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建筑科学、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黄河.黄土.黄种人、中外文化交流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皖南古村落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安生、万国庆、章尚正等。
皖南古村落
-研究学者
- 陈安生
- 万国庆
- 章尚正
- 卢松
- 吴晓勤
- 吴琳
- 张捷
- 朱琼
- 王瑞云
- 严向军
- 于仁(图)
- 令怡
- 何仲禹
- 傅爽
- 关羡荣
- 凌善金
- 刘云霞
- 刘国欣
- 刘培刚
- 刘学玲
- 刘昌雪
- 刘菁兰
- 占维
- 史赛莲
- 史雅萍
- 吴叶宏
- 吴安运
- 吴强
- 吴艳
- 吴茫
- 吴蒙(图)
- 周亚琴
- 唐文跃
- 夏徐胤1
- 奚千
- 孙宵茗
- 孙希瑞
- 尤莺燕
- 尹寿兵
- 张军
- 张建平
- 张恒1
- 张浩
- 张超
- 张韧坚
- 张鹏
- 徐佳
- 徐茗
- 徐进
- 成婧欢
-
-
周亚琴
-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振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在于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性开发,而现代文创产品的开发既是对古村落文化最好的传承,也是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运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考察、分析皖南古村落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及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皖南古村落文创产品开发呈现自发性、零散性和整体滞后性等特点,其发展受到意识、资金、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提出重视皖南古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完善投融资制度、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育培养等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
-
刘学玲;
孙希瑞;
程质彬
-
-
摘要:
皖南古村落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极具安徽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符号,应当顺应万物皆媒体的短视频传播时代,利用新媒体推动其传播与创新,践行文化自信。借助Nvivo 11对短视频传播内容及用户评论文本进行逐级编码,提炼出视频建构的徽派建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四种徽文化符号,得到用户徽文化感知意象属性类别(父节点)8个,每类意象属性下的具体徽文化符号元素(子节点)100个。基于此,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知觉与情感两个维度分析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徽文化消费行为,并结合SIPS模式理论构建皖南古村落徽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型,在“共鸣—确认—参与—共享扩散”的逻辑主线下提出后疫情社会背景下徽文化传播新路径。
-
-
吴安运
-
-
摘要:
情境呈现为了保护皖南古村落文化遗产,上周六你校组织了一次远足活动(a hiking activity)。假定你是校报随行记者,请你就此次活动为校英文报写一篇新闻报道。内容包括:1.活动的目的;2.活动的内容;3.你对此次活动的看法。注意:1.词数8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
-
江河;
于仁(图);
吴蒙(图);
无
-
-
摘要:
放眼全国,不少地方都和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它们背后究竟有何渊源呢?放眼全国,不少地方都和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开仿生学之河、打造"牛形村"的皖南古村落,有因与牛有关的传说而被命名的风景区和动物园,还有致力打造牛耕部落、传承农耕文明的旅游乡村。
-
-
-
黄文旅(文/图)
-
-
摘要:
徽派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承载了古徽州几千年文明史。黄山市作为徽州文化发源地,至今完整保存着近300个中国传统村落、15000幢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列全国地级市前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占28.5%,列全省第一)。黄山风景区、皖南古村落一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2项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
-
钟世盟(文/图)
-
-
摘要:
皖南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东,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村落以其“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
吴茫;
邢媛丽;
雷雨晴;
陈元慧;
赵明
-
-
摘要:
徽州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景观小品的设计也逐渐趋于多样化,景观小品作为乡村景观中重要的元素,其设计中却面临着千品一面、毫无特色等各类问题,景观小品对于提高景观魅力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以皖南古村落文化为例,基于徽州共性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取了皖南古村落的文化元素如建筑、水景、民间艺术等特征,探讨了将徽州特色文化中的乡村建筑中建筑布局、马头墙、建筑色彩、古村落理水方式等景观特征作为原型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并将提取出的文化元素运用在景观小品的具体设计中,体现在形态、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通过融合与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结合创新的设计手法,为后续乡村景观小品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
-
-
王培露;
何仲禹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它对于当时乃至现今的城市建设与构想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创新地将该书中对美国城市街巷空间功能的思考应用于颇具特色的皖南古村落的相关探究中,从而引发国外城市更新视角下对于中国乡村规划的深入思考,提出传统街巷空间的逐渐舍弃可能存在一种尚未引起充分关注的原因——即空间使用体验不佳的猜想,并提出古村落的街巷空间规划思路与策略,从而为当代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