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永久起搏器

永久起搏器

永久起搏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879262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等;永久起搏器的相关文献由9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冬梅、韩雅玲、王黎梅等。

永久起搏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79262 占比:99.99%

总计:2879591篇

永久起搏器—发文趋势图

永久起搏器

-研究学者

  • 王冬梅
  • 韩雅玲
  • 王黎梅
  • 臧红云
  • 荆全民
  • 费叶萍
  • 陈莹
  • 傅智萍
  • 冯丽钦
  • 刘菁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芬; 姚静
    • 摘要: 总结2015年9月—2020年11月某科实施的11例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患儿的护理体会,包括术前准备、术后体位活动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出院指导。提高围术期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提高儿童安装起搏器后的临床预后。
    • 屈占军; 刘伟丽; 杨宝童; 高政; 江磊
    •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描述分析,找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术前影响因素,以期对临床医师决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或永久起搏器植入时机起到参考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73名患者,收集其病史资料、术前检验检查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s回归检验各因素的独立影响作用。结果:在73例研究人群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起搏器植入率为20.5%;在起搏器植入组和非起搏器植入组两组人群中,术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 < 0.001)、主动脉瓣重度钙化(p = 0.028)、瓣膜过大率(p = 0.002)、后扩张球囊大小(p = 0.037)、年龄(p = 0.037)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 = 0.014)、主动脉瓣重度钙化(p = 0.019)和瓣膜过大率(p = 0.021)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重度钙化和瓣膜过大率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独立危险因素。
    • 曲凤霞; 刘晓君; 吕鑫; 常瑜; 齐宗辉; 路长鸿
    • 摘要: 随着起搏器植入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已成为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症状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的标准疗法。自1958年世界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后,起搏器植入技术飞速发展,经静脉导线植入是目前起搏技术的核心手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是相关的并发症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有研究报道,植入传统起搏器患者中,9.2%出现起搏阈值不良、起搏导线脱位、感染等长期并发症,9.5%~12.6%出现导线相关囊袋血肿和气胸等短期并发症。本病例为起搏器植入术罕见并发症,实应引以为戒。
    • 宋应翠; 胡蕾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康复锻炼在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首次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128例,根据住院病区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ERAS的康复锻炼计划进行干预,比较2组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切口出血、皮下血肿及电极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SE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SE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SEE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SPADI总分及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康复锻炼可提高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降低患者肩关节疼痛发生率,促进患者术肢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连晓雨; 龚辉; 彭飞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以助预防和处理.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2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6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共78例,包括感知障碍9例(11.5%)、电极脱位10例(12.8%)、囊袋破溃9例(11.5%)、囊袋血肿16例(20.5%)、起搏器感染11例(14.1%)、起搏器综合征12例(15.3%)、血胸和(或)气胸4例(5.1%)、膈肌和(或)局部肌肉跳动3例(3.8%)、电池耗竭提前4例(5.1%).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危害.应重视起搏器教育,危险因素改善,规范化操作和门诊规律随访.
    • 林小花; 张建成; 张彦
    • 摘要: 目的 研究未成年患者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因构成及不同起搏部位与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未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的术后心电图、心脏正侧位片、心脏彩超及起搏参数等.结果 17例患者的原发病构成: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三度房室阻滞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的三度房室阻滞6例,不明原因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扩张型心肌病2例,不明原因致三度房室阻滞2例.按照植入起搏器的类型分类,10例为单腔心室起搏,7例为双腔起搏.1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患者植入起搏器后因原发病死亡.术后对13例患者平均随访3.1年.13例术后均在门诊行起搏器程控随诊,其中7例为VVI(R)起搏模式,6例为DDD(R)起搏模式.心脏彩超检测数据显示,采用VVI(R)起搏模式的病例右心房内径(RAD)和左心室内径(RVD)术后均明显扩大(P均<0.05).无论是心室心尖还是室间隔部位起搏,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2年、3年,右室起搏阈值、阻抗、百分比及灵敏度均无变化.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分别于7年及14年后行起搏器电池置换术.结论 未成年人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房室阻滞,其次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的房室阻滞,不明原因导致的病窦综合征罕见.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时电极导线要预留足够长度;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左室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
    • 李娥; 严秋萍
    • 摘要: 目的 总结68例儿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要点.结果 68例儿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并发症有17例,包括囊袋感染2例、手术切口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电极功能异常12例,经过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症状较术前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儿容易发生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及电极故障等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通过积极治疗,加强术后观察,做好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促进康复.
    • 张佳琪; 池程伟; 刘吉义; 赵维龙; 孟庆涛; 王丽丹; 孙凤志; 张树龙; 刘继红
    • 摘要: 目的 分析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permanent pacemaker,PPM)植入的发生率、预测因子以及TAVR的预后.方法 纳入38例在我院行TAVR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植入PPM,将其分为起搏器组(8例)与非起搏器组(30例),并分析PPM植入的预测因子.根据左室收缩功能是否降低,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05).结论 TAVR术后新发左束支阻滞及术前较大的Ⅰ导联T波振幅是术后PPM植入的预测因子.TAVR术后早期发生心脏逆重构,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王禹川; 黄波; 陈夏欢; 陈尔冬; 褚松筠; 丁燕生; 周菁
    • 摘要: 目的 回顾长寿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法 对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经笔者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年龄≥90岁的长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结果 5例长寿患者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年龄最大者96岁,平均年龄(92.6±2.3)岁,女性3例.平均随访6(3,18.5)个月,5例患者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与心房电极植入相比,心室电极植入相对容易,而心房内最佳起搏部位找寻困难.2例患者心房电极被锚定于心耳以外的部位.3例女性患者术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烦躁及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表现.结论 在长寿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过程中,应用心房主动固定电极和术中给予保护性约束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