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瘘
消化道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5577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保健、护士进修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研讨会暨2009消化介入/内镜新技术国际论坛、第八届江苏省药师周、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等;消化道瘘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建安、黎介寿、汪志明等。
消化道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577篇
占比:99.83%
总计:75709篇
消化道瘘
-研究学者
- 任建安
- 黎介寿
- 汪志明
- 诸葛晋
- 刁艳青
- 吴秀文
- 吴莉莉
- 彭南海
- 李静
- 王若梅
- 陈妙贤
- 陈敏
- 顾国胜
- 马云丽
- 万勇
- 于占武
- 任翼
- 刘应美
- 刘德贵
- 吕强声
- 吴晓玲
- 周波
- 周芳珍
- 周静
- 夏镔娜
- 姚根宏
- 孟宪荣
- 宫红彦
- 张哲瑜
- 张娟娟
- 张新友
- 张源源
- 戴佳鸿
- 朱秀臣
- 李启国
- 林御文
- 林荣民
- 栾建凤
- 洪之武
- 潘立茹
- 王伟
- 王芝钧
- 王革非
- 皮红英
- 程玉华
- 袁玉杰
- 裴广华
- 赵国红
- 迟强
- 邱玥
-
-
谢惠;
李娜;
余东亮;
尹馥梅;
何玉琦;
金鹏;
盛剑秋;
王昕
-
-
摘要:
目的探讨Over-The-Scope-Clip system(OTSC)治疗难治性消化道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OTSC治疗的12例难治性消化道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OTSC疗效。结果12例难治性消化道瘘患者共17处病变,包括食管气管瘘5例,食管纵隔瘘、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小肠吻合口瘘、十二指肠瘘各1例,直肠阴道瘘2例、直肠吻合口瘘1例,男6例,女6例,年龄(52.2±14.7)岁(23~75岁)。瘘口形成时间为(6.3±6.7)个月(1~24个月);瘘口边缘全瘢痕占比83.3%;瘘口黏膜厚度(0.5±0.1)cm(0.2~0.8 cm);瘘口直径(0.6±0.6)cm(0.3~2.5 cm),其中2.0 cm 1例。术后随访,7例实现黏膜愈合,2例因瘘口未愈合追加外科手术,2例置入食管支架,1例自行愈合;OTSC治疗成功率为58.3%。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OTSC操作成功率在直肠瘘中显著低于非直肠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77.8%,P=0.045);失败组OTSC操作时间显著长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9)min vs(7.9±5.4)min,U=4.00,P=0.03]。结论OTSC是治疗难治性消化道瘘的有效方法,但需进一步掌握适应证、控制操作时间。
-
-
王华政;
杨秀理;
王健屹;
罗毅;
李济安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临床特征、诊疗措施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17 例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诊断与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术后消化道瘘 17 例中,颈部吻合口瘘 10 例、胸内吻合口瘘 6 例、胸胃 瘘 1 例,都经消化道造影、CT 和胃镜检查确诊。3 例病重死亡,死亡率 17.64%。6 例在胃镜下瘘口钳夹、注射硬化剂和内引流治愈,8 例接受保守治疗治愈,治愈率 82.36%。结论: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大多可以治愈。尽早根据病变部位、时间、瘘口大小与局限程度来 选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提高治愈率。
-
-
达彬琳;
汪立新;
汪志明;
张娟娟;
王晓玮;
朱楠;
朱琳;
刁艳青
-
-
摘要:
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应用OTSC吻合夹的临床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内镜吻合夹(OTSC)在SAP合并消化道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内镜中心19例行经内镜OTSC吻合夹夹闭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OTSC吻合夹对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结肠瘘8例(42.11%),其次是十二指肠瘘7例(36.84%),胃瘘4例(21.05%).消化道瘘发生的时间在SAP确诊后平均(11.53±5.12)周,瘘口直径平均为(7.05±2.14)mm.所有患者均OTSC吻合夹夹闭成功,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内镜相关并发症.OTSC成功释放的时间为(25.00±11.20)min.患者总体临床治愈率为68.42%(13/19).结论 OTSC吻合夹治疗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操作时间短,安全性好,治愈率高,是一种易于开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
陈法喜;
丁自超;
张建峰;
万海军;
顾国胜;
汪志明;
童智慧;
李百强;
李维勤
-
-
摘要:
cqvip: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性炎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SAP病情危重,病程周期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随着对SAP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器官功能支持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学科诊治能力的提高,SAP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2]。消化道瘘(gastrointestinal fistula,GIF)是SAP感染期主要并发症,且与其他主要并发症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
-
张哲瑜;
诸葛晋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造口袋在消化道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消化道瘘患者84例,针对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患者治疗中均应用造口袋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瘘口创面指标、舒适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瘘口创面各指标状况均比对照组理想(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各方面的舒适度限制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引流管周皮肤感染、漏口皮周感染、切口敷料感染的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应用造口袋治疗消化道瘘,同时辅以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患者瘘口创面各指标恢复,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患者感染率更低,可考虑普及.
-
-
王晓通;
孔凡彪;
李雷;
谢东毅;
麦威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时机对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术后48 h内进行肠内营养设为观察组,30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进行肠内营养设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3、7、14 d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三头肌皮皱厚度、尿中三甲基组氨酸),感染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术后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出血、腹胀、肠梗阻、腹泻),术后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一期瘘口愈合率、病死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比,在术后3、7、14 d的营养指标和感染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和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在术后更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肠梗阻(P0.05),但观察组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结论 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术后过早进行肠内营养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肠梗阻等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应当于胃肠功能恢复后进行,更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
-
-
梁成刚;
陈炜;
梅永;
冯春林
-
-
摘要:
目的 研究胆囊消化道瘘的诊治要点,从而提高对胆囊消化道瘘临床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胆囊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腹部彩超或CT,提示胆囊萎缩伴或不伴胆囊结石、胆囊炎.结果 5例胆囊消化道瘘术中明确诊断为胆囊十二指肠瘘4例,胆囊结肠瘘1例,行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期间恢复良好.结论 胆囊消化道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式.
-
-
-
诸葛晋;
林御文;
裴广华;
梁樱樱;
张哲俞;
方薛泉
-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一个新式的无需冲洗的负压引流方法来使得消化道瘘患者能够避开早期各种并发症,早期安全度过肠瘘的急性阶段,促进瘘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方法:收集本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外科2015年01月~2019年08月期间选择各类原因,特别是手术后导致的消化道瘘患者42例,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两组,甲组为传统方法引流,采用单纯引流管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持续生理盐水冲洗.乙组为改良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联合造口袋组,比较两组患者引流后半月内全身及腹部局部瘘口愈合等指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引流后半月内每天的生命体征变化、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换药频率、患者舒适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瘘口感染、伤口感染等)、治愈率、复发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联合造口袋可显著改善各类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瘘患者的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李晴;
郑庆芬;
刘冰熔;
刘丹
-
-
摘要:
背景消化道瘘是外科手术的难治性并发症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瘘也逐步发展,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安全、微创、低治疗成本等诸多优势.病例简介我院收入了一例以腹痛及反复腹泻为主要症状的66岁的女性患者.内镜下发现一处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结肠瘘,瘘腔内可见大量白色脓性物.应用结肠镜下经肛金属夹固定双腔胃管并持续冲洗成功治愈.结论经肛窦道腔置入双腔胃管持续冲洗是一种微创、简单、经济且有效的治疗结肠瘘的方法,金属夹固定双腔胃管可保证冲洗效果.
-
-
-
-
王伟;
于占武;
任翼;
刘德贵
-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器械吻合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的原因及非手术治疗疗效,尽量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于368例食管癌切除器械吻合术后,观察消化道瘘的发生情况.结果:36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消化道瘘发生8例,发生率1.63%,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食管癌器械吻合术后消化道瘘虽然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
朱黎庆;
方之千;
李炜;
王钦尧
- 《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吸引引流技术(简称SD技术)利用吸引装置,将游离于体内某一部位的炎性渗液、脓液、血液或溢漏于消化道外、具有消化破坏作用的消化液等有效持续地引出体外,常是创造治愈疾病与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条件.采用浅于-20kpa、持续若干日的"低负压持续吸引引流技术(SSDL技术)"可使SD技术的应用更安全、有效,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与发展,SSDL技术在胆胰十二指区域外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防治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综合措施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介绍了吸引引流技术在胆胰十二指肠区域外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