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康年
汪康年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求索等;
汪康年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廖梅、方宝川、李里峰等。
汪康年
-研究学者
- 廖梅
- 方宝川
- 李里峰
- 汤志钧
- 汪叔子
- 汪家熔
- 张秀丽
- 曹鲁晓
- 朱至刚
- 殷晏梅
- 范雅清
- 蔡开松
- 赵思渊
- 闵杰
- 闾小波
- 马忠文
- 鲍计国
- 任晓鸿
- 侯冲
- 冉思尧
- 刘勇
- 刘新利
- 刘绍义
- 刘艺杰
- 吕顺长
- 周尚远
- 周雯萍
- 夏茵茵
- 孙健
- 崔志海
- 崔波
- 庄肃非1
- 张天星
- 张欢
- 张玉亮
- 徐新平
- 徐立亭
- 曾丹
- 李保勤
- 李冬君
- 李吉奎
- 李怀苍
- 李斌
- 李洪岩
- 来新夏
- 杨国强
- 杨娟
- 杨廷福
- 桑兵
- 樊亚平
-
-
邹婕
-
-
摘要:
清末民初的报刊舆论多建构在“报人与报人之间的关系”“报人与报刊之间的关系”和“报刊与社会的关系”三个层面上,而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报刊创刊及传播的基础。《大公报》的成功创刊得益于英敛之作为天主教徒、保皇派和新闻人等多重身份而结成的社会交往关系,天主教神职人员、汪康年和严复等人从稳定稿费和稿源两方面助推《大公报》创刊,而《大公报》以其自身尖锐的语言风格和“宗教救国”等独特的自我呈现内容成为了促成社会改良的舆论利器。
-
-
曾丹
-
-
摘要:
《时务报》的"亏空"一说,大致起源于《时务报》改官报的纷争之际.汪康年公布的账目显示《时务报》仍有结余,"亏空"与否似乎已有定论.笔者在爬梳相关史料后认为,《时务报》存在着亏本的可能性.《时务报》的经营困境,是维新时期的同人报刊共同的难局.尊重报刊自身的媒介属性,并与具有现代性表征的报刊接轨,是维新时期的同入报刊留给后继者的重要启示.
-
-
-
-
张玉亮
-
-
摘要:
学界以往对谭嗣同的编辑出版领域研究多集中在报刊功能说与文体说,视角相对狭窄。文章试图从现存谭嗣同著述中反映的出版实践活动出发,梳理其在产业思维、人才建设、内容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效探索,以期丰富近世出版史研究,并号召学人对近代文献中蕴藏的大量出版史研究资料加以重视和利用。
-
-
贾小叶
-
-
摘要:
《中外日报》由《时务日报》更名而来,本是呼吁变法的维新报刊.但戊戌政变之初,由于经理人汪康年与“康党”的矛盾,加之生存的需要,面对清廷追捕“康党”、停废新政、株连新党的倒行逆施,《中外日报》一方面及时表态拥护太后垂帘听政,另一方面对康党多有诋毁之词,且不乏幸灾乐祸之感.进入己亥年后,《中外日报》的报道策略发生明显转向,即不再颂扬太后、诋毁康党,而是走上呼吁变法、要求归政、反对废立的报道之路,与“康党”及其他“新党”报刊相配合,成为对抗清廷倒行逆施的重要舆论阵地.这既与“新党”同志的规劝有关,也是该报同人对清廷迟迟不行新政的失望使然.
-
-
申娇艳
-
-
摘要:
汪康年是一位维新宣传家,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民间报人。汪康年一生所办报纸颇多,他不断对报纸排版进行革新,对报纸形式与内容进行完美结合,促进了报业活动的发展;在当时他还进行过海外通讯社的经营,学习了不少先进的西方新闻思想;他是民间报业家的领军人物,他的新闻思想和报刊经营理念有很深远的意义。汪康年的办报活动是和他的经历、他的性格密不可分的,他的新闻思想也同样受到他个人经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本文从汪康年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以及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为背景研究对于他报刊研究活动的影响。
-
-
-
庄肃非1
-
-
摘要:
汪康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报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华彩乐章里,在他随着中国政治社会不断变革、突破自我的最后十五年中,他主持或独自创办了六份影响中国近代新闻史的报刊,并参与了一家通讯社的创办。《时务报》承担着维新变法的前线任务;《时务日报》奠定了中国现代报纸版面的基础;《刍言报》以其犀利冷峻的评论独开言路。而汪康年与梁启超、张之洞等人的复杂关系,也对其办报事业有着一定的影响。追溯汪康年创办的六份报纸,就汪康年的政治思想变革和办报理念转变进行梳理,能够还原一个生动的汪康年形象。
-
-
吕顺长
-
-
摘要:
本文对日本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藏的梁启超致山本宪信札计8通进行整理介绍.信札主要涉及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与大阪汉学家山本宪交往的内容,显示康梁等人抵日之初存有借助日本政府及民间力量改变国内政治状况的幻想,反映梁启超对汪康年等人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严重不满,记录了梁启超停留日本期间部分活动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戊戌变法史的研究史料,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