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首届吞咽障碍论坛
首届吞咽障碍论坛

首届吞咽障碍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9-09-25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会议文集:首届吞咽障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与比较分别使用泛影葡胺溶液及硫酸钡混悬液造影剂对视频吞咽造影检查结果的影响.rn 方法:选择49例大脑损伤、脑干病变及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所致乔咽障碍患者,其中22例使用76%的泛影葡胺溶液作为造影剂(泛影葡胺组),27例使用60%的硫酸钡混悬液作为造影剂(硫酸钡组).2组均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时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行测评.rn 结果:泛影葡胺组大脑损伤患者与脑干病变患者治疗前、后咽通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钡组大脑损伤、脑干病变与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咽通过时间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使用泛影葡胺溶液作为造影剂可能会降低吞咽造影检查的敏感性,不能较好地反映治疗效果.推荐硫酸钡混悬液作为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常规使用的造影剂.
  • 摘要:目的:探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信度和效度.rn 方法: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出128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根据乔咽障碍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利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同时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后者作为效度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信度和效标效度评价.rn 结果: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分与VFSS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P<0.01);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在同一评定者及不同评定者间均有良好的信度;可对吞咽障碍的患者是否发生误吸和住院期间是否发牛肺炎进行预测.rn 结论:吞咽障碍评价标准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价,是一种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评估工具.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球囊扩张方法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球囊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3例与环咽肌良性狭窄7例,应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分别作主动或被动扩张,辅以吞咽手法治疗、间接训练、直接训练及进食指导,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评价疗效与相关性.rn 结果:2种不同方式的扩张治疗方法具有不同效果.采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相关系数r=0.9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造影复查显示环咽肌开放有显著改善.rn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有效手段,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辅以综合治疗措施将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针刺、吞咽训练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疗效评价方法.rn 方法:选择132例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其中男73例,女59例;脑梗死106例,脑出血26例;年龄(67.9±9.0)岁;病程(16.6±5.5)d.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②针刺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③对照组31例,仅行常规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血氧饱和度(SpO_2)测定评估患者吞咽功能.rn 结果:①治疗后,吞咽训练组和针刺组患者的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吞咽训练组的饮水试验正常率、Any Two试验误吸阳性率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3组基线SpO_2值和饮水试验后SpO_2最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水试验前、后SpO_2差值<2%.治疗后组间比较,吞咽训练组的基线SpO_2值、饮水试验后SpO_2最小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基线SpO_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水试验后SpO_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针刺和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针刺与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不能可靠地评估吞咽功能和误吸.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rn 方法:本研究将2006年12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加电刺激组和康复训练加电针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加电刺激组在康复训练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康复训练加电针组在康复训练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来评定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rn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到治疗时间,脑卒中性质,SSA评分,SWAL-QOL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SSA和SWAL-QO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治疗前、后SSA和SWAL-QOL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SA和SWAL-QOL评分比较,对照组低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训练加电刺激组与康复训练加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或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电针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且两者疗效相当.
  •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对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时辐射暴露的关注程度.rn 方法:选用PUBMED和CNKl分别检索英文和中文文献.PUBMED检索式为:(radiation)AND(swallow)AND(MBS OR VFSS OR barium OR dysphagia);CNKI检索式为:(FT=吞咽困难+吞咽障碍+吞咽障碍)and(FT=辐射暴露+辐射损害+辐射防护+辐射量+辐射剂量).rn 结果:PUBMED检得文献中专门针对VFSS辐射暴露的论著共有11篇,综述1篇,含有针对此问题论述的综述2篇,发表时间跨度自1990年到2009年,主要分布于放射学期刊和吞咽困难专业期刊.CNKI检得文献为0篇.结论 VFSS的辐射暴露问题尚未在国内引起足够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rn 方法:卒中单元158例脑卒中后乔咽困难患者为康复治疗组,普通神经内科46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康复治疗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未行综合康复治疗,依患者意愿辅助进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和Barthel指数的评分.rn 结果:康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误吸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卒中单元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腔内注射并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效果.rn 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电针、肩关节运动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关节腔内注射、肩胛骨松动术,2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上肢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rn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结合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程度的因素,为优化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管理提供指导.rn 方法:选择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确诊的60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入院48 h内完成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定量评估.详细记录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是否有糖尿病史、有无卒中史、是否为脑干或小脑卒中、卒中病灶大小、卒中病灶是否多发、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低密度脂蛋白(LDL)、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这些因素与VFSS评分的关系.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卒中病史、病灶大小、CRP、Fib、NIHSS评分、BI与VFSS评分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I、Fib、年龄与VFSS评分密切相关(P<0.05),其标准偏同归系数分别为0.553、-0.223、-0.194.rn 结论: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可以协助判断其吞咽障碍程度.BI、Fib和年龄是吞咽障碍程度判断的独立预测因素.
  • 摘要:1991年,Silny首次介绍了使用限抗技术检测液体和气体在食管中的运动,被认为是食管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联合使用食管阻抗检查技术和食管测压技术为食管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对食管阻抗检测技术进行介绍,简述了联合食管阻抗-压力测量技术的临床意义。在食管功能检查中采用联合阻抗-测压技术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开展多年,但在国内迄今尚未见相应的文献报道。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必将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 摘要:听神经瘤是原发于第Ⅷ对颅神经鞘膜部位的肿瘤,病灶位于后颅窝脑桥小脑角,因位置较深、解剖关系复杂,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其中以面神经损伤所致面瘫、颅神经损伤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尤为棘手。本研究对听神经瘤术后颅神经受损并发面瘫及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发现临床疗效满意,有助于患者尽早拔除鼻饲管、恢复经口进食、提高机体营养供给及改善面部容貌。
  • 摘要:近年来对吞咽障碍患者分别采用酸梅粉刺激疗法(糖尿病患者禁用)、冷刺激配合空吞咽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本文对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病例作了详细分析,发现酸梅粉治疗组胃出血的几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冷刺激配合空吞咽应用于临床吞咽障碍患者经济实用,且引发胃出血的几率明显小于采用酸梅粉刺激。
  • 摘要: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迁延难愈,持续超过72h。由于呃声频繁,妨碍患者正常谈话、咀嚼、呼吸和睡眠,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观察到电针配合泡服中药治疗顽固性呢逆有较好疗效,且使用方便。
  • 摘要:为了报道我国在吞咽障碍康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交流,推动吞咽障碍康复研究与临床工作,本文在本期杂志上择优发表了其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同时约请了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王亭贵教授介绍他们在诊治吞咽障碍方面的发展过程,供广大读者参考。
  • 摘要:吞咽障碍泛指食物经口到达胃的过程中发生困难。生物回馈是以电子(electronic)或机电(electro-mechanical)设备为工具,对来自患者神经、肌肉及自主神经的活动信息加以正确地评估、处理,并通过声音或视觉回馈等外显信息告知患者,从而使患者通过控制外显信息,进而调控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反应。治疗吞咽障碍的生物反馈工具主要为表面肌电图仪、压力传感器、加速量测仪等,其中以表面肌电图仪最被广为应用。生物反馈辅助治疗,提供给吞咽障碍者另一个选择和机会。本文就老龄化与吞咽障碍进行分析,介绍了吞咽动作与传统吞咽障碍治疗情况,并就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训练的基本组成、生物反馈的模式等进行了简述。
  • 摘要:本文所述为台大医院在连倚南教授指导下如何成立吞咽障碍小组,如何设立目标,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过程。台大医院吞咽障碍团队距离世界级的团队仍有努力空间,但也正在分分秒秒不懈怠地成长,我们希望能早日达到目标,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
  • 摘要:目的: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机制.rn 方法:选取13例有单侧皮质或皮质下病灶的脑卒中首次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吞咽障碍组,对吞咽障碍组患者行2~3周的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另选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行自主吞咽任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把吞咽障碍组中经治疗后吞咽功能基本康复的7例患者设为康复组并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复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采用3.0 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及回波平面成像(EPI)T_2加权成像(T_2WI)序列,统计参数图软件用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后处理;并计算偏侧性系数(LI)=(C-I)/(C+I)(C为对侧半球激活脑体积,I为同侧半球激活脑体积);对康复组患者康复前、后激活脑容积的大小及LI值的进行配对t检验.rn 结果:对照组激活脑区有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前扣带回、双侧岛叶等脑区.吞咽障碍组激活脑区位于脑桥、延髓、左侧小脑、左侧额前区、右枕叶、左侧岛叶等脑区.康复组激活脑区有双侧感觉运动区、双侧额前区、双颞上中回、左岛叶、双侧岛盖、前扣带同等.康复组中康复前病灶侧激活脑区容积小于病灶对侧激活脑区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后病灶侧激活脑容积大于康复前病灶侧激活脑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后LI值大于康复前L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感觉运动区、岛叶及扣带回等脑区激活减少或消失是导致吞咽障碍的原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前由健侧脑区部分代偿、康复后患侧吞咽相关脑区的激活可能是吞咽障碍康复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组、针灸治疗组及常规药物组,每组患者25例,常规药物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其余3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4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评价吞咽障碍程度,同时观察4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rn 结果:治疗结束后,4组患者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评分均有提高(P<0.05);综合治疗组的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评分和治疗有效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综合治疗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也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经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张口受限的疗效.rn 方法:选取43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张口受限患者,将其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仅接受对症处理.以饮水试验和LENT/SOMA张口受限评分及门齿距分别评定2组患者吞咽困难和张口受限的变化.rn 结果:治疗后,康复治疗组饮水试验评分明显改善,其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组门齿距缩小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系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吞咽困难,并显著减缓张口受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rn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仪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rn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s,治疗后为0.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的干预对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rn 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7例,根据不同病情对患者及照顾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并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对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rn 结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肺部感染、误吸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降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的机率,有效预防误吸的发生,从而使患者在短期内恢复自主吞咽.
  • 摘要: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脑梗死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本院采用FOCUS-PDCA模式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处理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CQI)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此次实践发现,重视脑梗死后吞咽功能的评估,对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适当措施避免误吸,同时早期康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可有效地减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也可能有助于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加快病床的周转,减少平均医疗费用。此外,从实践中体会到,FOCUS-PDCA模式确实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是一种经济有效的CQI模型,可考虑推广至临床工作的其它方面。
  • 摘要:Bell麻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单神经病,因其病因不明,常称为特发性面瘫。大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10%-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在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神经病变程度,强度-时间(I/t)曲线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病变并判断神经病变的程度。国内已有报道证实,I/t曲线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判断病变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临床实用价值。为了更快捷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I/t曲线检测与患者面瘫症状的判断相结合。研究指出对面肌不完全瘫痪的Bell麻痹患者不需进行Vt曲线检测,及时、恰当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对面肌完全瘫痪者,Vt曲线检测有助于判断神经病变程度并指导治疗,定期复查可观察疗效,最短反应时左移是神经恢复的可靠指标。
  • 摘要:本文对1例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吞咽困难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对于存在喉部向上和向前的动作不足以及吞咽时咽部压力不足的患者,采用门德尔松手法以及Shaker手法加强喉上抬的动作以及咽部肌群的力量,可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 摘要: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技术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新技术,实现了在人类活体上进行大脑的无创刺激,从而观察人的生理活动的变化。磁刺激直接作用于运动皮质,通过运动诱发电位反映皮质的兴奋性,并根据不同频率的TMS的特性调节皮质的兴奋性,还可通过神经网络调节远离刺激部位的大脑结构的兴奋性。尽管该项技术已广泛用于肢体肌肉运动皮质可塑性及精神心理等各方面的研究中,但是用于吞咽相关皮质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就TMS技术在吞咽障碍中的研究及其在吞咽障碍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摘要:脑卒中是引起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而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51%。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本文采用电疗配合吞咽功能训练以及摄食训练治疗20例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研究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及摄食训练治疗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有效率达85%,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了经口摄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吞咽障碍常可引起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窒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应尽早给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摄食-吞咽功能恢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以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障碍、营养支持进行介绍,并就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简述,提出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规范化管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