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江流域

东江流域

东江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912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资源学报、水文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等;东江流域的相关文献由63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晓宏、何艳虎、王兆礼等。

东江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 占比:12.90%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1.48%

专利文献>

论文:1912 占比:85.62%

总计:2233篇

东江流域—发文趋势图

东江流域

-研究学者

  • 陈晓宏
  • 何艳虎
  • 王兆礼
  • 林凯荣
  • 江源
  • 黄国如
  • 刘德地
  • 张强
  • 陈永勤
  • 刘丙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志伟; 李文静; 李伟杰; 毛宇鹏; 房怀阳; 杜宏伟; 曾凡棠; 林澍
    • 摘要: 为从流域尺度上探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土地利用对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重金属来源等,以东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30 cm)测定Zn、Cr、Pb、Cu和As含量,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污染指数和风险指数法,分析全流域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特征,评价其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研究;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与“七五”背景值相比,东江流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属于中等变异性,总体上中上游各类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龙门及和平-龙川-寻乌一带尤为突出。东江流域各重金属均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GB 15618—2018),单因子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均为安全,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显示污染水平为安全且接近轻污染,流域平均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55.6,属于低风险。东江流域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Pb、Zn及As可能同时受到工业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采矿、交通运输等人为源及自然源影响,而Cr、Cu可能主要受以土壤母质、大气沉降为主的自然源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呈不同程度累积上升趋势,但总体污染风险为低风险;不同用地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中上游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两个来源,部分重金属存在相似的来源途径。
    • 申梦姝; 郑航; 刘悦忆; 万文华; 谢观体
    • 摘要: 认识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转移规律是进行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由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普遍联系性,流域内上下游以及多个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转移呈现复杂的网络特征,但既往研究对这种网络特征刻画不够充分,在复杂条件下的适应性有待提高。基于东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应用生态价值转移的断裂点和场强模型,计算出流域内上下游各地级市间的生态服务价值转移量并对其转移网络进行空间可视化。结果表明:2020东江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758.35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总转移量为63.08亿元。转移量较大的生态服务有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环境净化。这些生态服务主要从流域上游和中游的惠州、河源向下游的珠江三角地区转移,构成了包含8个空间节点、22条线路的转移网络。研究得出的东江流域生态价值的空间转移关系,可为流域内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提供参考。
    • 李恒凯; 李淑芳; 郑春燕; 邓昊键
    • 摘要: 东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现象频发,进行关键性生态空间识别对维护其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通过重要性-敏感性构建关键性生态空间识别评价体系,使用NPP(NetPrimary Productivity)定量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定量揭示其关键性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东江流域的关键性生态空间面积为16734.48 km^(2),面积占比50.49%,主要位于在中游、下游地区。其中,底线型生态空间面积为5481.21 km^(2),集中分布在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之中;危机型生态空间面积为11253.27 km^(2),主要位于下游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城市中;2)面积占比分别高达47.04%、66.66%的建设用地、耕地占用关键性生态空间,且都集中分布在危机型生态空间中,各生态空间地类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最后将识别结果与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分析,以期为东江流域分区管控的实施、生态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李晓萌; 许永江; 沙志贵; 曹慧群; 汤显强
    • 摘要: 河长制是以属地管理为主的河湖管理保护创新制度,流域统筹与跨省界联动不足是当前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薄弱环节。以珠江流域典型跨省界河流——东江为例,采用座谈交流、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梳理了东江流域河长制推行现状,系统总结了东江流域跨省界联防联控工作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流域统筹、加快跨省界联防联控制度建设、加强跨省界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河长制下东江流域跨省界联防联控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其他跨省流域整体性管理保护提供借鉴。
    • 涂新军; 庞万宁; 陈晓宏; 林凯荣; 刘智勇
    • 摘要: 针对传统旱涝急转指数存在错漏判及无法统一旱涝急转等级划分的局限,在明晰旱涝急转定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通过理论模拟和案例实践,结果表明:①传统的旱涝急转指数变化范围较大,且随着权重参数增大,错判率减小但漏判率增大,因此无法避免错漏判问题;错判情形发生在正常状态转为较为严重的涝或较为严重的涝转为正常状态,漏判发生在相邻的旱和涝等级均较轻的情形。②改进的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与旱涝指数的变化范围差别较小,旱涝急转评估可与旱涝评估(如基于气象或水文干旱指数)的分级及阈值设置保持一致,且通过先识别相邻事件是否分别为旱、涝而避免了旱涝急转的错判,构建的新权重项避免了旱涝急转的漏判。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水源的东江流域旱转涝主要发生在前汛期开始的4—5月,发生比例为33.8%;涝转旱主要发生在后汛期结束后的10月,发生比例为18.5%;旱转涝和涝转旱并存的年份有12 a。
    • 谭德军
    • 摘要: 近代以来,广东经历了一个以社会动荡为表征的地方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过程,出现了盗匪、会党、族群械斗等诸多社会问题.社会的动荡不安,致使学武之风盛行.尚武风习之盛尤以东江地区为典型代表.一代宗师张礼泉创立东江白眉拳以后,便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东江白眉拳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由强转衰,由衰而起的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是东江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该文对东江白眉拳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探究,为东江白眉拳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吕乐婷; 高晓琴; 刘琦; 江源
    • 摘要: 基于实地采样水质数据与遥感解译所得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探讨东江流域景观格局与氮、磷输出的关系.结果 表明:(1)城镇和水域面积占比与河流氮磷含量正相关,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与河流氮磷含量负相关.(2)景观分裂指数(DIVISION)、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散布与并列指数(IJI)、边缘密度(ED)和斑块密度(PD)等景观指数与河流氮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最大斑块指数(LPI)、蔓延度指数(CONTAG)和相似邻近比例(PLADJ)与河流总氮总磷含量负相关.(3)平水期河流水质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强于丰水期;从空间尺度来看,集水区尺度与河流水质的相关性好于缓冲区尺度;此外,总氮对于景观格局的响应比总磷更敏感.
    • 曾秀华
    • 摘要: 从东江流域枯水期水资源调度水环境监测工作成果入手,分析了东江水资源调度的水质现状,对东江中上游龙川—博罗河段主要污染源,选择氨氮作为主要污染因子,对实施调水前后历史同期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重点分析,认为枯水期调水对改善东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质状况有显著效果,并提出进一步改善枯水期水量调度水环境效果的建议.
    • 秦蓓蕾; 王亚雄; 赖国友
    • 摘要: 为考察广东省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际效果,该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尝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从微观角度对流域生态补偿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选取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以及文化效率相关数据构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从而建立生态补偿绩效三层评价模型.在计算判断矩阵权重以及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后,得到了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效率的权重结果,包括B层、C层以及目标层-指标层(A-C层)的指标权重分布情况,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绩效研究奠定了基础.
    • 涂新军; 谢育廷; 吴海鸥; 陈晓宏; 林凯荣
    • 摘要: 干旱等级具有多级和跃迁性质,有必要提出一种既能反映不同干旱等级变化特征,又能体现干旱总体变化特征的定量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干旱等级变化的概率矩阵,引入变化率乘子和变化程度乘子,推导干旱等级变化率和变化程度计算公式,提出干旱等级变化的综合定量评估方法;借助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标准化径流指数,应用于东江流域评估月、季和年尺度的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递过程中干旱等级变化及水库影响下水文干旱等级变化。结果表明:①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递过程中干旱总体变化程度较小,但干旱等级变化明显,月、季和年尺度的总体变化率分别达到了45.9%、46.8%和34.9%;②干旱在10月下降了约1.4个等级,在春季上升了约1.3个等级;③水库径流调节对于缓解月、季尺度水文干旱作用显著,干旱等级总体变化率均约为33%,其中春季干旱程度下降了约1个等级。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评估干旱变化,也可应用于评估具有分级特征的其他灾害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