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8927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中国保健营养、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世界中联男科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大会、国际中医男科第九届学术大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医男科学术论坛、第十三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十二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等;慢性盆腔疼痛的相关文献由605位作者贡献,包括冉青珍、朱兰、魏绍斌等。
慢性盆腔疼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27篇
占比:98.33%
总计:19248篇
慢性盆腔疼痛
-研究学者
- 冉青珍
- 朱兰
- 魏绍斌
- 王梅
- LI Hui
- WANG Mei
- WEI Shao-bin
- 何映
- 冯伟桦
- 孙志兴
- 徐惠成
- 徐海冰
- 施安丽
- 李慧
- 梁华丽
- 梁志清
- 梁钧梅
- 毛兴君
- 秦锋
- 许红英
- 黄健
- 黄海燕
- ZHOU Li
- 丁锦丽
- 丘苑清
- 亓立红
- 冯文图
- 刘慧
- 包玲燕
- 史常旭
- 吕海燕
- 吕艳莹
- 吴惠琰
- 周丽
- 周黎
- 咸桂芝
- 孙自学
- 常瑛瑛
- 常青
- 张彪
- 张恒燕
- 张晓
- 张晓纯
- 张震
- 朱兰秀
- 朱让丽
- 李丽
- 李光庆
- 李夫进
- 李建华
-
-
赵嘉宁;
何天凤;
李海红;
韩叶芬
-
-
摘要:
综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的中西医研究现状,总结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病人中的应用进展,提出目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存在统一性较差等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旨在为减轻病人盆腔疼痛、改善疾病症状、调节病人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
-
陶沐珩;
肖培娜;
叶明珠
-
-
摘要:
慢性盆腔疼痛(CPP)是多学科系统交叉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CP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炎症反应可能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关于CPP的治疗也主要针对炎症反应。此外,免疫、缺氧也可能参与了CPP的发病。CPP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因此单一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随着CP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治疗方案不断改进,极大程度缓解了CPP患者的疼痛症状。未来,针对CPP发病机制的综合治疗方法将成为CPP的主要研究方向。
-
-
宋婵;
林团体;
冯雪影
-
-
摘要:
目的:分析用磁刺激疗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用磁刺激疗法联合肌筋膜手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片联合散结镇痛胶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的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FE)的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SFI评分和WHOQOL-BRFE评分均更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6个月内其病情的复发率更低,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磁刺激疗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减轻其临床症状,提高其性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
-
方丽莲;
朱小刚
-
-
摘要:
慢性盆腔疼痛(CPP)是妇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腰骶部或下腹部疼痛。本病具有病程较长、易反复、难治愈等特点,给患者带诸多不便,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1-2] 。西医目前对CPP的治疗主要予镇痛等对症治疗,疗效不佳 [3]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慢性疼痛疾患方面,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4] 。本院于2018年6月—2020年5月采用中药灌肠联合“骶四针”治疗CPP患者40例,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
代艳;
杨玉莹;
张亚楠;
张代碧
-
-
摘要:
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盆腔及周围组织疼痛,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此疾病病因病机复杂,治疗缺乏针对性强的特效疗法,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指南及共识;需要临床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而中医治疗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并整理分析,总结中医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具体方法。
-
-
李建华;
吴方超;
何晴;
廖志平
-
-
摘要:
1基础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盆底功能异常类疾病,包括大小便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腹直肌分离、骨盆带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等。随着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关于盆底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多。基于动物的实验研究,可以对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的机制、治疗原理及疾病预后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为人体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疗提供科学参考。
-
-
林映常
-
-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妇科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指子宫内膜生长在异常位置的常见妇科疾病。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群体是本病的多发对象,在绝经期后异位囊肿病灶可逐渐萎缩退化[1,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月经不调和不孕症。临床可根据影像学检验手段对病灶部位进行探测,若囊肿呈巧克力状或最大直径超过2 cm,就需要进行腹腔镜下手术[3,4]。目前临床对于此病诊断最准确的是腹腔镜下切除病理组织进行切片检查,但是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多用于治疗阶段。在疾病的诊断阶段,影像学检查是相对合适的检查方法,无论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还是磁共振成像(MRI)均可对盆腔子宫进行直观的检察,对异常病灶进行定位[5]。
-
-
陈婉娇;
李莹莹
-
-
摘要: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并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卵巢囊肿并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1.99±0.82)、(1.88±0.9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65±0.66)、(2.54±0.8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囊肿并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同时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
李海晖;
金芳和
-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应用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90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盆底肌力情况、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IL-6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中,盆底康复治疗仪的效果显著.
-
-
苗琴;
李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技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门诊诊疗随访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按摩及盆底肌肉锻炼治疗,观察组增加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筋膜按摩等盆底康复技术综合治疗,评价两组疗效及盆腔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盆底陷窝疝、膀胱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发生率0.00%、3.3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20.00%、13.33%,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慢性盆腔疼痛治疗中采用盆底康复技术综合治疗可快速缓解疼痛症状,治疗效果良好,且预防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治疗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