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咽肌失弛缓症
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07899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医疗装备、上海针灸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山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中国第三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言语治疗群交流会等;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桂芳、窦祖林、兰月等。
环咽肌失弛缓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7899篇
占比:99.97%
总计:207971篇
环咽肌失弛缓症
-研究学者
- 万桂芳
- 窦祖林
- 兰月
- 丘卫红
- 刘志红
- 杨涓
- 许志雄
- 谢纯青
- 钟萍
- 高正玉
- 余文明
- 卫小梅
- 吴军发
- 吴毅
- 唐建锋
- 林嘉旋
- 林捷新
- 濮晓霞
- 翟云
- 邵银进
- 钱堃
- 丁桃
- 乐琳
- 关晨霞
- 刘丽容
- 刘宏斌
- 卫冬洁
- 吴继霞
- 安贝贝
- 张丽曼
- 张峰
- 张庆苏
- 张德琳
- 张新斐
- 张永祥
- 张祎辰
- 彭化生
- 徐秀林
- 朱洁
- 李哲
- 李安娜
- 李胜利
- 李鑫
- 杜美茹
- 杨海芳
- 柏广涛
- 栾玉民
- 梁梅娟
- 沈莉
- 潘伟平
-
-
司徒雪梅;
李艳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不同路径下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67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经口组和经鼻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接受经口或经鼻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干预。治疗20 d后,使用Rosenbek评分及吞咽疗效评分评价疗效,同时记录患者心率、主观接受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Rosenbek评分和吞咽功能临床治疗效果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插管时,经口组患者心率增加低于经鼻组(P<0.05)。插管结束后,经口组对治疗措施的接受率更高(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所致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提升吞咽功功能水平,疗效显著。与经鼻路径相比,经口导路径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更易被患者接受。
-
-
樊留博;
张露丁;
罗咪咪;
沈佳雯;
韩文胜
-
-
摘要: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8例,其中1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采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球囊扩张术(对照组),另1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观察组),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渗透-误吸评价量表(PA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表(FOIS)、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PAS和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OIS和VF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PAS、SSA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为低,FOIS、VFSS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为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的吞咽障碍可进行精准治疗,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
李良洪;
刘姣;
李浪;
蒋玮
-
-
摘要:
目的 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在本科行康复训练的40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试验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使用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评分(VGF)、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完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在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评分(VGF)、SSA评分上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应用导管球囊扩张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显著改善部分吞咽功能,有助于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
-
肖乐;
刘超;
梁俊俊;
邓炎尧;
肖斐;
刘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创新型导电球囊低频脉冲刺激失弛缓环咽肌治疗食管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食管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予以导尿管球囊机械扩张环咽肌,治疗组采用特制硅胶涂层导电球囊低频脉冲刺激环咽肌,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5 d。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造影检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管期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中达到I级和II级的人数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增多,且治疗组吞咽功能障碍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3.16%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误吸率为26.32%低于对照组的63.33%(P<0.05)。吞咽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环咽肌的开放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环咽肌开放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吞咽通过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结论创新型导电球囊刺激失弛缓环咽肌治疗食管期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环咽肌的开放程度,降低误吸率。
-
-
-
-
-
-
-
骆华;
张丽曼;
杜美茹;
刘宏斌;
石惠君
-
-
摘要:
目的 探讨"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4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启闭利咽"针刺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干预前后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环咽肌开放情况和误吸情况、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FSS)评分、咽通过时间、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疗程结束时评定患者进食水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9.7%(2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分级和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情况均明显改善,误吸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FSS评分明显增加,吞咽通过时间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生理/认知维度、工作/学习维度、心理维度、经济状况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可显著改善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吞咽障碍恢复时间,降低误吸率,改善进食水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
-
Tang Min;
唐敏
- 《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环咽肌失弛缓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性吞咽障碍,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咽肌的结构以及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重点阐述了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诊断与康复治疗,以供大家参考.旨在进一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临床并发症.
-
-
杨涓;
邵银进;
许志雄;
刘志红;
钟萍
- 《中国第三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言语治疗群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冰水、常温水球囊扩张两种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疗效对比.方法:选择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4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冰水球囊扩张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温水球囊扩张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共36例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吞咽功能的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实验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水球囊扩张、常温水球囊扩张均能有效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引致的吞咽障碍,但冰水球囊扩张能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
-
-
兰月;
窦祖林;
万桂芳;
李鑫
- 《首届吞咽障碍论坛》
| 2009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rn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仪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rn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s,治疗后为0.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
-
卫冬洁;
张庆苏;
李胜利
- 《首届中国国际言语治疗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脑梗塞伴吞咽障碍、发声障碍患者1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和光纤内窥镜吞咽检查,拟诊环咽肌失弛缓.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牵拉导尿管,自下而上缓慢移动球囊,使球囊反复多次通过狭窄的食道入口,逐渐扩张环咽肌.同时在颈部结合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并进行进食指导训练.结果:分别给予38次扩张治疗后,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消失.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吞咽动态造影是明确诊断及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
-
-
-
魏新侠;
马赛超;
胡玉侠
- 《中国第三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言语治疗群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28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障碍诊断的“金标准”吞咽造影(VFSS)明确诊断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自主进食治疗已满5周(6次/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VFSS)检查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实验治疗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相比VFS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
-
万桂芳;
窦祖林;
兰月;
丘卫红;
卫小梅;
谢纯青
- 《首届吞咽障碍论坛》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球囊扩张方法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球囊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3例与环咽肌良性狭窄7例,应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分别作主动或被动扩张,辅以吞咽手法治疗、间接训练、直接训练及进食指导,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评价疗效与相关性.rn 结果:2种不同方式的扩张治疗方法具有不同效果.采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相关系数r=0.9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造影复查显示环咽肌开放有显著改善.rn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有效手段,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辅以综合治疗措施将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