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9598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放射学实践》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东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年会、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专题学术会议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梁雪芳、伏如琴、冉青珍等。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9598 占比:99.44%

总计:29765篇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文趋势图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研究学者

  • 梁雪芳
  • 伏如琴
  • 冉青珍
  • 姜婷婷
  • 季兆芳
  • 张必全
  • 曹立幸
  • 李燕钰
  • 李玲
  • 林金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向东; 闫松果; 孙世松
    • 摘要: 目的探讨CT、磁共振(MRI)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4例,均行CT诊断和MRI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诊断和MRI诊断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本组104例疑似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诊阳性82例,阴性22例;采用CT诊断出真阳性72例,真阴性13例;采用MRI诊断出真阳性81例,真阴性21例;MRI诊断灵敏度98.78%(81/82)、特异度95.45%(21/22)、准确度98.08%(102/104)较CT诊断灵敏度[87.80%(72/82)]、特异度[59.09%(13/22)]、准确度[81.73%(85/104)]高,漏诊率1.22%(1/82)、误诊率4.55%(1/22)较MRI诊断漏诊率[12.20%(10/82)]、误诊率[40.91%(9/2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MRI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并可降低漏诊率、误诊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 陈松英; 骆丹越; 熊智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5月医院接诊的疑似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58例患者,对所纳入的病例采取经阴道超声、经腹超声检查诊断,视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所纳入的158例疑似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病理学诊断,阳性(146例)具体分布为:并发后穹窿结节(6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98例)、盆腔内异位(4例)、并发子宫肌瘤(14例)、子宫腺肌症(24例)。两种超声检查在术前诊断准确率方面,经阴道超声检查为91.14%(144/158例)显著高于经腹超声检查的83.54%(132/15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8,P=0.014)。其中两种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阳性诊断准确率均为最高,而并发后穹窿结节的阳性诊断准确率均为最低。在诊断敏感度方面:经阴道超声检查为97.26%,明显高于经腹超声检查的87.67%,组间比较有差异(χ~2=18.650,P0.05)。结论 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时,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更精准。
    • 吴椒虹; 陈新艳; 郭敏; 刘丽; 陈聪; 陈育梅; 吕杰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106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 D3]水平及其与EM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6例盆腔EMs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具有EMs临床表现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其他良性肿瘤的5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Ca2+、维生素D和1,25-(OH)2 D3水平等指标,观察组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并根据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分析血清1,25-(OH)2 D3水平与ASR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ASRM分期Ⅰ期14.15%(15例),Ⅱ期13.21%(14例),Ⅲ期42.45%(45例),Ⅳ期30.19%(32例);两组血清C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维生素D和1,25-(OH)2 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ASRMⅢ期患者血清维生素D和1,25-(OH)2 D3水平均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Ⅳ期患者血清维生素D和1,25-(OH)2 D3水平均低于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1,25-(OH)2 D3水平与ASRM评分呈负相关(r=-0.800,P<0.001).结论 盆腔EMs患者血清1,25-(OH)2 D3水平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25-(OH)2 D3对盆腔EM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 李娟
    • 摘要: 目的:研究诊断和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时应用腹腔镜的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5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2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使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将病理结果当做金标准,对比诊断准确率以及腹腔镜治疗的实际情况.结果:和病理结果对比,腹腔镜诊断准确率和病理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通过治疗之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中共有63例患者成功妊娠,妊娠率为51.64%,没有出现异位妊娠的情况.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10%.结论:诊断和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时候,使用腹腔镜技术,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治疗后妊娠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和使用.
    • 摘要: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早发现早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位于腹壁,往往表现为经期增大且疼痛的结节,病灶明显时患者自己就可轻易地摸到。也许是剖宫产数量增多的缘故,如今这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变得越来越多见。病灶绝大多数位于剖宫产腹部切口瘢痕的两端,也有少数发生于其他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卵巢囊肿、输卵管绝育手术等)的瘢痕部位。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实性、较硬的肿块,一般直径2~5cm,若增长太快或肿块太大,应考虑其他疾病或恶变可能。肿块的大小随月经的来去而长消,大多数伴有周期性疼痛,且逐渐加重。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而且同时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率高于正常妇女,因此,患者有痛经或其他部位经期疼痛,是就医的充分理由。
    • 赵玲玲; 康伟华
    • 摘要: 目的 分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患者阴道菌群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 6年1 月至2020年1 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05 例盆腔EMs合并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病史采集,并取阴道分泌物,根据Nugent评分将患者分为菌群正常组(n=38)和菌群异常组(n=67).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菌群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生活频率、不孕类型、人工流产史、输卵管妊娠史、宫腔操作史、宫内节育器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孕时间>5 a、合并流产后并发症、合并药物流产史是阴道菌群异常的影响因素(P<0. 05 );合并流产后并发症、合并药物流产史为阴道菌群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 ).结论 盆腔EMs合并不孕患者阴道菌群异常占比较高,对合并流产后并发症、合并药物流产史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阴道菌群异常.
    • 高子轩; 罗小婉; 梁锐根; 陈晓颖
    • 摘要: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与非DIE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3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6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检查结果分为DIE组和非DIE组.查阅两组病理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DIE组患者r-AFS分期中Ⅰ期、Ⅲ期病例数低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和Ⅳ期病例数高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E组疼痛性质、肛门坠胀、经期腹泻、性交痛、合并子宫腺肌病及子宫直肠陷凹封闭发生率均高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E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疼痛症状及妇科相关检查确诊,指导临床治疗.
    • 姜婷婷; 钱建华
    • 摘要: 深部浸润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泌尿系统,从而引起泌尿系相关症状,手术是缓解症状的主要措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复杂的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已有所应用,但因缺乏大数据研究,同时需要熟悉机器人手术的多学科协作,故而对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综述主要从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益处和局限性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 姜婷婷; 钱建华
    • 摘要: 深部浸润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泌尿系统,从而引起泌尿系相关症状,手术是缓解症状的主要措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复杂的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已有所应用,但因缺乏大数据研究,同时需要熟悉机器人手术的多学科协作,故而对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综述主要从机器人手术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益处和局限性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 高子轩; 罗小婉; 梁锐根; 陈晓颖
    • 摘要: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与非DIE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3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6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检查结果分为DIE组和非DIE组。查阅两组病理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DIE组患者r-AFS分期中Ⅰ期、Ⅲ期病例数低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和Ⅳ期病例数高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E组疼痛性质、肛门坠胀、经期腹泻、性交痛、合并子宫腺肌病及子宫直肠陷凹封闭发生率均高于非D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E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疼痛症状及妇科相关检查确诊,指导临床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