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火焰结构

火焰结构

火焰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1769829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煤炭学报、爆炸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中国航空学会火箭发动机专业委员会2014年火箭推进技术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火焰结构的相关文献由55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金华、周力行、葛冰等。

火焰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9829 占比:99.99%

总计:1770011篇

火焰结构—发文趋势图

火焰结构

-研究学者

  • 孙金华
  • 周力行
  • 葛冰
  • 孙明波
  • 臧述升
  • 甘云华
  • 赵凤起
  • 陈先锋
  • 何勇
  • 余永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帅; 杨家宝; 龚岩; 郭庆华; 于广锁
    • 摘要: 基于火焰光谱诊断平台,利用由高分辨率CCD相机成像系统和光纤光谱仪组成的光谱成像系统对甲烷反扩散火焰的光谱辐射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同氧燃当量比和CO_(2)稀释水平下CH4/O_(2)同轴射流反扩散火焰的OH^(*)、CH^(*)二维辐射分布并进行了Abel反卷积处理。结果表明:随氧燃当量比的增加,OH^(*)火焰逐渐中空,火焰锋面被拉伸,轴向高度和火焰面积均先增大后减小。CH^(*)火焰核心反应区位置和形状随当量比增加变化不明显。随CO_(2)稀释剂体积分数的增加,OH^(*)火焰被拉伸,并由完全包络状过渡为对称包络状,火焰面积逐渐减小。CH^(*)火焰被拉伸并靠近中央轴线,火焰面积逐渐增大。对比OH^(*)火焰层,CH^(*)火焰层较薄且峰值强度低。
    • 田鑫明; 杨家宝; 郭庆华; 龚岩; 于广锁
    •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像系统获得了CO_(2)稀释的CH_(4)/O_(2)扩散火焰OH^(*)化学发光分布.揭示了不同稀释水平下OH^(*)层峰值特性以及外锋面半径的变化,并基于此探究了CO_(2)稀释燃料对火焰反应区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H^(*)化学发光峰值强度与CO_(2)稀释水平存在线性关系.当达到某一阈值稀释水平时,反应区从轴线处断开,火焰反应区分布形态的变化导致火焰高度迅速下降.随着稀释水平的提高,发生OH^(*)峰值的位移.OH^(*)表征的火焰外锋面可拟合为一段圆弧,拟合圆半径可用于表征火焰弯曲程度.随着稀释水平逐渐升高,火焰外锋面圆半径逐渐增大.
    • 时静洁; 赵薇; 陈小林; 袁雄军; 陈常豪
    • 摘要: 为了减少管内气体爆炸造成的损失与破坏,基于大涡模拟LES模型和Zimont燃烧模型,研究泄爆尺寸(直径为40,60,80 mm)和泄爆位置(侧方距点火端1,3,5 m)等泄爆条件对受限空间中氢气燃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孔径泄爆口更好的排放效果造成火焰锋面在通过泄爆口时发生严重畸变,而泄爆口与点火端距离的增加则会削弱火焰锋面畸变的程度,且不同尺寸泄爆口产生的泄压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应考虑将合适尺寸的泄爆口设置于靠近易燃点处。通过探索不同泄爆孔径与泄爆口位置对氢气火焰传播的影响规律,可为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泄爆起到指导性作用。
    • 马守涛; 朱云峰; 孙冰; 王慧欣; 姜杰; 徐伟
    • 摘要: 以甲烷为代表性化合物,依靠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燃爆测试平台,通过自由基光学系统与纹影测量系统,研究了甲烷燃烧过程中自由基种类与浓度的变化情况,并用纹影系统观察和分析层流或预湍流过程中火焰的传播过程,得到了不同时间段甲烷燃烧火焰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在甲烷爆炸初期会有生成CH、OH自由基,且OH自由基含量在整个甲烷爆炸的过程中高于CH自由基。CH、OH自由基含量变化趋势与甲烷升压过程呈正相关关系。此外,甲烷浓度越高,湍流强度越强,其火焰越蓝,湍流强度越大,火焰传播速度越快,胞格结构越明显。故甲烷浓度和湍流强度对超压有着协同作用。该研究对明确甲烷燃烧过程火焰传播规律与燃爆机理,开发新型抑爆剂抑制燃爆发生或火焰传播提供了参考。
    • 吴一; 温小萍; 张素梅; 郭志东; 邓浩鑫; 纪文涛
    • 摘要: 为了研究垂直圆管内掺氢甲烷燃烧的不稳定性,自行搭建了上端为开口下端为闭口的透明圆形燃烧管道(半径r=30 mm,管长L=600 mm),火焰在开口端被点燃,向闭口端传播,在化学当量比条件下,通过改变氢气体积分数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氢气体积分数γ≥50%后,火焰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小尺寸胞状结构,并逐渐演变为平滑的弯曲火焰锋面结构,而在γ<50%的工况中没有出现此现象;对初级不稳定性振荡以及次级不稳定性振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火焰表面积的快速变化是形成初级不稳定性振荡的主要原因,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限振幅的声学振荡是次级不稳定性振荡产生的原因;对不同工况反应过程组分流量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链式反应R1(H+O_(2)=====O+OH)为促进燃烧反应速率的主导链式反应;火焰传播过程中的最大压力出现在次级不稳定性振荡阶段,由于开口声压损失以及开口预混未燃气体损失,最大压力的数值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
    • 祝健; 欧瑶琳; 杨慎林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气体添加剂对丙烷燃烧状态的影响,文章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和热电偶测温法,对CO_(2)、H_(2)、N_(2)不同体积分数下的火焰结构和温度等表征参数进行研究。针对参数提取过程中存在的火焰光晕干扰问题,结合图像中火焰边缘像素灰度值的变化特性,设计一种动态阈值法,实现了火焰和光晕的有效分割。结果表明:在火焰结构方面,H_(2)增加使火焰高度和表面积明显增大,大幅提高了丙烷燃烧的热释放速率,而CO_(2)和N_(2)则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火焰蓝色区域与添加剂体积分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CO_(2)的影响最为显著,可有效抑制碳烟的生成。在火焰温度方面,CO_(2)的降温作用明显强于其他2种气体,且CO_(2)体积分数越高,温度降幅越大。
    • 何祖强; 王平; Meenatchidevi Murugesan; Antonio Ferrante; 李伟超; 姜霖松
    • 摘要: 对一新型双旋流燃烧室开展了实验测量,研究了燃烧状态参数2种变化过程对火焰热声振荡特性的影响(过程1:保持甲烷体积流量不变,当量比从0.900逐步减小至0.725再逐步增大至0.925;过程2:保持当量比为0.850不变,逐步增大预混气的体积流量).结果表明:在该燃烧室中存在M型和V型2种火焰结构;在过程1中,随着当量比减小,火焰由不稳定的M型转变为稳定的V型,其后,随着当量比增大,又逐渐转变为M型,存在明显的滞环现象;在过程2中,仅在初始流量下存在明显的热声振荡现象,随着流量增大,火焰变得稳定;基于压力脉动信号的功率谱特性分析和相空间重构分析,发现该双旋流燃烧室内热声振荡主频率分布于400.0和256.0 Hz左右.
    • 王筱蓉; 严俊; 陈家兴; 李童
    • 摘要: 将体积分数为90%的氢气和10%的乙醇组成的预混气体输送到定容燃烧弹中,在当量比Φ在0.5~0.9范围改变时,利用高速摄像机和纹影系统对初始温度为400 K、初始压力为105 Pa下的预混燃气的燃烧状态进行捕捉,并分析其层流火焰不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点火后伴随球形火焰的扩展,四周火焰前锋面尤其是两边出现裂纹与凸起,随后裂纹线逐渐向中心延伸,最终充斥整个火焰前锋面.火焰传播过程中,火焰拉伸率逐渐降低,随当量比的增大,火焰前锋面凸起逐渐平缓.当量比的增加改变了预混气体的层流燃烧特性,影响了层流火焰拉伸率和扩散失稳参数的变化,特别是火焰结构胞化状态的改变尤为明显,提高了富氢燃料的火焰稳定性.
    • 周宁; 倪鹏飞; 李雪; 李徐伟; 袁雄军; 赵会军
    • 摘要: 为研究管道结构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特性影响,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管道结构内氢-空预混气体燃爆时火焰传播进程、爆炸压力、湍流动能变化及流场分布.结果表明:90°弯管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强度增强作用明显高于T型分岔管和直管.火焰阵面在结构突变处褶皱变形较明显,并出现大尺度强湍流和涡团,气团脉动速度与湍流燃烧速率不断增大,氢-空预混气体质量扩散速率与热量扩散速率增大,湍流动能呈迅速上升趋势.
    • 李军伟; 王茹瑶; 宋岸忱; 王宁飞
    • 摘要: 针对丁羟四组元复合推进剂的燃烧稳定性问题,从复合推进剂的微观燃烧角度出发,简述了复合推进剂易产生燃烧不稳定问题的主要机理,整理与总结了丁羟四组元复合推进剂中常见的4种组分:高氯酸铵(AP)、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铝粉(Al)和高能硝胺组分黑索今(RDX)与奥克托今(HMX)的燃烧过程与火焰结构对固体推进剂燃烧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探究各组分的燃烧特性与机理,有助于建立固体推进剂整体的燃烧模型,从而能在本质上解释复合推进剂不稳定燃烧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稳定燃烧现象提出有效的抑制手段,对丁羟四组元复合推进剂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