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建筑科学、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51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人文杂志、唐都学刊、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汉长安城的相关文献由18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稳亮、徐卫民、李毓芳等。
汉长安城
-研究学者
- 陈稳亮
- 徐卫民
- 李毓芳
- 张祖群
- 杨新军
- 赵荣
- 刘庆柱
- 刘振东
- 权东计
- 李遇春
- 辛德勇
- 马鑫
- 李健超
- 段清波
- 潘明娟
- 王子今
- 钟镝
- 陈根远
- 马正林
- 丁娜
- 乔娇(整理)
- 于志勇
- 于志飞
- 亦工(图)
- 代剑磊
- 任全民
- 余洁
- 佚名
- 党顺民
- 全洪(审校)
- 冀剑雄
- 冯连生
- 凌然
- 刘云辉
- 刘卫红
- 刘嘉树
- 刘国能
- 刘强(图)
- 刘文辉
- 刘晓平
- 刘瑞
- 励娜
- 区苑琳(整理)
- 史念海
- 吉须
- 吴亚娟
- 吴加
- 吴铮争
- 周兆军
- 周利明
-
-
邵振宇
-
-
摘要:
汉长安城遗址等级高、规模大,其保护利用及区域发展是世界性的难题,自2012年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成立至今,以世界文化遗产汉长安未央宫遗址为核心的整体区域环境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特区也面临着遗址保护资金压力巨大、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文章分析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落实省部共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探索针对遗址保护资金、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
-
-
摘要:
1月24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的第二届(2021年)“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在第二届“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宣布了“第二届陕西省重要考古新发现”获奖名单,入选的考古新发现项目分别是西安太平遗址、周原先周建筑与西周城址、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西汉帝陵-霸陵遗址、咸阳洪渎原墓葬群、西安新小寨元代赵氏家族墓地共六项,入围项目分别是西安月登阁隋唐墓地、西安杜城铸铁遗址、汉长安城兆伦锺官铸钱遗址。
-
-
左文妍;
陈稳亮
-
-
摘要:
将汉长安城遗址区闲置用地置于利益博弈分析的视角下,从公权与私权冲突的模式出发,阐述区域内部农业、建设、生态三类闲置用地现状并分析其产生机制。分析表明,公权与私权博弈难以协调导致闲置用地产生,公共权益边界的模糊与其形成有较强关联;同时汉长安城遗址区特有的宏观历史土地文物保护政策与复杂的土地流转现状也导致盘活闲置用地面临阻力。最后针对机制产生的原因从监督公权、补偿私权、明确边界三个方面提出策略,以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遗址区保护与发展。
-
-
阳洁璐;
陈稳亮;
姚岚
-
-
摘要: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战术城市主义理论作为西方国家近几年来兴起的城市设计理论,其思想对我国存量时代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汉长安城遗址是城郊型大遗址,有别于城市中一般的空间资源,增量规划时代粗放扩张所致的土地问题在区内日渐凸显。文章以战术城市主义理论为支撑,揭示汉长安城遗址内闲置用地现状,并从类型、主体、时间、空间4个方面解析遗址区内的闲置用地特征;进一步透过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级诊断汉长安城遗址区闲置用地的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战术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应性的汉长安城遗址区闲置用地活化利用策略。
-
-
孟玉;
肖莉
-
-
摘要:
汉长安城桥梁是西汉都城区域重要的跨水域交通通道,本文依托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梳理汉长安城的桥梁概况,包括文献中著名的渭水三桥、灞水灞桥、饮马桥,考古发掘的厨城门桥群、洛城门桥、泬水古桥、沙河古桥和踏勘考察的马家寨渭河古桥、王家堡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汉画等图像资料,得出汉长安城桥梁的主要形制为多跨梁柱桥,最后简要论述这些桥梁对都城长安的影响.
-
-
代剑磊
-
-
摘要:
汉长安,本身蕴含城、都、县的三层地理概念,三者相互联系且各自发展.汉五年,都城选址与置县完成,出现汉长安县、都长安的地理概念.汉五年至七年,长安县与新城县并立,后复至秦咸阳县范围.惠帝五年,当城墙闭合后,汉长安城的空间范围被固定下来.长安城因"都"的政治特性成为三辅与长安县的共同治所,县域面积受其影响,不断减少.惠帝至新莽时期,建章宫、城南建筑与中轴线的突显,体现不同时期都城空间与制度文化的演变.东汉长安城存续,"都"的性质丧失致使城市本身的政治职能程度下降,三辅各治其城,长安县也恢复至地跨渭河南北的地域形态.
-
-
陈稳亮;
冀剑雄;
宋孟霖
-
-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区的大遗址的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空间治理的一大难题.面对汉长安城遗址管理的尺度失配问题,在对国外多尺度研究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前后的两个不同时段,分别以遗址区和典型村落作为焦点对遗址区系统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基于遗址区系统的结构特征、驱动要素和演化趋势,对汉长安城遗址适应性治理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
-
徐龙国
-
-
摘要:
目前,汉长安城发现的手工业遗存可分制陶(砖瓦建筑材料、陶俑)、铸钱和铸铁三大门类,分布于汉长安城内、近郊及上林苑三个区域.砖瓦生产以就近为原则,位于建筑附近,建成即平.陶俑生产及铁器铸造集中于汉长安城西北部的"手工业园".铸钱位于西汉上林苑内,因建章宫的营建而导致技巧官迁入城内的"手工业园".都城手工业由不同的职官负责管理,属于官府手工业性质.其职能主要是为都城建设生产建筑材料,为帝王及贵族陵墓生产随葬用品及少量生活用品,为全国铸造钱币或提供技术支持.各行业普遍使用范模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叠铸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铸造领域,王莽铸钱叠铸技术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
-
石牧阳;
小钥(图);
亦工(图)
-
-
摘要:
古时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在统治中心建上一些"高大上"的宫殿,例如汉代的皇帝在汉长安城建了未央宫,唐代的皇帝在长安建了大明宫,明清的皇帝在北京建了紫禁城。而夏代的都城经历了数次迁徙:从大禹修建的阳城,到启修建的阳翟(dí)。
-
-
-
-
摘要:
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汉王朝400余年,上承周秦,下启隋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华夏文明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发展并完善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模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它儒家法家互补,王道霸道兼用,最早实行对外开放,对西部进行经略,推进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
陈稳亮;
杨新军;
赵荣
-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施效果。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地处城市近郊的汉长安城历史遗址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区外存在明显差距,就业、收入、设施、环境这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将专业协调、部门沟通、利益平衡等诸多社会价值因素的扰动视作制约大遗址规划实施与居民生活状况改良的根本原因,并以保障大遗址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公正性为指向,对如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对策思考。
-
-
潘明娟
- 《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古代罗马城和汉长安城的给排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城市管理观念、技术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根据相关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共和后期、帝国前期的罗马城和西汉时期的长安城的给排水系统进行比较,从给水系统来看,罗马城的给水系统主要是一条条的各自独立的引水渠道,而长安城的给水系统则是一个由自然水源、人工渠道、人工湖泊交错构成的网络;给水工程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较高的科技工程水平做支撑;罗马城的高架引水渠相较于长安城的地面水渠要卫生很多;同时,两座城市的水功能和水景观也有所不同.从排水系统来看,与汉长安城相比,古罗马的排水系统并不统一,排水设施较为私密化,能有效防止渗漏.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方面,古罗马与汉长安迥然不同,也展示了东西方城市管理观念的巨大差异.
-
-
张祖群
-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国内外用于经济分析的文化遗产的准确定义需要辨析。文章认为,国内外"文化遗产"各种定义核心是描述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对现代而言不仅有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还表现了社会文化进步、与社会文化进步有关的事物。对汉长安城文化遗产的初步保护提示我们:保护汉长安城受益的不仅是汉长安城内居民,还包括整个西安市内的居民以及各个政府管理人员,甚至外地的旅游者,在一定政策与时空内不同的利益主体"多重博弈"可以达到平衡。对此,需要明确汉长安城文化遗产的价值序列,认识它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在西安旅游谱系划分与时序。最后,文章对当前片面开发旅游而"申请世界遗产热"的现象进行了一定批判与冷静思考。
-
-
-
徐卫民
- 《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摘要:
长安与罗马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城市,在世界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了,从而展现出东西方都城发展过程的异同.汉长安城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罗马城是对希腊雅典的继承与发展.两者在世界都城发展史上都创造了不俗的成绩,对世界都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东西方在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在都城功能上也出现了不小的差别.正如恩格斯讲的:“随着野蛮时代的到来,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时两大陆的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就有了意义.一是由于自然条件的这种差异,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而表示各个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都城功能是影响定都和建都的重要因素,并决定着都城未来发展的方向,汉长安与罗马城在政治功能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都城的建筑材料与公共性上。出现这种差异与所处地区自然环境,与东、西方民族在各自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结构、自然环境、文化体系的不同有关,也跟各自都城的建设功能和目的、各自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差异有关。虽然两者有所差异,但是汉长安与罗马城建设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汉长安城和古罗马在欧亚大陆两端交相辉映,展现了东西方都城文化各自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