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生态特性
生理生态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0086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等;生理生态特性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傅松玲、周海燕、李建政等。
生理生态特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0086篇
占比:99.88%
总计:110219篇
生理生态特性
-研究学者
- 傅松玲
- 周海燕
- 李建政
- 冯玉龙
- 刘俊松
- 刘刚
- 刘晓明
- 刘枫
- 刘霞
- 孙启忠
- 孙存华
- 常军
- 张俊莲
- 张晓春
- 张重义
- 彭杰
- 彭燕
- 徐正进
- 李德宁
- 李波
- 李洪远
- 杜宁宁
- 杨利民
- 林文雄
- 河濑宪次
- 王厚麟
- 王文章
- 缪绅裕
- 聂琳
- 艾治勇
- 董胜君
- 贺鸿志
- 邓鸿英
- 邱英
- 陈健
- 陈健辉
- 陈桂葵
- 青先国
- 马春
- 黄秀飞
- 黎华寿
- DONG Baodi
- Elham G ARDESTANI
- LIU Huiling
- Liu Changli
- Mehdi BASSIRI
- Mohammad R VAHABI
- Mostafa TARKESH
- QIAO Yunzhou
- Qu Hui
-
-
李黎明;
袁梦琦;
檀婷婷;
兰雪涵;
杜凤国
-
-
摘要:
本文概述了粗毛牛膝菊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理生态特性、繁殖特性、遗传特性、危害、防治对策、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粗毛牛膝菊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治理与开发利用对策,以期为防治该恶性杂草提供参考。
-
-
吴万波;
周征华;
杨柳璐
-
-
摘要:
古树记录了山川、气候等环境巨变和生物演替的信息,每一株古树都是一.座值得研究的基因库[1],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如树木年轮,通过交叉定年技术对古遗迹中的木材进行年份确定;利用古树和历史遗迹中的树木年轮样本,研究树术的生理生态特性、推算古气候等,具有重要的考古方面的社会与文化价值[2]。
-
-
孙珊
-
-
摘要:
探讨吉林园林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吉林园林植物的重要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园林植物在阴雨或晴天情况下的生理特性比叶重、固碳释氧量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植被的碳释氧量和降温增湿作用,以便评估园林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和生态效益.在阴雨环境和晴天中研究各树种的叶绿素变化情况,根据净光合速率变化情况,分析植被的光合变化和生态效应,发现在7月和9月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能够表现植被生长与生态效应的关系.因此,在园林植物种植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具有一定生态效应的植被,或在植被种植中提高其生态效应,积极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以吉林为例分析园林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联性.
-
-
高文东
-
-
摘要:
烟草是一类非常优质的经济型农作物,烟草的生产栽种过程是一项比较复杂而有序的系统工程,在此进程中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烟草栽种疏密程度是制约烟叶作物品质的重要影响条件之一。当今时代为了更加高效合理地搞好烟草的作业管控,必须积极主动地对制约烟草作物品质的各种条件进行研究,烟草栽种疏密程度是相关制约因素中的重要一类,应当积极做好不同烟叶种植密度对烟叶生理生态特性、烟叶产质量的影响分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利于烟叶种植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进而最大程度的提升烟草行业的产量及品质,实现相关从业人员经济利益的提高。
-
-
-
-
摘要:
植被的恢复演替有着其内在的特殊性,且受土壤侵蚀的制约较为严重,因而土壤侵蚀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与植被关系》一书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侵蚀环境下的植被恢复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土壤侵蚀对种子生产、种子流失与再分布、幼苗萌发与建植、群落组成结构及植被分布格局造成的干扰与胁迫,全面研究了不同植物适应土壤侵蚀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形态解剖学特性、生理生态特性、机械特性及群落生态学特性.
-
-
郑厚亮;
王文霞;
王建忠;
刘宏志;
邓伟明;
陈福祥;
舒伍星;
曾研华
-
-
摘要:
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江早361为试验材料,在机直播条件下,研究了增施硅肥对早籼稻的增产效应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硅肥对照相比,增施硅肥可显著增加早籼稻产量,增幅为13.18%.早籼稻增施硅肥,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根系活力,缩短茎秆节间长度,促进基部节间充实,同时改善叶片形态,提高剑叶光合效率.此外,增施硅肥还有助于提高籽粒氮、磷、钾和硅素的吸收与积累,使机直播早稻具有较好的生理生态特性.
-
-
-
刘爱荣;
张远兵;
黄守程;
江贻;
马丙菊
-
-
摘要:
为探究多年生油茶对酸雨的耐受能力,以pH为5.6、4.0、3.0、2.0和1.0的模拟酸雨喷雾处理5年生油茶植株,以pH6.6的自来水为对照,测定叶片的生理生态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pH为5.6~2.0处理的叶片脱落率不超过0.7%,pH1.0处理时则急剧增大至70.19%;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减小,含水量、蜡质、叶绿素、N、P、K、Mg、Fe、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而NO3-、O2?-、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呈增加趋势;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略下降后上升趋势,Ca和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又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表明,pH≥2.0的模拟酸雨处理会干扰油茶植株相关生理代谢,但不会导致叶片脱落,因此5年生油茶植株能耐受pH≥2.0的模拟酸雨;而pH=1.0处理对其相关生理代谢干扰程度加重,且导致叶片大量脱落,但不会导致植株死亡.
-
-
刘俊松;
李汉梅;
河濑宪次
-
-
摘要:
指出了"不知火"是日本选育的优质杂交柑橘新品种,果实奇特,口感嫩脆,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日本销售价格最高的柑橘品种之一.该品种引入中国栽培也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在不同地域出现了树势早衰,隔年结果和多种病虫害发生等现象.为借鉴日本"不知火"栽培经验,结合日本科研成果,对其生理生态特性和栽培要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供国内参考.
-
-
刘俊松;
河濑宪次
-
-
摘要:
指出了"不知火"是日本选育的优质杂交柑橘新品种,果实奇特,口感嫩脆,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当今日本销售价格最高的柑橘品种之一.近年引入中国栽培后因品质优异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但在不同地域出现树势早衰,果实含酸高等问题.为此,结合日本栽培和科研成果,提出了该品种强化树势和减少果实酸度的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
-
张重义;
尹文佳;
李娟;
杜家方;
齐辉;
林文雄
- 《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选择具有典型连作障碍效应的药用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 Libosch.)为试验材料,以正茬地黄为对照,研究连作条件下地黄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变化。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地黄的连作障碍效应起始于苗期,在栽种后60天时,连作引起植株细胞膜质过氧化作用,使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重茬地黄的Pn、Gs和Ci显著的低于对照,而(气孔限制值)LS值33.97%,却显著高于对照,同期重茬地黄叶绿素含量也开始显著的低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0.814)。对植株叶片叶肉细胞的电镜观察显示,连作条件下地黄光合细胞结构在其生长中期开始发生变化。因此,在地黄生长早期由于(连作)环境胁迫植株叶片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积累所带来的膜结构损伤,导致了叶绿素含量的降低,而气孔关闭以及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共同造成连作地黄早期光合能力降低,生长受阻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障碍效应。
-
-
武继承;
管秀娟;
杨永辉
- 《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针对当前早作节水农业发展对保水剂的客观需要,详细地分析了保水剂对作物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水分利用率等生理特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系统地提出了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
DONG Baodi;
董宝娣;
刘会灵;
LIU Huiling;
WANG Yakai;
王亚凯;
QIAO Yunzhou;
乔匀周
- 《2018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主要对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根据本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3项作物高效用水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周年用水效率技术.利用作物及品种的用水特性、产量差、效率差,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构建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与轮作方式,提高作物周年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太行山前高产区为例,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两年3熟制是一种产量、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种植结构.2)活化播期,拓宽播种阈值,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技术.通过选用合适品种拓宽播期、等墒、找墒、保墒拓展利用土壤水分的时空范围、播量变量调节等,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冬小麦只要在11月底之前播种,产量与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3)覆盖保墒,提高旱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土下覆膜一膜两用丰产节水模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抑制杂草等多项调控,显著提高了雨养农田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环渤海低平原沧州地区,该技术模式在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下的周年产量达15910.20~16965.90kg·hm-2,比对照增产10.52%~41.44%.深入探讨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基础、进一步研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的新技术、统一作物高效用水的量化标准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
-
DONG Baodi;
董宝娣;
刘会灵;
LIU Huiling;
WANG Yakai;
王亚凯;
QIAO Yunzhou;
乔匀周
- 《2018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主要对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根据本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3项作物高效用水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周年用水效率技术.利用作物及品种的用水特性、产量差、效率差,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构建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与轮作方式,提高作物周年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太行山前高产区为例,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两年3熟制是一种产量、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种植结构.2)活化播期,拓宽播种阈值,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技术.通过选用合适品种拓宽播期、等墒、找墒、保墒拓展利用土壤水分的时空范围、播量变量调节等,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冬小麦只要在11月底之前播种,产量与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3)覆盖保墒,提高旱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土下覆膜一膜两用丰产节水模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抑制杂草等多项调控,显著提高了雨养农田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环渤海低平原沧州地区,该技术模式在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下的周年产量达15910.20~16965.90kg·hm-2,比对照增产10.52%~41.44%.深入探讨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基础、进一步研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的新技术、统一作物高效用水的量化标准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
-
DONG Baodi;
董宝娣;
刘会灵;
LIU Huiling;
WANG Yakai;
王亚凯;
QIAO Yunzhou;
乔匀周
- 《2018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主要对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根据本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3项作物高效用水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周年用水效率技术.利用作物及品种的用水特性、产量差、效率差,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构建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与轮作方式,提高作物周年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太行山前高产区为例,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两年3熟制是一种产量、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种植结构.2)活化播期,拓宽播种阈值,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技术.通过选用合适品种拓宽播期、等墒、找墒、保墒拓展利用土壤水分的时空范围、播量变量调节等,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冬小麦只要在11月底之前播种,产量与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3)覆盖保墒,提高旱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土下覆膜一膜两用丰产节水模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抑制杂草等多项调控,显著提高了雨养农田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环渤海低平原沧州地区,该技术模式在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下的周年产量达15910.20~16965.90kg·hm-2,比对照增产10.52%~41.44%.深入探讨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基础、进一步研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的新技术、统一作物高效用水的量化标准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
-
DONG Baodi;
董宝娣;
刘会灵;
LIU Huiling;
WANG Yakai;
王亚凯;
QIAO Yunzhou;
乔匀周
- 《2018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主要对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根据本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3项作物高效用水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周年用水效率技术.利用作物及品种的用水特性、产量差、效率差,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构建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与轮作方式,提高作物周年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太行山前高产区为例,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两年3熟制是一种产量、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种植结构.2)活化播期,拓宽播种阈值,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技术.通过选用合适品种拓宽播期、等墒、找墒、保墒拓展利用土壤水分的时空范围、播量变量调节等,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冬小麦只要在11月底之前播种,产量与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3)覆盖保墒,提高旱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土下覆膜一膜两用丰产节水模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抑制杂草等多项调控,显著提高了雨养农田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环渤海低平原沧州地区,该技术模式在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下的周年产量达15910.20~16965.90kg·hm-2,比对照增产10.52%~41.44%.深入探讨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基础、进一步研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的新技术、统一作物高效用水的量化标准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