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千米深井

千米深井

千米深井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3820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建井技术、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3煤炭科学技术40年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山东煤炭学会2010年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交流表彰大会等;千米深井的相关文献由5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大刚、朱真才、卢昊等。

千米深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820 占比:99.25%

总计:34076篇

千米深井—发文趋势图

千米深井

-研究学者

  • 王大刚
  • 朱真才
  • 卢昊
  • 周公博
  • 彭玉兴
  • 沈刚
  • 姜鹏飞
  • 李冰冰
  • 康红普
  • 朱阳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斌; 高勤福; 米纪星; 张小敏; 代夫博
    • 摘要: 口孜东矿111307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布置,工作面两巷与1113采区上山夹角35°,三角煤柱商品煤储量超过64万t。通过实行“边采边撤”的技术方案,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实现了安全生产,多回收煤炭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两淮地区工作面封闭时间长的问题。
    • 周超; 宋大钊; 李振雷; 何学秋; 钟涛平
    • 摘要: 针对千米深井下伏煤层回采需保证上覆巷道稳定性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下伏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巷道变形破坏类型、破坏机理和防治办法.通过对开采条件和开采形成的覆岩空间结构的研究,得到了走向和倾向方向上的巷道变形破坏规律;通过研究下伏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不同充填率条件对上覆巷道的采动影响,得到了巷道变形破坏的应力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千米深井下伏煤层开采,上覆巷道潜在的变形破坏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巷道断面缩减型破坏,二是巷道走向阶梯下沉型破坏.上覆巷道变形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大埋深、强采动应力,特别是下伏煤层距上覆巷道较近且距离不均等的影响,直接原因是采动造成的巷道围岩应力突增及关键岩层的破断下沉.开采过程中,工作面走向开采范围超过400 m时,巷道断面缩减型破坏和走向阶梯下沉型破坏会相互叠加,诱发更大的巷道破坏.为控制这两种巷道的潜在破坏类型,设计了沿工作面下部巷道动态部分充填和巷道补强支护方案,通过现场实测发现上述方案能够满足上覆巷道稳定性和下伏工作面高效高产的要求,研究结果和控制方案可为千米深井巷道下压煤的安全回采提供一定的借鉴.
    • 任重远
    • 摘要: 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复合顶板与煤壁稳定问题,提出了在140502工作面两巷超前50m~300m,以顶板高压劈裂注浆改性技术提高岩体及煤壁自承能力,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深孔注浆超前治理技术实现了深井大采高工作面复合顶板的全方位加固,试验区域内支架前梁(伸缩梁)端至煤壁顶板垮落高度不大于300mm,煤壁基本无片帮现象,保证了综采工作面煤壁和顶板夹矸在回采过程中的稳定,且原煤入洗率降低了48.66%,煤质相对提高了11.6%,成本相比聚氨酯高分子化学材料降低了92%。
    • 吴永涛; 钟周颖; 吴义泉; 唐庆腾; 赵艺伟
    • 摘要: 为分析千米深井保护层开采巷道围岩锚杆索承载规律,以安徽朱集西煤矿13501工作面轨道顺槽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监测下保护层开采后上覆13501工作面轨道顺槽掘进影响期间锚杆索承载状况。阐明下保护层开采影响下上覆煤层巷道围岩锚杆索承载规律,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井下矿压监测结果表明,锚杆索支护结构补偿的支护方案,可以提高锚网支护承载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及承载能力,达到支护-围岩共同承载的目的,从而有效控制了此类巷道围岩的强烈变形。
    • 章磊
    • 摘要: 为确保千米埋深条件下井底车场及硐室群的稳定,在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结合煤矿巷道调研成果,对车场水平标高和巷道间距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分区治理关键技术,对车场巷道及硐室群进行了针对性支护设计。实践表明,车场巷道及硐室维护情况很好,为类似矿井支护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 姚树阳
    • 摘要: 赵楼煤矿5309轨顺掘进工作面,巷道沿空掘进,针对顶帮部淋涌水造成巷道温度较高、作业环境差、职工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掘进进尺效率的问题,通过采取排水硐室集中排水降温、更换大功率局部通风机降温、制冷管路延接多台空冷器循环设置降温等方式方法,研究提出了新式制冷方案并进行了应用,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职工工作效率提高,进尺速度提升。
    • 杨京京; 李帅
    • 摘要: 针对口孜东矿煤层埋藏深、地压大、煤仓所受冲击力大、损坏维修对生产影响大等问题,采用“锚网索喷+36U型井圈+铁钢砂钢筋砼+壁后注浆”的超强复合支护技术,保证了仓体的支护强度,提高了煤仓抵抗煤矸冲击的能力,对类似条件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王国法; 张金虎; 徐亚军; 任怀伟; 于翔; 刘新华; 张德生
    • 摘要: 加长工作面长度是智能高效长壁综采发展趋势,工作面长度加长后矿压显现一般会出现明显变化,工作面围岩和液压支架的控制难度加大.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淮南口孜东煤矿千米深井长工作面开展了长工作面来压频率、来压峰值和来压范围的变化特性研究,研究分析了该矿121304工作面支架受力特性及姿态变化特点,建立了基于弹性独立支座的液压支架群组支护力学模型,发现了深井超长工作面支护应力特性,理论计算与实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对140502工作面支护参数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随着工作面长度增加,综采工作面支护应力由单峰值逐步转化为多峰值,并向两端头扩展,工作面不同区域来压具有明显的时序性且强度区别较大等特点.深井围岩劣化(低强度顶板)增大了这种趋势,工作面长度300 m即出现了超长工作面多峰值的特征.工作面支护应力出现“M”型三峰值可作为超长工作面的判据,合理工作面长度应综合煤层赋存条件、工作面参数和装备能力进行确定.根据液压支架在空间和功能的不同属性,结合长工作面不同分区特点,揭示了超长工作面判据和群组分区协同控制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误差和代价函数的工作面装备群组协同控制方法,制定了“单架控制→组控制→群控制”三级协同控制策略和实现方法,可有效指导深井厚煤层超长综采工作面装备群实现最优协调控制.
    • 康红普; 姜志云; 李建忠; 姜鹏飞; 杨建威; 王志根; 杨景贺; 刘庆波; 吴拥政; 李文洲; 高富强
    • 摘要: 针对煤矿千米深井巷道松软煤体大变形难题,以中煤新集口孜东矿大采高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松软煤帮变形破坏特征及支护结构破坏、失效形式;采用井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锚杆锚索锚固力衰减、风化作用下煤体劣化及强流变性等方面,揭示出千米深井巷道松软煤帮大变形机理.提出千米深井巷道松软煤帮高压锚注-喷浆协同控制理念;采用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锚杆锚索支护、锚注、锚注-喷浆3种方案巷道煤帮变形、裂隙及应力演化规律,阐明了巷道煤帮高预应力、高压锚注-喷浆协同控制原理.研发出高强度、高压、组合式注浆锚杆与高压注浆锚索,研究了注浆锚杆、锚索及注浆材料性能与锚注效果,形成了高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高压劈裂注浆改性-表面喷浆协同控制技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中煤新集口孜东矿,提出试验巷道锚注-喷浆协同控制方案及参数,并进行了矿压监测.监测数据表明,采用提出的高压锚注-喷浆控制方案后,煤帮结构、完整性与强度得到显著改善,锚杆、锚索锚固力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高强度锚杆、锚索主动支护作用.巷道两帮收缩量降低86%,锚杆、锚索破断率大幅减少,有效控制了千米深井巷道松软煤帮大变形,为此类深部巷道大变形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
    • 任怀伟; 巩师鑫; 刘新华; 吕益; 文治国; 刘万财; 张帅
    • 摘要: 千米深井复杂条件煤层智能化开采是当前煤矿技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中煤新集口孜东煤矿140502工作面地质条件为基础,针对该工作面俯采倾角变化大、矿压显现剧烈、顶板煤壁破碎所致的采场围岩稳定控制难、液压支护系统适应性降低等问题,研究了千米深井复杂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为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研发了基于LORA的工作面液压支架(围岩)状态监测系统,同时获取立柱压力和支架姿态数据.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矿压分析预测方法,采用FLPEM和ARMA两种算法组合预测提升精度和效率,采用数据分布域适应迁移算法解决了支护过程中时变工况导致预测模型失准的问题,模型预测精度达到92%以上.研发了基于Unity 3D的工作面三维仿真与运行态势分析决策系统,支撑复杂条件下的围岩控制和煤层跟随截割控制的智能决策.现场试验表明:工作面在试验期开采高度达到6.5 m,在14°~17°俯采、顶板相对破碎、煤层硬度1.6的条件下,月产达到31.5万t.设备可靠性和适应性较之前该矿使用设备明显提升,工作面安全性大幅改善,实现了千米深井三软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