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
电影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98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218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主流电影:大众化与多样化研讨会、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等;电影文化的相关文献由648位作者贡献,包括罗艺军、董立晶、高桥等。
电影文化
-研究学者
- 罗艺军
- 董立晶
- 高桥
- 周铁东
- 尹鸿
- 李少白
- 胡克
- 边国立
- 周星
- 张卫
- 张红军
- 李建强
- 李道新
- 杜静
- 王一川
- 王丙珍
- 肖雅
- 许嘉
- 陈旭光
- 高小健
- 一匡
- 万波
- 付晓
- 任殷
- 任美华
- 侯莉
- 刘承福
- 刘果生
- 勇赴
- 史可扬
- 吴丹
- 周媛
- 周安华
- 孙沛源
- 张启义
- 张德增
- 张慧瑜
- 张杰
- 张添
- 张燕
- 张英进
- 戴爱莲
- 方玉强
- 施殿华
- 朱靖江
- 李二仕
- 李倩雅
- 李幼蒸
- 李彬
- 柏悦
-
-
李毅;
吴晓
-
-
摘要: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直接影响影片质量和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探究国漫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更准确的在目的语中传递中华文化的内涵,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传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
丁宁;
耿曦
-
-
摘要: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是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文章以北京现有的影视基地、电影取景地、艺术电影放映空间、电影博物馆、电影主题咖啡厅与书店等基于电影的文化消费空间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生的电影文化空间消费展开全面调研与分析,归纳当前北京电影文化消费空间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而思考以大学生消费群体为基础的北京电影文化消费空间的发展路径。北京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城市文化空间在电影中的植入与展示,整合影视资源,充分利用影视基地、电影博物馆、电影节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根据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借助网络媒体等积极进行宣传和推广。在认真分析电影对城市的文化消费空间所带来的影响后,合理借助电影这个传播媒介,制定正确适当的发展策略,将电影中的城市形象打造为北京文化品牌形象。
-
-
陈阳;
向浩源
-
-
摘要:
现代艺术“审美自律”“审美自主”观念对西方诗电影产生过深刻影响,然而在“后文化”时代却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西方哲学难以解决的二元对立。《周易》以“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奠定了中国哲学主客融合的基础,并在美学上表现为整体的美学观点。因此,中国诗电影内含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与西方诗电影普遍追求个体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分立不同。中国美学具有美善真相统一的特点,电影中不论是审美地传达儒家的仁义、至善,还是道家所追求的本真人格,都使人通往“诗意生存”的人生境界,这即构成了中国诗电影的核心内涵。中国诗电影的人文和审美特质,使其在新时代仍能够发挥自身功能,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
-
胡谱忠
-
-
摘要:
近年来,民族题材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主题与题材类型,目前这类电影在市场上一般表现不佳。对一系列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表现进行辩证地解析,可以发现民族题材电影"市场问题"的历史本质。它是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上生发出来的,也将随着电影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电影业的政策调整而改变。在中国电影史上,现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建构是民族题材电影的"本质属性"。当前需要重视并解决的不是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问题,而是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的心态与创作观念问题。
-
-
李小华
-
-
摘要:
青岛是一座天然影棚城市,也是电影工业化升级代表城市之一,电影地标城市建设中的不足在于城市本身的电影艺术氛围不够浓厚.国内外的城市实践表明,艺术影院不仅能为大众提供艺术文化熏陶的场所,同时可以建构城市的艺术文化形象.青岛应活态利用电影物质遗产,建设艺术影院,以高校为依托,打造人文校园艺术影院,融入电影节,创建虚拟艺术影院,从而让"电影之都"形象更为全面立体.
-
-
李英豪
-
-
摘要:
通过中美电影文化中关于“家园”的不同认识与表现,分析中美文化关于“家国与故土”理解的不同之处,并剖析这些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通过联系两个国家以及两种文明背后的形成历史与时代背景之后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文化差异表相之下隐藏着的是生产方式、文化背景、政治体制、地域差异等多重原因。借鉴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从更多的文化差异出发,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来源,从而寻求文化上的理解与共存。
-
-
张雯燕;
王珊
-
-
摘要:
格鲁吉亚电影业从1908年在艰难中初创,到经历苏联时期的洗礼,进入21世纪后又迎来了新浪潮与复兴.尽管格鲁吉亚国产电影占比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电影产业格局也尚未稳定,但战争题材影片与反对传统习俗与社会规定对人之束缚主题的影片在新世纪的国际影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从格鲁吉亚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当代格鲁吉亚电影新浪潮两方面,对格鲁吉亚电影文化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探析.
-
-
曾素华
-
-
摘要:
电影有着它独特的行政文化,更能给人们带来思考,带来快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当代审美文化形态,电影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也有着自已的行政文化,它包含人们行政行为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大众电影迎合着观众的审美欣赏趣味,替代性的满足观众的基本的心理,精英电影则探索着哲学和人生的主题,弘扬自我,表现艺术个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文化也随之变化,电影行政体制不断改革,资兴电影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
-
林莹
-
-
摘要:
近年来各地聋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但囿于学校教育内容与形式,聋生还是欠缺生命体验,生命认知模糊.优秀电影具备丰厚的生命底蕴,具备生命教化功能,能为聋生个体提供生命体验空间.学校应筛选展示正面生命态度的影片,多途径开展观影活动,指引聋生在体验与观察学习中获得生命智慧的滋养.
-
-
王妍
-
-
摘要:
通过电影文学可以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观美学文化与美学认知表现出来。从美学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美学文化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注重对传统人文主义道德观念的歌颂和对各种污秽之气的批判;而西方的美学文化则凸显了自由、浪漫主义,文化形式更为多元化,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人物之美与剧情之美展现了出来。基于此,本文从中西方电影美学文化概述出发,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
-
邱彦榕;
李明
- 《第三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随着一大批新时代跨界导演的出现,其处女作得到了广泛关注,票房成绩连创历史新高,但高票房成绩后面凸显了许多问题,热议不断,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本文参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首先,从跨界导演的概念、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不同行业跨界导演的优势;其次,在电影文化视角下,从跨界导演对我国电影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差异性;再次,通过票房、网评等方面的反馈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来浅析观众对不同跨界导演的作品感受;最后,通过上述分析,认清跨界导演自身存在的弊端,然后确定应对策略并对跨界导演提升竞争力的措施给予了比较全面而且细致的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跨界导演对我国电影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了我国应该加快电影文化发展,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走在世界电影文化前沿.
-
-
宋雁蓉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瑞典电影大师斯约斯特罗姆透过他的经典影片,不但成就了早期瑞典电影的辉煌,也让世界了解了瑞典和瑞典电影.本论文选取了斯约斯特罗姆三个重要的影片,从影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文化和电影本体的角度分析其成功因素,以此借鉴、挖掘和利用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当下创新电影文化,提升电影作品的品质,打造自己的电影名片提供些许参考.
-
-
-
-
-
陈旭光
-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批评的困惑、反思和希图重建,是一个中外皆然,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重要问题。rn 本文结合对大卫·波德维尔的观点的反思,通过对八十年代电影文化批评的客观分析和总结,结合当下电影批评的态势和新交,评价文化批评的成败得失及在当下电影批评格局中可能产生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本文认为,文化批评虽然落潮,但从未消失,其方法、精神成为今天电影批评的遗产、传统和有机组成。
-
-
董阳
- 《2016第三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在文化现代性视域下聚焦"互联网+"塑造的新的电影文化形态,尝试从理论层面对其生成、建构等问题进行探讨.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是基于对"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及其推动文化建构、重组或转型的能量的认识;以知识与信息为前提的自反性的发生、建构与运作是这一过程中关键动力,新电影形态是其重要的演武场.在对基本概念进行定位之后,首先引入现代性的自反性理论,基于"互联网+"在观念、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机制、行业融合模式等多重维度中发生作用的特征,论证"互联网+"在自反性现代化中的积极意义;而后以自我自反性与结构自反性为不同方向,结合现象级文本,采用影片分析、文化研究等方法,在理论对话与现实观照中从主体内部和体系两个层级中分别探讨"互联网+"时代叙事影像生成、建构的规律与模式;最后简析中国此类作品的自反性建构现状,提出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审慎对待大数据与市场规律、增强对"互联网+"内置的自反性的理解的建议,呼唤这种新的电影文化形态的良性发展.
-
-
邱晓明
- 《江苏省2016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夫子庙地区,是一座建立于民国建筑旧址之上的博物馆.其前身为建于1931年的首都大戏院,2014年经过修缮改造为博物馆,以展示民国电影为主题.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既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做好民国电影的历史展示,也需要与周边的文博场馆、夫子庙街区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和衔接,真正发挥展示城市历史、保留城市记忆的功用.首都大戏院旧址为民国老建筑,应当依法加强对建筑原址的保护,将其纳入法律保护的框架.
-
-
邱晓明
- 《江苏省2016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夫子庙地区,是一座建立于民国建筑旧址之上的博物馆.其前身为建于1931年的首都大戏院,2014年经过修缮改造为博物馆,以展示民国电影为主题.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既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做好民国电影的历史展示,也需要与周边的文博场馆、夫子庙街区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和衔接,真正发挥展示城市历史、保留城市记忆的功用.首都大戏院旧址为民国老建筑,应当依法加强对建筑原址的保护,将其纳入法律保护的框架.
-
-
邱晓明
- 《江苏省2016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夫子庙地区,是一座建立于民国建筑旧址之上的博物馆.其前身为建于1931年的首都大戏院,2014年经过修缮改造为博物馆,以展示民国电影为主题.首都大戏院旧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既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做好民国电影的历史展示,也需要与周边的文博场馆、夫子庙街区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和衔接,真正发挥展示城市历史、保留城市记忆的功用.首都大戏院旧址为民国老建筑,应当依法加强对建筑原址的保护,将其纳入法律保护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