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马

家马

家马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13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决策、中国人才(上半月)、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吴仲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2007年安徽省科协年会古生物分会——地质古生物遗迹、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等;家马的相关文献由22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欣、杨东亚、东晓玲等。

家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1.9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013 占比:98.02%

总计:11235篇

家马—发文趋势图

家马

-研究学者

  • 赵欣
  • 杨东亚
  • 东晓玲
  • 袁靖
  • 刘怡
  • 刘铭
  • 吕鹏
  • 吴征宇
  • 尤悦
  • 张雅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孟; 李艳
    • 摘要: 在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牛(Bos taurus)、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绵羊(Ovis aries)、山羊(Capra hircus)等家养动物之后,家马(Equus caballus)才被人类成功驯化。虽然驯化历史很短,但其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变革的影响却最大。家马出色的负重移动能力使人类社会由固定的农耕模式向移动分享模式过渡,使历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因此其起源驯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家马直系同源野生种早已灭绝,加之现代品种化培育引起遗传多样性骤减,使得相关研究长期争议不断。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古代样品的逐步丰富,目前对家马起源驯化过程、群体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从核基因、mtDNA、Y染色体、古DNA等不同层面综述了家马起源与驯化历史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品种分化状况、群体演化特征等方面讨论了现代家马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最后总结了马匹毛色、速度、体型等重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期为今后家马的起源驯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品种优化方向、现代马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
    • 盗龙
    • 摘要: 马是人类的伙伴,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历史上,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建立了一个个庞大的帝国。人类驯养的马被称为家马,那么家马的祖先是谁呢?5万年前的乌克兰平原广袤无垠,一眼望不到头。尽管地下是坚硬的冻土层,但夏季来临后,这里依然充满了生机。草原上能看到许多动物,其中最显眼的当属高大的猛犸象。此时,它们已经褪掉了过冬的长毛,换上了清凉的"夏装"。
    • 王运辅; 李飞
    • 摘要: 海龙囤遗址的"新王宫"以及铁柱、铜柱、西关等三关出土了较多数量的动物骨骼,以家马和黄牛为主,次为猪,并有很少量的麂、鹿、鸟等骨骼,其绝大多数应为播州土司的遗存,对于探索屯堡战时的经济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骨骼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表明:海龙囤动物骨骼应该是某种应急性、临时性用途的产物.家马骨骼尺寸明显大于西南地区现生普通家马,很可能代表了播州地区饲养的良种"大马".海龙囤主要以家马为役畜,以黄牛作肉用.
    • 陶克涛; 韩海格; 赵若阳; 图格琴; 芒来; 白东义
    •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家马(Equus ferus caballus)曾是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关于家马何时、何地被驯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其遗传演化如何被人类影响等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该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本文回顾了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探讨了家马的驯化起源中心和驯化过程中的遗传演化特征,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遗传资源保护提出了建议.分子标记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认为家马可能来自多个驯化起源地种群,然而最近的古DNA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家马的驯化起源可能比之前人们所猜测的更加复杂,古代博泰马被认为是最早被驯化的家马,然而最近被证实并不是现代家马的直系祖先.如此复杂的驯化问题可能从多学科的层次才能解析清楚.人类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家马的演化历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家马的遗传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遗传多样性开始急剧衰退,不少地方品种正逐渐走向衰落甚至灭绝.为确保农业生态安全不受威胁,建议加强家马遗传资源保护与动物遗传学和文化地理之间的联系研究.
    • 东晓玲; 赵欣; 吕鹏; 赵丛苍; 余翀; 陈靓; 刘铭; 张雅军
    • 摘要: 运用古DNA技术对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出土的古代家马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选取3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序列.在这3个线粒体DNA序列中共检测出3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2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西山遗址古代家马有栗色(chestnut)和骝色(bay)两种不同毛色.本文的发现为研究秦人牧马提供了新的线索.
    • 王格格; 董杰
    • 摘要: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马是促进早期中国不同文化圈相互交流融合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文化显著符号之一.借助殷商晚期之前中国境内野马和家马出土简报及线粒体DNA检测结果,结合遗址分布,认为中国是野马的起源地之一,家马及马匹驯化技术则分别通过甘青地区和蒙古高原两条路线传入中国.随着文化交往、民族交融,至迟到殷商晚期,马学知识在中国萌芽,并渐渐形成了以马匹鉴别、繁育、管理为基本架构的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马科学体系.对中华马文化进行多视角研究,有助于客观展现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菊地大树; 刘羽阳
    • 摘要: 一般认为中国的家马出现于商代晚期,近年来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马骨进行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学者们认识到在早期家马传入阶段,其来源较为复杂,存在来自多种谱系的可能性.近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马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家马.马的家畜化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家畜驯化过程中,针对动物繁殖,以人为的主动管理取代了自然淘汰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本文在归纳整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家马的家畜化过程再次进行了深入探讨.纵观旧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的马骨出土情况,笔者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马骨多为游离齿或部分骨骼残片,这些骨骼残片极有可能为肉食后的残渣遗留.因此与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马骨骼相比,商代特别是殷墟二期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马与马车及青铜制品共出,马的全身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从古代DNA分析结果看,这种马的繁盛交易往来从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考古资料和出土文字材料也显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家马的出现是在商代晚期,虽然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发现马骨,但是大多数马骨基本均发现于殷墟遗址.由此推测在新石器时代应该没有出现人为介入马匹育种的现象.因此还是应把中国家马的最初出现定在商代晚期,自商代晚期开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马利用.
    • 埃斯特·阿德利1
    • 摘要: 在2014年,英国伦敦的尤斯顿火车站树立了一座雕像。这是第一位环澳大利亚探险家--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雕像,而在当时。人们在敬仰之余。并不了解这位探险家遗世后长眠于何处。
    • 刘泓君
    • 摘要: “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搞的那件大事,估计连外星人都知道了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