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瓣膜手术

瓣膜手术

瓣膜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82391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家庭医药、中国卫生产业、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等;瓣膜手术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孟旭、宋先忠、张健群等。

瓣膜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2391 占比:99.99%

总计:682473篇

瓣膜手术—发文趋势图

瓣膜手术

-研究学者

  • 孟旭
  • 宋先忠
  • 张健群
  • 王俊生
  • 王志斌
  • 顾承雄
  • 黄方炯
  • B·A·杰西
  • K·K·丹格
  • M·A·米拉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常田; 张雷; 秦涛; 席志龙; 孙磊; 吴海卫; 仇冰梅; 张晓华; 李德闽
    • 摘要: 目的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合并有明确房颤病史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时,如对房颤不进行处理会降低患者生存率.文章评价改良Cox迷宫Ⅲ联合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至2019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66例术前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联合改良Cox迷宫III(迷宫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67例同期不合并术前房颤瓣膜病,仅接受瓣膜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观察迷宫Ⅲ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结果 迷宫组患者30天住院死亡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vs 2.9%,P=0.981).迷宫III组体外循环时间[(175.4±32.9)min]和主动脉阻断时间[(115.6±22.8)min]均显著长于对照组[(89.5±26.6)min、(64.2±22.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迷宫组术后第1个24小时引流量大于对照组[(488.6±293.3)mL vs(361.1±255.8)mL,P=0.009].迷宫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14.8±8.3)d vs(11.2±3.6)d,P=0.002].迷宫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分别为4.5%和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迷宫III组患者心律随访24个月,术后1、6、12和24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91.7%、94.7%、93.3%和89.5%.结论 改良Cox迷宫Ⅲ联合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
    • 王辉山
    • 摘要: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静息或负荷时心输出量减少和(或)心腔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有研究报道,心衰在年龄>5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在年龄>80岁人群中则增加到10%,诊断2年内的病死率约为37%[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心衰的患病率也在上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正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
    • 李亮; 李小玲; 路霖; 庞云峰; 徐效龙
    • 摘要: 目的:对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治疗中瓣膜手术应用取得的效果分析.方法:收集医院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78例患者(2019年1月-2020年1月),采用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39例患者给予瓣膜手术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结果:临床相关指标观察组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相比对照组均较为理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13%(2/39)与对照组23.08%(9/3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手术应用于心脏瓣膜病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中,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 刘可心; 杨定位
    • 摘要: cqvip: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加上长期钙磷代谢紊乱对心脏瓣膜的影响等,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0~180倍,病死率高达61.6%,已成为MHD患者继心血管并发症的第二致死原因[1-4]。MHD-IE的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常导致漏诊并延误其早期治疗,而目前MHD-IE的手术指征以及时机的选择仍存在争议[5]。该类患者大多病情较重,手术风险很大,导致某些有相对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推迟或拒绝行手术治疗[6]。我们的团队近年来共收治了3例MHD-IE患者,本文将总结诊治经验,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重点讨论该类患者是否应行早期手术以改善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危重病情。
    • 李艳芳
    • 摘要: 2021年ESC科学年会于8月27日以全虚拟形式召开,大会期间公布了4项指南: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起搏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及临床实践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12场最新科学会议上报告了40项试验结果,19场热线会议公布了21项研究报告。还有许多其他新的研究结果揭晓,涉及心律失常治疗的探索(环路记录器指导的射频消融)、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疫苗接种、口服抗凝剂,特别是经导管瓣膜手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9的住院患者应用秋水仙碱以及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朱震; 潘勃; 夏瑜
    • 摘要: 目的 探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手术患者152例,男73例,女79例,年龄45~70岁,将其分为采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的DN组(69例)及采用St.Thomas心脏停搏液的STH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检测术前、术中及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 DN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停搏液使用总量、停搏液灌注次数[(72.45±17.90)min,(97.8±17.6)min,(1201±277)mL,(1.08±0.12)次]低于STH组[(83.45±11.34)min,(103.92±14.33)min,(1504±303)mL,(2.12±0.46)次],除颤器使用(4.34%)少于STH组(6.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脉开放后及术后24 h肌钙蛋白T、脑钠肽、肌酸激酶同工酶DN组显著低于STH组(均P<0.05).术后48 h BNP水平DN组显著低于STH组(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St.Thomas心脏停搏液,Del Nido心脏停搏液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并能缩短体外转机时间.
    • 朱震; 潘勃; 夏瑜
    • 摘要: 目的探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手术患者152例,男73例,女79例,年龄45~70岁,将其分为采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的DN组(69例)及采用St.Thomas心脏停搏液的STH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检测术前、术中及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DN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停搏液使用总量、停搏液灌注次数[(72.45±17.90)min,(97.8±17.6)min,(1201±277)mL,(1.08±0.12)次]低于STH组[(83.45±11.34)min,(103.92±14.33)min,(1504±303)mL,(2.12±0.46)次],除颤器使用(4.34%)少于STH组(6.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脉开放后及术后24 h肌钙蛋白T、脑钠肽、肌酸激酶同工酶DN组显著低于STH组(均P<0.05)。术后48 h BNP水平DN组显著低于STH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St.Thomas心脏停搏液,Del Nido心脏停搏液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并能缩短体外转机时间。
    • 彭成江; 张力; 吉冰洋; 周成斌; 章晓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搏动灌注在成人双瓣置换术中对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7月拟行CPB成人双瓣置换术患者共80例,男42例,女38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搏动性灌注(pulsatile perfusion,PP)组和非PP(non-pulsatile perfusion,NPP)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灌注流量控制在2.3~2.8 L/(min·m2),鼻咽温控制在31°C左右,用4:1含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PP组患者在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Stockert-5型CPB机的搏动模式进行PP,其余时间段采用NPP;NPP组患者全程采用平流灌注.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酐(Cr)及尿素氮(BUN)浓度.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CPB中主动脉阻断后15 min(T2)、主动脉开放前(T3)、停机后30 min(T4)4个时间点抽取患者颈内静脉血及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桡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红蛋白(Hb)、乳酸(Lac)浓度;监测术中尿量.计算脑动静脉氧浓度差(AjvDO2)和氧摄取率(CERO2).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组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在T3时明显高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组患者脑动静脉氧浓度差明显低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P组患者的氧摄取率明显低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P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肌酐浓度明显低于N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患者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CPB下成人双瓣置换术中,使用PP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脑氧代谢,对其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张雪飞(摘译); 郭庆兰(审校)
    • 摘要: 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心内膜炎患者,许多心血管外科医师更愿意推迟或避免进行必要的瓣膜手术,因为手术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由于心内膜炎患者的脑部核磁共振成像(MRI)异常很常见,这对于具有紧急瓣膜手术指征的患者是个严重问题。
    • 杨帆; 孙战文; 王争君; 魏光夏; 徐亚欢
    • 摘要: 目的 观察停跳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7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对照组采取停跳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2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彩色超声结果、术后情况、心功能情况、并发症等.结果 术前,2组患者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观察组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9.074,P=0.000).术前,2组患者cTnI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t=1.519,P=0.134);术后各时点,观察组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F=6.403,P=0.000).术前,2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房舒张末前后径(LAED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LVEDD、LAEDD显著低于对照组(t=2.669、3.653,P均=0.00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ICU留住时间、住院时间、24 h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t=19.261、21.894、16.147、20.238,P均=0.000).术后3个月,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7.426,P=0.001).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者1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1例.结论冠状动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能有效保护患者心肌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