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系统
河流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3714989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质科技动态、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浙江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需水研讨会等;河流系统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龙华、周明耀、夏继红等。
河流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14989篇
占比:100.00%
总计:3715089篇
河流系统
-研究学者
- 吴龙华
- 周明耀
- 夏继红
- 孙东坡
- 杨建贵
- 王学超
- 郑红星
- 于海玲
- 于淑玲
- 刘丙军
- 刘庆艳
- 刘泽正
- 卞戈亚
- 吕宪国
- 姜明
- 宁中华
- 崔保山
- 彭文启
- 方陈卓
- 朱春龙
- 李丽娟
- 李红燕
- 杨校礼
- 梁士奎
- 王丽霞
- 王兆礼
- 王国栋
- 王铭
- 王青
- 石教智
- 胡成
- 胡玲
- 解成杰
- 谢湉
- 谭海樵
- 陈晓宏
- 韩玉玲
- Albert Galy
- Changcai Bao
- Charles Niyonkuru1
- DENSMORE Alexander L.
- Des E. Walling
- Emile Nibona1
- F.D. Shields Jr.
- FAN QiCheng
- HILTON Robert G.
- Huisheng Han
- J.K.Vrijling
- Jacques Moreau2
- John W. Snedden1
-
-
邬鑫
-
-
摘要:
河流水域是孕育淡水鱼类的重要载体,是鱼类个体赖以正常进行繁衍、生长的必要环境,为鱼类提供了能量来源和活动空间。鱼类栖息地是组成河流系统的重要部分,了解鱼类栖息地的各水环境要素特征,清晰掌握鱼类栖息场所的所需条件,以便为开展鱼类栖息地生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水文形势、河床底质、水动力特性等方面概括了鱼类栖息地的主要影响因子,并阐述这些影响因子对鱼类栖息地的作用原理。
-
-
魏亚茹;
希尼尼根;
王怡静;
马巧丽;
李千雪;
李传虹;
李新;
夏晶晶;
芦燕;
于景丽
-
-
摘要:
[背景]来自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厌氧氨氧化菌是高氨污染系统安全脱氮的生态友好型微生物,但关于特定生态梯度下Planctomycetes群落结构功能的空间分化以及驱动分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等问题尚未引起关注.[目的]阐明Planctomycetes群落结构空间分化及影响其分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方法]运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手段检测温带半干旱区河流系统砂质及粉质沉积物、粉砂质及粉质土壤Planctomycetes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统计学方法分析粉粒等理化因子对Planctomycetes群落结构功能分化的影响.[结果]OM190_ ub_o_o.o1种群主要分布在寡营养的砂质沉积物中,仅由砂粒正向驱动;OM190_o_o_o.o2和SM1A02.ub5种群主要分布在中营养的粉砂质土壤中,由水分和pH等正向驱动;AKYG587.ub3、Pla4_lineage_o_o_o.o6、Singulisphaera o7、Singulisphaera ub8、Planctomycetaceae_u.ub9种群主要分布在全营养粉质土壤中,由黏粒、粉粒、盐度、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正向驱动;Phycisphaera ub4种群虽优先分布在中营养的粉砂质土壤中,但表现出由中营养向全营养过渡的分布趋势,由硝态氮负向驱动;全部种群都由氨氮负向驱动.变异分析表明粉粒、氨氮、水分贡献了Planctomycetes群落结构变化52.7%、10.4%、10.3%的变异度.[结论]温带半干旱区河流系统Planctomycetes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化特征,沉积物/土壤粉粒、氨氮和水分是驱动Planctomycetes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异的主要因子,全营养粉质土壤中的Planctomycetes群落可能为附着型异养反硝化菌,寡营养粉砂质土壤中的Planctomycetes群落可能为对氨氮及硝态氮有高度亲和力的游离型自养氨氧化或反硝化菌,这为氨氧化或反硝化相关Planctomycetes群落高效应用于高氨等污染系统的生物脱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
-
解成杰;
谢湉;
刘泽正;
宁中华;
于淑玲;
王青;
于海玲;
崔保山
-
-
摘要:
水文连通是以水为媒介的物质、能量和生物体在水文循环要素内或要素间的传输过程,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及模式,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连通的丧失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水文连通以及水文连通修复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得出水文连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具有尺度效应.在局部尺度上,水文连通的增强提高了原生物种的丰富度以及多样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外来物种的定居率,增加了外来物种对功能多样性的贡献.在景观尺度上,水文连通的减弱增加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进而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但水文连通对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及生物连通对水文连通变化的响应与反调节还有待更深人的研究.
-
-
解成杰;
谢湉;
刘泽正;
宁中华;
于淑玲;
王青;
于海玲;
崔保山
-
-
摘要:
水文连通是以水为媒介的物质、能量和生物体在水文循环要素内或要素间的传输过程,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及模式,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连通的丧失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水文连通以及水文连通修复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得出水文连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具有尺度效应。在局部尺度上,水文连通的增强提高了原生物种的丰富度以及多样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外来物种的定居率,增加了外来物种对功能多样性的贡献。在景观尺度上,水文连通的减弱增加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进而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但水文连通对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及生物连通对水文连通变化的响应与反调节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
刘瀚;
夏继红;
蔡旺炜;
周之悦;
叶继兵;
窦传彬
-
-
摘要:
为解决传统数据管理平台难以快速、全面地对河流系统进行管理决策的问题,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河流大数据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从河流大数据的概念、河流大数据平台的架构以及河流大数据平台的实现3个方面对河流大数据平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以Hadoop为基础架构,以信息集成模型、河流健康诊断模型、河流风险预警模型、决策支持模型为驱动,以河流大数据为支撑的河流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河流健康的诊断与风险预警,为河长制中河流系统的信息化高效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
-
杨静
-
-
摘要:
在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中为修复生态系统环境,创造良好的动植物栖息空间和聚集地,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河道宜居环境、人文景观的亲水性要求,提出河道底泥与水质治理、重新设计河道斜堤、发挥生态群落和水生植物吸附作用等水生态一体化技术.通过仿真试验的环境模拟,验证了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的有效合理性,试验表明:基于河道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和斜堤重新设计的水生态治理措施恢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可为太子河水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治理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
-
-
-
John W. Snedden1;
何琼(翻译)1;
庄延革(翻译)1;
王忠(译审)1
-
-
摘要:
源-汇(source-to—sink)分析显示,墨西哥湾北部威尔科克斯群(Wilcox Group)硅质碎屑岩深水沉积体系与从拉腊米(Laramide)构造带向深水盆地的沉积物输送有关。然而,人们对墨西哥湾南部沉积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浅。自从墨西哥对外开放其油气勘探以来,墨西哥深水区的新钻探结果和油气发现已经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为了认识墨西哥海域古近纪沉积作用,釆用三步法开展了研究:(1)基于地震资料识别深水沉积中心;(2)对盆地潜在入口点(entry points)开展区域地层分析;(3)基于经验比例关系预测海底扇规模。利用现有的井和地震资料绘制了威尔科克斯期沉积中心的地层等层厚线图和构造图。通过评价威尔科克斯期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构造单元识别了潜在的盆地入口点。利用前人在源-汇系统河流段和深水段之间建立的经验比例关系,得出了海底扇规模的一阶预测结果(first-order predictions)。大墨西哥湾盆地的古近纪威尔科克斯期源-汇系统自北向南随着构造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墨西哥湾的美国部分属于被动陆缘:大陆规模的水系(drainage systems)向缓倾的宽阔陆架输送沉积物。相反,墨西哥湾盆地南部是一个活动陆缘:源自伊达尔戈(Hidalgoan)高地的较小规模河流系统直接流入了位于陆坡上的前陆盆地。本文所展示的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湾南部周边的多个河流系统能够有效地把沉积物从山带输送到盆地中。海底扇的区域观测和半定量预测结果为今后基于新的井资料和地震信息开展详细研究奠定了基础。
-
-
杨志凌;
苏英
-
-
摘要:
以水利部《河流健康评估技术导则》为指导,对广西左江干流及流域内集雨面积大于1000 km2的一级支流进行河流健康评估.构建了左江流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并从河流系统生态完整性(包括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和生物4个准则层)、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及其相互协调性对左江健康进行综合评估,最终明确左江流域主要河流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掌握左江及主要支流健康变化规律.此外,还探讨了河流健康评估的一些技术问题.
-
-
王高旭;
吴永祥;
丰华丽
- 《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过度的洪水资源利用的会使河流流量均化、汛期洪水逐渐丧失,对洪水期河流的生态过程影响显著.需要在分析河流系统的生态需求的基础上,保障其洪水期生态需水.洪水期生态需水已成为洪水期河流调度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归纳了洪水期的生态水文效应和生态需水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洪水的生态功能包括输送物质和维护河道整体形态,维持河流系统连通性,维持河流系统生境多样性,对物种生命活动传递提示信息等.针对河流系统组成部分的不同保护目标,提出洪水期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包括满足河道汛期生态需求的洪水流量阈值、维持湿地生态健康的洪水流量阈值和维持河口生态健康的洪水流量阈值三个方面.通过对满足河道、湿地和河口生态需求的洪水期生态流量阈值的功能和作用分析,明确了三类洪水期生态需水的分析计算方法,可为洪水期生态保护以及实施洪水期生态调度提供参考.
-
-
李泽;
LI Ze;
邹继颖;
ZOU Jiying;
李印飞;
LI Yinfei;
祖科吉;
ZU Keji;
李万海;
LI Wanhai
- 《2018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黑臭水体在中国水环境中非常普遍,且呈增多态势.黑臭水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因此,黑臭水体的治理刻不容缓.以龙潭川为调查对象,检测了水体及底泥中重金属、COD、氨氮等主要指标,重点分析其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并根据龙潭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川内环保清淤,沿川雨、污水管线重新规划,水生植物修复川内黑臭水体,建设川内水生态、长效修复工程,建设河道补水工程,建设沿川两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治理方案.
-
-
李泽;
LI Ze;
邹继颖;
ZOU Jiying;
李印飞;
LI Yinfei;
祖科吉;
ZU Keji;
李万海;
LI Wanhai
- 《2018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黑臭水体在中国水环境中非常普遍,且呈增多态势.黑臭水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因此,黑臭水体的治理刻不容缓.以龙潭川为调查对象,检测了水体及底泥中重金属、COD、氨氮等主要指标,重点分析其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并根据龙潭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川内环保清淤,沿川雨、污水管线重新规划,水生植物修复川内黑臭水体,建设川内水生态、长效修复工程,建设河道补水工程,建设沿川两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治理方案.
-
-
李泽;
LI Ze;
邹继颖;
ZOU Jiying;
李印飞;
LI Yinfei;
祖科吉;
ZU Keji;
李万海;
LI Wanhai
- 《2018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黑臭水体在中国水环境中非常普遍,且呈增多态势.黑臭水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因此,黑臭水体的治理刻不容缓.以龙潭川为调查对象,检测了水体及底泥中重金属、COD、氨氮等主要指标,重点分析其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并根据龙潭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川内环保清淤,沿川雨、污水管线重新规划,水生植物修复川内黑臭水体,建设川内水生态、长效修复工程,建设河道补水工程,建设沿川两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治理方案.
-
-
李泽;
LI Ze;
邹继颖;
ZOU Jiying;
李印飞;
LI Yinfei;
祖科吉;
ZU Keji;
李万海;
LI Wanhai
- 《2018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黑臭水体在中国水环境中非常普遍,且呈增多态势.黑臭水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因此,黑臭水体的治理刻不容缓.以龙潭川为调查对象,检测了水体及底泥中重金属、COD、氨氮等主要指标,重点分析其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并根据龙潭川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川内环保清淤,沿川雨、污水管线重新规划,水生植物修复川内黑臭水体,建设川内水生态、长效修复工程,建设河道补水工程,建设沿川两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治理方案.
-
-
曹晓红;
温静雅;
李倩;
黄峰
- 《第六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减缓措施的基础上,综述我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实践历程,展望水利水电开发生态修复与保护中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研究成果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参考.
-
-
曹晓红;
温静雅;
李倩;
黄峰
- 《第六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减缓措施的基础上,综述我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实践历程,展望水利水电开发生态修复与保护中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研究成果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参考.
-
-
曹晓红;
温静雅;
李倩;
黄峰
- 《第六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等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减缓措施的基础上,综述我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实践历程,展望水利水电开发生态修复与保护中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研究成果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参考.
-
-
金弈;
张沙龙;
何昱璇
- 《第六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河流生态修复是水利水电工程环保措施的最重要内容.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范围、修复目标、修复任务和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水利水电工程河流生态修复要重点关注栖息地保护和河流连通性,需“以新带老”解决河流原有的生态问题,坝下河段生态修复应结合生态流量泄放、过鱼和栖息地修复综合考虑.
-
-
金弈;
张沙龙;
何昱璇
- 《第六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河流生态修复是水利水电工程环保措施的最重要内容.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范围、修复目标、修复任务和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水利水电工程河流生态修复要重点关注栖息地保护和河流连通性,需“以新带老”解决河流原有的生态问题,坝下河段生态修复应结合生态流量泄放、过鱼和栖息地修复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