地压,以工程扰动岩石动力学和动静载叠加原理为理论基础分析矿震动载扰动诱发冲击地压。矿震扰动作用方向和强度与煤岩体空间方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 孟庆男
    • 摘要: 为了研究矿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的影响以及矿震震源所能影响到的范围,本文以老虎台矿83003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统计学、地质动力区划等方法研究矿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影响及矿震震源影响范围.以83003综放工作面发生过的几次较大矿震为对象进行分析,应用经验公式计算出不同震级、不同烈度的矿震所对应的震中距,为矿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及震源影响范围给出了参考.根据老虎台矿微震监测系统记录到的微震震级和抚顺地震台提供的地震里氏震级,应用数学方法拟合了微震震级与地震里氏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现场调查证明了这种方法来预测矿震对地面的影响是可行的,对研究矿震对地面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