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2001~2008年气象观测站报表资料和MICAPS处理的物理量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及周边地区10月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结果显示:(1)在济南及周边地区,视程障碍日较多,出现频率除淄博不足20%外,其余均在50%以上;能见度小于1km、小于0.5km的日数出现频率在0.4~15.3%、0.4~8.5%之间,具有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2)视程障碍天气以雾类最多,占85%以上,除济南、淄博外,其它几个城市出现频率达50%左右;烟霾类次之,为5.7%,其中以济南、莱芜出现次数最多;降水类天气虽不属于视程障碍天气,但有时也可造成视程障碍,出现频率约为0.7%;沙尘类、吹雪类天气很少出现,出现频率仅0.1%,尚不如降水类天气多.(3)能见度小于1km的视程障碍天气都与雾类天气有关,其中96.3%是雾类天气单独造成的,剩下的3.7%则是由雾类与其它类型的视程障碍天气共同造成的.因此,在济南及周边地区,对交通运输、体育比赛影响较大的低能见度是由雾类视程障碍天气引起的.分析能见度小于1km的雾类视程障碍天气与大气低层的要素如水汽、风速和层结条件、垂直运动之间的关系,发现他们之间具有较好的统计特征:(1)近地面相对湿度为60%~100%时发生雾的频率约为86%,在相对湿度为80%~90%间发生雾的可能性达到最大,而不是在相对湿度大于90%的近饱和状态;(2)近地面风速在1~3m·s-1时,即低层的风较弱时发生雾的频率最大;(3)雾大多发生在气层弱稳定(0°C<△θse<3°C)或者弱不稳定(-4°C<△θse<0°C)的条件下,925hPa与1000hPa这一气层的层结条件对于雾的发生更具意义,雾发生时△θse值在-3~2°C区间的频率达到了85.9%;(4)雾频繁出现在弱的上升、下沉运动区内,雾出现时垂直速度在-4~4m·s-1区间内的频率占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