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能量

电子能量

电子能量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2629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现代物理知识、科学(北京)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高功率微波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复杂电磁环境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及第二届中物院复杂电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交流会等;电子能量的相关文献由48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洪利、亚历山大·约瑟夫·古本斯、余永等。

电子能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26299 占比:99.98%

总计:726427篇

电子能量—发文趋势图

电子能量

-研究学者

  • 丁洪利
  • 亚历山大·约瑟夫·古本斯
  • 余永
  • 史磊
  • 张未卿
  • 李钦明
  • 杨学明
  • 杨家岳
  • 柳伟
  • 王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坤; 左杰; 李华; 项红甫; 冉从福; 杨明昊; 耿文强
    • 摘要: 基于光电倍增管研制了一套无触发信号的双通道光学探测系统,并组装了测试样机,实现了对沿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约化电场的测量,进而通过BOLSIG+软件获得了电子能量.采用原位紫外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SDBD等离子体在不同电压和频率下的化学产物的浓度变化,并结合空气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揭示了产物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电子能量能够改变电子碰撞反应的速率系数,调控化学反应的源头活性粒子的浓度,进而影响到化学产物的生成和猝灭.
    • 欧粤; 刘文鑫; 赵征远; 杨龙龙; 王韦龙; 张兆传
    • 摘要: 多级降压收集极是太赫兹行波管中回收废电子注的重要部件,对整管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为提升整管工作效率,提出一种非轴对称结构的太赫兹频段行波管降压收集极的设计方案.通过研究注波互作用后的废电子注能量特性,设计了轴对称太赫兹频段行波管降压收集极结构,再采用非轴对称结构进行优化.三维粒子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考虑二次电子发射的情况下,采用三级轴对称降压收集极的太赫兹行波管,最佳回收效率为79.30%,粒子回流率为3.12%,整管工作效率为4.47%;而当采用三级非轴对称结构降压收集极时,太赫兹行波管的回收效率升至89.50%,粒子回流率降至0.53%,整管工作效率为8.38%.采用非对称结构设计的降压收集极可有效提高太赫兹行波管的整管工作效率.
    • 陈璐; 陈影
    • 摘要: 本文将建立多溴联苯醚(PBDEs)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仪器分析方法,研究最佳的PBDEs的GC-MS-MS仪器分离条件及定性定量条件;对所建立的方法的回收率、检测限、重现性、精密度等参数进行考察,以建立一整套灵敏、可靠的PBDEs的GC-MS-MS分析方法。
    • 刘广才; 龚晓云; 江游; 朴怡情; 方向; 黄泽建; 田地
    • 摘要: 发酵工业中尾气O2与尾气CO2的浓度变化反映了发酵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特征参数,发酵尾气的监测对发酵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传统监测手段速度慢、精度低、通用性差,无法对发酵尾气进行实时准确监测.在过程质谱方面,传统70 eV的电子轰击电离源会产生大量碎片离子,不同物质的碎片离子有可能存在重叠,增加了定性分析的难度,并造成监测结果不准确.为实现发酵尾气的实时在线准确监测,研制了一台用于在线分析的基于电子轰击电离的四极杆过程质谱仪,通过研究低电离能量下灯丝发射电流与电子接收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了电子轰击电离源在低电离能模式下的电离效率,并对CO2、O2和N2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电子能量22 eV、电子接收极电压-22 V、灯丝发射电流为20~25 mA的条件下,对体积分数高于0.023%的CO2与体积分数高于0.021%的O2定量检测相对误差均小于1%.本仪器与方法在工业过程快速实时在线监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刘保杰; 吴青峰; 杨圣; 张立锋; 朱志斌
    • 摘要: 研制了可输出电子能量为7.5、10、12 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7.5 MeV电子束打靶产生的X射线用于食品辐照技术研究,10 MeV电子束用于科研教学和中试生产研究,12 MeV电子束主要应用于半导体材料辐照改性研究,多能量双束线电子直线加速器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电子直线加速器布置采用上下两层结构,电子枪、加速管、速调管、微波系统和脉冲变压器等置于第2层的主机室,电子束自上而下加速,其中7.5MeV/10MeV电子束从加速管输出后通过下方扫描盒直接引出;12MeV电子束经过4个45°偏转磁铁及相应四极磁铁后从另一个扫描盒引出,偏转系统的束流损失不超过5%,具有较好的消色散能力。
    • 范亚杰; 张希军; 孙永卫; 周立栋
    • 摘要: 为了研究聚四氟乙烯材料(PTFE)在空间粒子环境中放电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获得了高真空低能电子辐照下PTFE高压直流沿面闪络电压,并采用等温电位衰减法测试了PTEE在辐照前及辐照后的陷阱密度,分析了影响PTEE沿面闪络电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无辐照时PTFE沿面闪络电压,当辐照电子能量为19~25 keV时,闪络电压明显更高;在电子束流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电子能量越高,材料表面正电荷密度越小,陷阱密度与电导率越大,电场畸形程度越小,因此闪络电压升高;当电子能量一定时,束流密度越高,初始电子数量和二次电子数量越多,因此闪络电压降低.
    • 许建平; 齐海群; 田修波; 巩春志; 李春伟; 王佳杰; 何俊贤
    • 摘要: 设计加工了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焊枪,以Q235钢为例,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焊接熔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熔化特性.结果表明,与TIG焊接接头相比,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焊缝熔化深度显著增加,热影响区窄;空心阴极真空电弧在低气体流量、大电流时具有收缩型电弧形态;低气体流量时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电压较高;随着气体流量的降低及焊接电流的增加,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的焊缝熔化深度、宽度及深宽比增加,焊缝表现为深熔化特征的中心熔化型焊缝形貌;一定气体流量下,阴极与阳极之间的放电距离对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焊缝熔化深度的影响不显著.
    • 高军伟; 孙岩洲; 裴植; 张燕; 孙念念
    • 摘要: 通过两组电极结构多针—板和板—板以及微腔—薄板和薄板—薄板的对比实验,研究了小曲率半径电极在DBD中产生表相放电效应的特点,对DBD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利用U-Q Lissajous图形,分析了第一组实验中气隙电压和传输电荷的不同,计算出相同功率消耗下多针—板的传输电荷约为板—板的1.5倍,并在第二组中得到验证,即微腔沿面放电的表相效应也产生较多的传输电荷;然后利用约化场强,分析电子平均能量的变化及分子振动温度的差异,讨论尖极电晕的表相效应对电荷及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均匀电场DBD中,小曲率半径电极尖端的局部约化场强可达750 Td,但大部分气隙中约化场强远低于板—板结构;受此影响,尖端电极附近的电子平均能量约为13 eV,更易在空气中发生有效碰撞电离并产生大量电荷;但此时对应分子振动温度较低,其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激发态粒子少于板—板结构。
    • 原青云; 苏泉圣; 蒙志成; 周立栋; 代银松
    •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因素条件下航天用典型介质材料聚酰亚胺表面充电特性.方法 利用空间介质材料表面带电地面模拟实验系统,以电子枪辐照材料模拟空间带电环境中航天器材料表面带电过程,以航天器上常用的介质材料聚酰亚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电子能量、不同束流密度和不同厚度下聚酰亚胺表面充电特性.结果 聚酰亚胺表面电位随着电子能量、束流密度和厚度的增大而增大,电子能量越高,束流密度越大,聚酰亚胺表面充电平衡时间越短.结论 航天器介质材料表面带电程度与空间带电环境的电子能量、束流密度和介质材料本身结构紧密相连,研究多因素作用下航天用典型介质材料表面充电特性,将为航天器带电防护设计提供数据支持.%Objective To study surface charging characteristics of Kapton material used typically on spacecraft under multifactor.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was simulated through surface charged ground of space material. The surface charging process of spacecraft in charged environment was simulated with electron gun irradiation material. Sur-face charging characters of Kapton with different electron energy, flux density and thickness usually used as dielectric material in spacecraft were researched.Results The surface potential of Kapt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on energy, flux density and thickness; the larger the electron energy and the flux density were; the shorter the charging bal-ance time of the Kapton surface was.ConclusionThe charging level of the spacecraft material's surface is connected tightly with the electron energy and flux density of the charged space environ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ielectric ma-terial. Research on char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pton material provides a data support for designing the spacecraft charging protection.
    • 张远涛; 刘雨; 刘冰
    • 摘要: Pulse modulation provides a new way to tailor the electron density, electron energy and gas temperature in atmospheric radio-frequency(rf) discharges. In this paper, by increasing the rf frequency to several hundreds of MHz, or even much higher to the range of GHz, a very strong peak current in the first period(PCFP) with much larger electron energy can be formed during the power-on phase, which is not observed in the common pulse modulation discharges at a rf frequency of 13.56 MHz. The PIC-MCC model is explored to unveil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PCFP, and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data a larger voltage increasing rate over a quarter of a perio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just before the power-on phase are believed to play key roles; the PCFP is usually produced in the microplasma regime driven by the pulsed power supply. The effects of duty cycle and pulse modulation frequency on the evolution of PCFP are also discussed from the computational data. Therefore, the duty cycle and pulse modulation frequency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generation of PCFP and high-energy electron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