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模型试验

物理模型试验

物理模型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6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1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351500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等;物理模型试验的相关文献由186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新丽、严士常、夏浩等。

物理模型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1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1500 占比:99.85%

总计:352022篇

物理模型试验—发文趋势图

物理模型试验

-研究学者

  • 胡新丽
  • 严士常
  • 夏浩
  • 张宁川
  • 李长冬
  • 雍睿
  • 马俊伟
  • 唐辉明
  • 李术才
  • 邱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海珏; 宋晓龙; 白玉川
    • 摘要: 在温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入湖三角洲的形态演变过程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机特性,这给河-湖区域环境监测和水资源管理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传统确定性的调查方法基础上,通过设置两种不同量级流量条件并分别重复两次的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入湖三角洲水道结构对流量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响应规律研究.对准周期相似的三角洲水道的几何特征进行定性观察及其波动变化进行定量统计,一方面,确定性地揭示出随流量的变化,主流水道长度指标与它的正相关性,和三角洲中游各阶汊道分汊位置指标的波动特征、高阶汊道各项几何特征指标的平均波动周期的与它的非正相关性;另一方面,非确定性地分别揭示出低流量条件下三角洲上游分汊位置指标和汊道长度指标的平均波动周期与其均值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本研究提升了对三角洲水道分汊不确定性规律的认识,并为三角洲形态发展的随机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天佐; 陈雷; 薛飞; 王林翔; SANA Moctar
    • 摘要: 为探究地层损失引起的地层变形在地层内部的传递规律,基于排液法模拟隧道施工引起的直接地层损失,进行不同地层损失率下砂土地层变形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层损失率下,地表及地层内部的沉降曲线均成高斯正态分布,地表沉降影响宽度约为5倍硐径,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在13.5~15范围之内,约为2倍硐径;地表最大沉降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加而增大,大致呈二次函数关系;地层内部中心最大沉降与深度呈线性关系,最大沉降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地层沉降槽宽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地层沉降槽宽度系数i与距离隧道横轴线的深度h呈线性关系;不同深度处的沉降槽体积自下而上有增大的趋势,沉降槽体积传递率的范围为60%~90%.
    • 姚履坦; 詹航; 王眺; 万五一
    • 摘要: 为研究倾斜式消浪板在输水工程中的稳水特性,避免局部明流段波浪传播导致的下游流态交替、掺气及振动冲击等水力危害现象的发生,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比较分析浸水面积、浸水深度和倾斜角度等参数对倾斜式消浪板稳水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倾斜式消浪板稳水效果随浸水深度和倾角绝对值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当无量纲浸水深度为0.44,倾角为-30°左右时,倾斜式消浪板能削减约72%的波高,稳水效果较好。
    • 蒲云娟; 何艳; 吕海艳; 魏鹏程
    • 摘要: 竖缝式鱼道设计时需根据河道岸坡地形地质条件布置,多存在转弯段。结合某电站鱼道工程设计,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同侧竖缝式鱼道直角转弯休息池段的体型研究。对各种体型水流流态和流场分布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转弯段上下游竖缝的布置位置对转弯段内的水流流态有较明显的影响,给出了上下游竖缝较为适宜的布置位置;在转弯段下游外侧增设整流板后,转弯段内的水流流态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形成了有利于鱼类上溯的条件。
    • 洪振国; 苟勤章; 李海华
    • 摘要: 合理地选择溢洪道建筑物消能型式,是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安全与经济的重要问题.通过溢洪道设计规范进行消能方式水力学计算,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对传统底流消能与跌坎型底流消能水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底流消能在校核洪水下泄流量时,底流消能方水流进入消力池后产生一定程度的远驱式水跃,消力池消能主要位于消力池后部,消力池后部及出口水面壅高较大,且波动剧烈,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能水体,消力池消能效果不佳,需要增加消力池长度;跌坎型底流消能消力池底板高程降低1 m时,临底流速较底流消能得到大幅度降低,池内水流扩散充分,剪切明显,消力池后段形成了稳定的水体,消能效果良好,出水渠内水流流态得到改善,难以对消力池产生冲刷破坏.跌坎型底流消能空化数增大降低了空蚀发生概率,可避免消力池产生空蚀破坏,最大水跃位置向前移动7 m,水流不会冲击底板和尾坎,水流垂直溅起,因此消力池内流态稳定,雾化影响较小,其具有适应性强,消能效率高、流态稳定等优点.
    • 亢佳乐; 卢全中; 占洁伟; 杨天亮; 沈首秀
    • 摘要: 物理模型试验是研究地质灾害变形破裂特征、动力学过程和成因机制的有效手段,受制于模型箱尺寸,试验过程中边界效应问题显著,如何减弱边界效应影响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物理模型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现象分析以及数值模拟验证等手段,对物理模型箱体边界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箱体边界效应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箱体边壁阻尼与箱体尺寸比,其中:边壁阻尼与边界效应幅值呈正相关,边壁摩擦角小于土体内摩擦角时,黏聚力是边界效应影响的主要因素,边壁摩擦角大于土体内摩擦角时,摩擦力是边界效应影响的主要因素;箱体尺寸比影响边界效应幅值,长宽比与边界效应幅值呈正相关,并确定试验模型箱设计最优尺寸比为5∶3∶2.2.箱体边界效应对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存在显著影响.
    • 张端; 黄哲
    • 摘要: 本文以惠州某填海项目为研究背景,以项目海堤为研究对象。海堤后方为化工园区,其等级要求较高。根据规范公式计算,得到海堤顶高程理论值及护面块体、垫层、护底块石稳定重量。由于该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局部位置波浪反射与叠加情况较为严重,部分位置存在波能集中现象。为检验海堤结构在实际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越浪量,需对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并根据实验数据优化其结构形式,使其满足在实际波浪条件下结构稳定及对后方建筑物的防护要求。
    • 苟超; 杨红宣; 沈春颖; 赵国安; 龚兴勇
    • 摘要: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组合连接体形下旋流式竖井的水力特性,总结出竖井涡室内的4种典形流态,其中,自由旋流流态最适合于旋流式竖井。通过进一步研究进口体形和消力井深度对流态和消能率的影响,得出折流角变化对消力井侧壁及底板压强影响不大,消力井边壁及底板均不会出现负压;流量的增加会减小消能率,折流角和消力井深度的增大可增大消能率,虽然消能率随消力井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随井深的增加而逐渐变缓。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工程中更好地应用竖井溢洪道提供有益借鉴。
    • 闫玉平; 肖世国
    • 摘要: 双排抗滑桩后侧滑坡推力分布是其设计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一大型基岩-覆盖层式滑坡,进行四组不同后排桩布设方式的双排桩加固滑坡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通过采用坡体外注水,经过特定通道渗入滑带的方法来模拟强降雨条件对滑带的软化效应,测得不同工况下两排桩后侧滑坡推力分布特征,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后、前排桩上坡体压力均呈两端小、中间大的抛物线型分布模式且峰值点相对靠近滑面位置;桩位不变时,后桩后侧坡体压力峰值随沉埋深度增大而减小且峰值点位置上移,前桩后侧坡体压力峰值随后桩沉埋深度增大而增大,但峰值点位置无明显变化;滑带软化效应并不改变双排桩上推力分布模式,但会增大前、后排桩后侧坡体压力,且相比桩顶和底部,桩身中间部分坡体压力增加幅度较大;注水软化前后,后、前排桩上坡体压力分别增大约14.3%~21.4%与17.9%~24.8%。
    • 李思德; 李远耀; 殷坤龙; 钟源; 刘毅; 许艺林
    • 摘要: 大量穿越山地丘陵区的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常位于滑坡灾害高易发斜坡地段,施加适当防护措施提高其稳定性,是保障输电线路持续安全运行的关键。为研究不同防护措施对杆塔基础滑坡的防护效果,以湖北省巴东县燕子滑坡为地质原型,设计制作物理试验模型,分别开展了极端降雨条件下滑坡在无防护、施加抗滑桩与格构护坡时的物理模型试验,从试验角度揭示了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与不同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2种极端降雨工况(50,100 mm/h)下,无防护的滑坡体历经了坡表冲刷、裂缝扩展、局部垮塌变形与整体滑动的演化过程;抗滑桩措施对滑坡整体的防护效果显著,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杆塔基础变形较小,杆塔倾斜率满足规范,但坡表会出现冲刷垮塌现象;格构护坡措施能有效减少坡面冲刷和坡脚垮塌风险,但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对杆塔基础的整体稳固作用稍弱。物理模型试验结果与滑坡历史变形和实际治理效果吻合,试验结论可为类似杆塔基础滑坡的破坏机理研究与防护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