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旱涝急转

旱涝急转

旱涝急转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27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大气科学、高原山地气象研究、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旱涝急转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小俊、叶伟、张泽中等。

旱涝急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24.1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74%

专利文献>

论文:427 占比:74.13%

总计:576篇

旱涝急转—发文趋势图

旱涝急转

-研究学者

  • 丁小俊
  • 叶伟
  • 张泽中
  • 徐敏
  • 毕吴瑕
  • 王梦珂
  • 程智
  • 罗连升
  • 翁白莎
  • 胡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雨坤; 耿川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历史实测气象数据,结合水文统计方法、逐日干旱计算方法以及游程理论,对武汉市干旱洪涝事件进行提取,并重点分析武汉市历史气候演变以及旱涝急转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武汉市历史降水呈现整体上升、蒸发呈现下降趋势,枯水期存在蒸发大于降水的情况,湖泊水位在枯水期具有下降可能。且夏季的旱涝急转以及秋冬季节的涝旱急转均存在导致湖泊水位变幅的风险。本研究在为武汉市河湖水体提供降水蒸发变化依据、提出丰枯交替期水位控制预案的同时,也为武汉市乃至长江流域预防旱涝及其急转的整体预案提供相应技术依据。
    • 章益棋; 袁飞; 张利敏; 宋耀榕; 石佳勇
    • 摘要: 采用江苏省基础气象站1961—2014年雨季(5-8月)的日降水数据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构建旱涝急转评估模型,剖析江苏省全域及各水资源分区历史旱涝急转事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年江苏省各分区的旱涝急转强度整体无显著变化趋势;2001—2014年太湖片、长江片东区和西区旱转涝事件频次高于其他年代,淮河片西区则反之,淮河片南区和北区各年代间无明显差异;2001—2014年长江片东区涝转旱事件更为频发,长江西区、淮河3个分区则呈减少趋势。
    • 侯冰铃; 聂柏松
    • 摘要: 针对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现象发生频繁导致河道水位或库水位骤变,从而时有发生溃堤或垮坝事故的现象,基于非稳定-非饱和渗流理论,采用GEO Studio的SEEP/W模块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某河道堤防在旱涝急转期堤防典型断面渗流场变化,并根据渗流计算分析结果,采用Bishop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各典型时段下游坡稳定。计算表明,旱涝急转期堤防断面孔隙水压力上升,孔隙水压力等值线曲率增大,随着降雨的持续,堤防滑动面位置变化不大,但由于滑动体内孔隙水压力增大,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呈逐步减小的趋势。
    • 高芸; 吕海英; 齐学斌; 李平; 梁志杰; 张彦
    • 摘要: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胁迫下夏玉米产量及根系生长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测桶试验,设置不同程度的旱涝急转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于旱期开始、旱期结束、涝期结束、复水前期(15 d)、复水后期(21 d)测量根、冠干重以及根系形态指标,收获期测量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①旱涝急转组产量均低于正常组,平均减产率为63.04%;粒重减小是旱涝急转组减产的主要原因,平均减幅为70.41%;重涝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②根干物质、根冠比在旱涝急转涝期减少(降低)最为严重,平均降幅分别为41.41%、37.12%;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根体积的削减主要集中在复水期;比根长、比表面积虽然在复水期低于对照组,但在旱涝急转受旱阶段略高于对照组,旱期平均增大3.19%、1.74%。旱涝急转对根系生长的抑制直接导致了粒重的减小,从而降低了产量。
    • 涂新军; 庞万宁; 陈晓宏; 林凯荣; 刘智勇
    • 摘要: 针对传统旱涝急转指数存在错漏判及无法统一旱涝急转等级划分的局限,在明晰旱涝急转定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通过理论模拟和案例实践,结果表明:①传统的旱涝急转指数变化范围较大,且随着权重参数增大,错判率减小但漏判率增大,因此无法避免错漏判问题;错判情形发生在正常状态转为较为严重的涝或较为严重的涝转为正常状态,漏判发生在相邻的旱和涝等级均较轻的情形。②改进的标准化旱涝急转指数与旱涝指数的变化范围差别较小,旱涝急转评估可与旱涝评估(如基于气象或水文干旱指数)的分级及阈值设置保持一致,且通过先识别相邻事件是否分别为旱、涝而避免了旱涝急转的错判,构建的新权重项避免了旱涝急转的漏判。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水源的东江流域旱转涝主要发生在前汛期开始的4—5月,发生比例为33.8%;涝转旱主要发生在后汛期结束后的10月,发生比例为18.5%;旱转涝和涝转旱并存的年份有12 a。
    • 刘英; 周忠文; 张峰
    • 摘要: 利用实况站点雨量、Micaps数据、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21年8月18-19日庆阳市“旱涝急转”型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贝湖低槽东移冷空气和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500hPa高空槽东移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冷空气;700hPa切变线是暴雨触发系统;庆阳市上空的辐合上升、不稳定能量,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水汽饱和、中层干空气卷入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雷达对流云团对强对流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汪付华; 周后福; 董平安; 王苏瑶; 张永芹; 孙金贺
    • 摘要: 选取皖北中东部11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共60 a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别采用GB/T 32752—2016《农田渍涝气象等级》和补充完善后的SL 424—2008《旱情等级标准》中基于日降雨量的农田渍涝和干旱等级判别指标,分析研究该地区近60 a农田旱涝发生频率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皖北中东部地区平均有2/3以上的时间处于不同级别的干旱状态,区域性干旱时间占46.7%,冬夏秋春各季节的区域性干旱时间比分别为58.7%、47.3%、41.8%和38.8%;2)该区域平均每年有7.3 d出现不同等级的渍涝灾害,特大涝只出现在夏季,其他级别的渍涝80%以上出现在夏季,冬季无渍涝;3)近60 a旱涝区域交织出现35次,时间交织出现42次,旱涝急转32次;4)采用两种标准评价皖北中东部地区的旱涝特征,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可为该地区制定农业规划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区域旱涝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 汪付华; 周后福; 董平安; 王苏瑶; 张永芹; 孙金贺
    • 摘要: 选取皖北中东部11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共60 a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分别采用GB/T 32752—2016《农田渍涝气象等级》和补充完善后的SL 424—2008《旱情等级标准》中基于日降雨量的农田渍涝和干旱等级判别指标,分析研究该地区近60 a农田旱涝发生频率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皖北中东部地区平均有2/3以上的时间处于不同级别的干旱状态,区域性干旱时间占46.7%,冬夏秋春各季节的区域性干旱时间比分别为58.7%、47.3%、41.8%和38.8%;2)该区域平均每年有7.3 d出现不同等级的渍涝灾害,特大涝只出现在夏季,其他级别的渍涝80%以上出现在夏季,冬季无渍涝;3)近60 a旱涝区域交织出现35次,时间交织出现42次,旱涝急转32次;4)采用两种标准评价皖北中东部地区的旱涝特征,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可为该地区制定农业规划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区域旱涝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 刘炜; 赵艳丽; 冯晓晶
    • 摘要: 利用内蒙古地区116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业务内网提供的130项气候监测指数,计算内蒙古夏季旱涝急转指数并分区,分析各分区"旱转涝"和"涝转旱"年的海气异常特征,探讨各气候区夏季旱涝急转指数与前期环流和海温指数的关系,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近39 a来,内蒙古各气候区从春末夏初到盛夏由旱转涝的特征趋于减弱,而由涝转旱的特征趋于增强.(2)内蒙古西部地区夏季旱转涝年和涝转旱年,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以及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均存在显著差异;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夏季旱转涝年和涝转旱年,东北冷涡强度、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存在显著差异.(3)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指数与前期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黑潮区及北太平洋东北部海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4)基于前期环流及海温指数构建的内蒙古夏季旱涝急转指数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内蒙古地区夏季旱涝急转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 司徒文
    • 摘要: 近年来,“旱涝急转”现象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影响趋于扩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旱涝急转不同于一般的洪涝灾害,由于受前期持续干旱的影响,降水刚来时人们重点关注旱情是否缓解,常常不能给予防汛工作足够的重视。以往灾害教训表明,从无雨到突然遭遇强降水,时间短、雨强大,河流、湖泊及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水库河流溃琐等事件。而且在“旱涝急转”的过程中,也考验我们对于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旱涝急转”现象,并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