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青地区

甘青地区

甘青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专利文献2477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等; 甘青地区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武沐、张艳娥、东晓玲等。

甘青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24775 占比:99.55%

总计:24888篇

甘青地区—发文趋势图

甘青地区

-研究学者

  • 武沐
  • 张艳娥
  • 东晓玲
  • 冯兆东
  • 刘铭
  • 吕鹏
  • 吴景山
  • 安成邦
  • 尚民杰
  • 张军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元博
    • 摘要: 清代甘青地区的水案执照碑具有重要的法史价值,且同时蕴含着两种性质:其一是代表着官方的律法与规则,其二则是对民间惯例的延续和尊重。而水案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上其自身的反复性和决不待时性,使得其性质迥异于普通民事、刑事案件。官员们在审理水案时既不敢拖延以免事态扩大;又难以遏制其旷日持久的纠纷蔓延,只能参考地方的传统惯例、既往判决、各村纳粮多少、争议水源出处等因素综合判定。但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真正为中央所认可的水案治理模式,并非通过狭义的法律手段,而是使用行政手段,去修渠建闸,帮助民间设立规约和组织,使其对水的利用高效化、合理化,尽可能减少纠纷。
    • 薛亮亮; 王金辉
    • 摘要: 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两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 董琦
    • 摘要: 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可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有陶器作为炊具,烹煮熟食;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为早期餐具;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种植稷、黍、麦类等农作物,以家养牛羊为主,猪狗次之发展了畜牧业,同时,铜器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工具的形制,人们有了相对完整的,从粮食来源到粮食加工到粮食烹饪和粮食储存的体系。
    • 慕占雄; 问娜娜
    • 摘要: 甘肃、青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群汇聚和交流的重要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在回顾与梳理甘青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讨论区域内旧石器文化面貌、古人类化石及古环境状况,对甘青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杨毛措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深入我国西北甘青地区,在黄河河谷和阿尼玛卿山脉中间的高海拔地带进行的科学考察是西方探险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学术成果和书信日记对研究青海省东南部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洛克一生著述颇丰,他的日记著作和书信档案是研究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物种分布、植物群落和地理概貌的珍贵材料,是透视20世纪20至50年代中国边疆地区政治现状、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在洛克的中国考察中,其纳西学研究早已为世人瞩目,学界对他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察活动及其学术贡献已有充分探讨.相较而言,洛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经历和考察活动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拟以洛克所著《阿尼玛卿山和邻近地区专题研究》,哈佛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等机构所藏洛克书信档案为材料依据,以洛克的阿尼玛卿考察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简要梳理其缘由背景和过程始末之基础上,通过论述阿尼玛卿考察活动的内容、特点和成果,探讨洛克阿尼玛卿考察活动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
    • 杜开立
    • 摘要: 绿松石作为装饰品应用已有数千年之久.西北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出土的绿松石装饰品数量较多,但一直以来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有学者对我国史前绿松石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然而绿松石装饰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受到重视,所反映的文化信息也被忽略了.因此,本文将对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绿松石装饰品的分布、形式、佩戴方式、文化含义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待未来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区淑妍
    • 摘要: 本文主要从分析对比甘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亲属称谓词,如藏族、蒙古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利用Lowie的四分法区分这些民族亲属称谓的类型,并分析家庭婚姻形式的特点。
    • 安宇
    • 摘要: "美好生活"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和研究转向.在甘青地区,生态移民政策重塑了藏族移民的生活样态和机会结构,影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定义、建构和实践方式,具体体现为七个层次的美好生活观念.吃穿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资金是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教育是美好生活的代际期望;工作是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互助是美好生活的道德价值;政策是美好生活的社会保障.作为当下受生态文明建设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群体,甘青地区的藏族生态移民对美好生活观念的多层面向较有代表性地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 唐栩; 李江
    • 摘要: 甘青(甘肃、青海)地区自古就处在丝绸之路即中西文化交流要道上,不同宗教在此汇聚,多元民族相互共生.甘青建筑则是这一文化形态不断融合的重要载体,其传统建筑工艺至今仍在传承、发展并广泛的应用于建造活动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建筑工艺在各个民族、不同工种合作方式上的多元文化交叉型特征更是其它体系中所罕见的,其兼容并蓄的特征也正是源于传统建筑工匠对各种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的合作方式.
    • 东晓玲; 赵欣; 吕鹏; 赵丛苍; 余翀; 陈靓; 刘铭; 张雅军
    • 摘要: 运用古DNA技术对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出土的古代家马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选取3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序列.在这3个线粒体DNA序列中共检测出3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2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西山遗址古代家马有栗色(chestnut)和骝色(bay)两种不同毛色.本文的发现为研究秦人牧马提供了新的线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