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牙槽嵴裂

牙槽嵴裂

牙槽嵴裂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1556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甘肃科技、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健康必读(中旬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次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等;牙槽嵴裂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彦升、赵世俊、时炳正等。

牙槽嵴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1556 占比:99.96%

总计:161626篇

牙槽嵴裂—发文趋势图

牙槽嵴裂

-研究学者

  • 张彦升
  • 赵世俊
  • 时炳正
  • 王娟
  • 翦新春
  • 顾月光
  • 梁亮
  • 王笑茹
  • 褚青松
  • 陈仁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凯歌; 陈仁吉; 郭思远; 林雨楠
    • 摘要: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成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牙槽嵴裂患者59例,根据使用骨修复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为自体骨,共22例;B组为β⁃TCP,共18例;C组为BMP⁃2+β⁃TCP,共19例。将同一患者术前术后CB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通过CBCT三维重建的方法,分别计算术前骨缺损体积及新成骨体积,计算成骨率,评估其成骨效果。结果3组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植入材料排出,无感染、裂开、排异等症状。术后12个月,3组患者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可见牙槽嵴裂隙区内有新生骨桥形成,新生骨组织在影像密度上与正常骨组织没有明显差别,上颌骨的连续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自体骨组成骨率为65.00%±16.66%,β⁃TCP组及BMP⁃2+β⁃TCP组成骨率分别为69.82%±17.60%、71.35%±17.51%,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244);且β⁃TCP组与BMP⁃2+β⁃TCP组两组成骨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9)。结论β⁃TCP可以替代自体骨用于修复牙槽嵴裂,β⁃TCP中添加BMP⁃2并未明显提高成骨率。
    • 顾月光; 沈剑欢; 倪洁丽; 郭舒瑜; 闫忠义; 张阳
    • 摘要: 背景:牙槽嵴裂患者植骨后骨存量的保留十分关键,目前对骨存量的研究多为二维测量,即使部分研究应用三维测量,也仅仅是应用锥形束CT进行单一的测量,测量的成骨量差异较大.目的:通过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探讨牙槽嵴裂患者植骨1年后哪个部位的成骨效果较好,并分析尖牙萌出及术前缺损区大小对骨存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1例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髂骨移植1年后患者,采用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分区域测量每例患者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整个牙槽嵴裂缺损区)及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靠近口腔部缺损区),分析这两个区域的成骨效果,并分析尖牙萌出是否对骨存量产生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牙槽嵴裂患者骨移植后,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低,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高;尖牙萌出前缺损区的成骨量高于尖牙萌出后缺损区(P<0.05);牙槽嵴裂缺损区术后成骨效果与术前缺损区体积大小无相关性.②结果表明,牙槽骨部分牙槽嵴缺损区成骨效果高于整个缺损区,临床应以牙槽骨缺损区成骨效果为基准指导后续的正畸及修复治疗;另外,植骨应在尖牙萌出前进行.
    • 顾月光; 沈剑欢; 倪洁丽; 郭舒瑜; 闫忠义; 张阳
    • 摘要: 背景:牙槽嵴裂患者植骨后骨存量的保留十分关键,目前对骨存量的研究多为二维测量,即使部分研究应用三维测量,也仅仅是应用锥形束CT进行单一的测量,测量的成骨量差异较大。目的:通过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探讨牙槽嵴裂患者植骨1年后哪个部位的成骨效果较好,并分析尖牙萌出及术前缺损区大小对骨存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1例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髂骨移植1年后患者,采用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分区域测量每例患者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整个牙槽嵴裂缺损区)及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靠近口腔部缺损区),分析这两个区域的成骨效果,并分析尖牙萌出是否对骨存量产生影响。结果与结论:(1)牙槽嵴裂患者骨移植后,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低,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高;尖牙萌出前缺损区的成骨量高于尖牙萌出后缺损区(P<0.05);牙槽嵴裂缺损区术后成骨效果与术前缺损区体积大小无相关性。(2)结果表明,牙槽骨部分牙槽嵴缺损区成骨效果高于整个缺损区,临床应以牙槽骨缺损区成骨效果为基准指导后续的正畸及修复治疗;另外,植骨应在尖牙萌出前进行。
    • 林远洪; 龙军; 游洋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并观察骨吸收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4例牙槽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自体骨修复,观察组采用自体骨联合CGF修复。比较两组植骨成功率、最小垂直骨桥高度(SLB)、最小骨宽度(SBW)、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及骨小梁分离度。结果:观察组总成功率(88.71%)高于对照组(6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SLB、SBW均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1、6个月,观察组SLB、SBW均高于对照组,骨吸收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联合CGF在牙槽嵴裂修复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促进骨组织生长,减小骨吸收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邝艳丽; 唐辉; 王雷; 李勇; 付光新; 肖金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钛网联合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牙槽嵴裂患者13例,联合使用钛网、自体髂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术后6个月复诊,观察术区愈合情况并拍摄CBCT观察植骨区的成骨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高度(SLB)、最小垂直骨宽度(SBW)、植骨存活率及成功率对成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2例患者植骨区初期愈合良好,植骨区未出现感染、植骨外露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术后2 d伤口裂开感染,导致植骨失败。术后6个月MBL(2.61±0.34)mm,SLB(8.50±0.52)mm,SWB(3.67±0.46)mm,植骨存活率为92.31%,植骨成功率为84.61%。结论:联合应用钛网与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成功率高,形态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牙槽嵴裂的可靠方法。
    • 邝艳丽; 唐辉; 王雷; 李勇; 付光新; 肖金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钛网联合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在牙槽嵴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牙槽嵴裂患者13例,联合使用钛网、自体髂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术后6个月复诊,观察术区愈合情况并拍摄CBCT观察植骨区的成骨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高度(SLB)、最小垂直骨宽度(SBW)、植骨存活率及成功率对成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2例患者植骨区初期愈合良好,植骨区未出现感染、植骨外露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术后2 d伤口裂开感染,导致植骨失败.术后6个月MBL(2.61±0.34)mm,SLB(8.50±0.52)mm,SWB(3.67±0.46)mm,植骨存活率为92.31%,植骨成功率为84.61%.结论:联合应用钛网与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成功率高,形态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牙槽嵴裂的可靠方法.
    • 张海涛
    • 摘要: 目的:分析牙槽嵴裂植骨修复后锥形束CT数字成像的扫描价值.方法:选取口腔科在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8~14岁,平均(11.61±1.33)岁.完成植骨手术后半年展开锥形束CT数字成像分析,观察中切牙、尖牙的健侧、裂隙侧与牙槽嵴顶M0、M1、M2、M4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颈部至牙槽嵴顶距离.结果:中切牙健侧及裂隙侧M0、M1、M2、M4呈显著差异,尖牙仅M0呈显著差异;中切牙健侧及裂隙侧牙颈部至牙槽嵴顶呈显著差异,尖牙无明显差别.结论:牙槽嵴裂植骨修复下唇侧支持骨优于腭侧,缺隙侧中切牙恢复未达理想程度,锥形束CT可获取清晰图像并提供有效数据参考.
    • 刘璐; 刘玉凤; 武芊芊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对齿槽嵴裂患者修复效果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进行齿槽嵴裂修复治疗的单侧齿槽嵴裂患者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GTR组(n=18)和PRP+GTR组(n=18).术后观察2组患者植骨区有无感染、暴露、植骨坏死和口鼻瘘复发;拍摄颌骨曲面断层片观察植骨生长情况;术后4周参考Bergland评价标准对植骨高度进行判断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周内所有患者植骨区无感染、植骨暴露、植骨坏死和口鼻瘘复发;术后4周,植入骨与齿槽骨间已建立骨小梁,但形态尚与齿槽骨有所不同.术后4周GTR组植入骨高度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0例,治疗成功率83.33%;术后4周GTR+PRP组植入骨高度Ⅰ级16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0例,治疗成功率94.44%;GTR+PRP组Bergland分级优于GT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的应用可以使骨组织获得良好再生,重建齿槽裂隙处部位的骨缺损,有利于提高GTR联合植骨术的临床修复效果.
    • GAO Er-dong; GUO Jie; GUO Jing; ZHAO Shi-jun; QI Zhen-jiang; HU Shu-e
    • 摘要: 目的:探究自体髂骨松质骨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修复治疗牙槽嵴裂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牙龈退缩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60例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CGF治疗.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均进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检查,并采用Bergland分型比较两组患者牙槽嵴植骨效果和牙槽嵴裂隙内新生骨的最小垂直骨桥高度(Shortest vertical Length of bone Bridge,SLB)、最小骨宽度(Shortest anteroposterior Bone Width,SBW)以及骨密度等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裂隙近中牙牙龈退缩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植骨总达标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分级均无IV级;观察组患者术3、6个月SLB、SBW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SLB、SBW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变小,但观察组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裂隙近中牙牙龈退缩人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髂骨松质骨联合CGF修复治疗对先天性牙槽嵴临床疗效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植骨效果,减少骨吸收率,术后牙龈退缩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