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翼

水翼

水翼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625篇,主要集中在水路运输、力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23333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太阳能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MSC.Software虚拟产品开发(VPD)中国用户大会、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会议等;水翼的相关文献由112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玉、黄彪、吴钦等。

水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3333 占比:99.92%

总计:223509篇

水翼—发文趋势图

水翼

-研究学者

  • 王国玉
  • 黄彪
  • 吴钦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胜
  • 吴登昊
  • 周佩剑
  • 朱秋阳
  • 杜文娟
  • 牟介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韵晴; 郭一梦; 黄彪; 吴钦; 王国玉
    • 摘要: 弹性结构在空化载荷作用下易发生振动,从而威胁结构安全,研究绕弹性水翼的空化流激振动特性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高速摄像、测力装置和激光多普勒同步测量系统,分别获取了不同空化阶段的空泡形态、水动力、结构变形及相应诱导的结构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弹性水翼的水动力系数在无空化阶段几乎保持不变,随着空化产生,升力、阻力和扭转力矩系数都随着空化数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翼在云状空化阶段下振动最为剧烈,大尺度空泡的周期性脱落导致结构振动速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初生空化、片状空化和云状空化阶段的振动速度、概率密度分布均服从高斯分布,其中云状空化阶段的高斯分布曲线均方根最大,这是由于云状空泡团的脱落和溃灭导致的速度波动较大。在云状空化阶段,较大空化数下呈现回射流非定常脱落机制,较小空化数下呈现激波非定常脱落机制。回射流机制下,空穴演化呈现附着空穴发展-回射流发展-云状空穴脱落和溃灭的非定常过程。激波机制下空穴演化具有附着空穴发展-回射流发展-云状空穴脱落和溃灭-残余空穴溃灭的非定常特征。不同脱落机制下结构振动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回射流机制呈现小幅、高频的振动特性。由于大尺度空泡团的溃灭激波及其引起的附着空泡的二次溃灭,导致结构振动加剧,激波机制呈现大幅、低频的振动特性。
    • 刘新月; 洪亮; 马如相; 南栩; 杜雷雨
    • 摘要: 针对水翼在水流作用下振动,以Fluent软件对水翼进行数值建模仿真。采用大涡模拟湍流模型,求解不可压缩流体N-S方程,获取水翼受力及运动响应。以NACA0012翼型为例,分析其在刚体条件下的泄涡特性,对Fluen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以Newmark-β法为依据的结构响应UDF嵌入到Fluent中,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方法获取NACA0012水翼的涡振特性,分析涡振现象中的涡激力与位移的相位关系,并与其他翼型的涡振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薄翼型更有利于避免发生涡振,可为舰艇舵翼选型及涡振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 程怀玉; 季斌; 龙新平; 槐文信
    • 摘要: 该文综合利用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细致研究了悬臂式沟槽叶顶间隙泄漏涡(tip-leakage vortex, TLV)空化抑制器的悬臂凸出方向对抑制TLV空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表明:相比于原始水翼叶顶处的TLV空化,无论悬臂凸出方向指向水翼的吸力面还是压力面,悬臂式沟槽TLV空化抑制器在各个间隙大小下均能产生显著的抑制效果。相对而言,当所采用的悬臂凸出方向为压力面时,该装置对TLV空化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且可更有效地抑制TLV空化体积脉动。测量结果表明:悬臂凸出方向对水翼升、阻力系数影响均很小。数值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当采用悬臂凸出方向为指向压力面时,悬臂式沟槽TLV空化抑制器能更好地抑制流体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干扰TLV的生长,进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TLV空化的发展。
    • 洪锋; 薛环铖; 张帆; 胡涛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亚格子模型在计算绕二维Clark-Y水翼非定常空化流动中的适用性,基于均相流假设及Zwart空化模型,并分别利用Wall-Adapting Local Eddy-Viscosity(WALE),Smagorinsky-Lilly,Algebraic Wall-Modeled LES Model(WMLES)及Dynamic Kinetic Energy Sub-grid Scale Model(KET)4种不同亚格子模型对控制方程组进行封闭.得到了云空化时不同亚格子模型预测的翼型升阻力系数、不同位置处流场时均速度分布、空泡形态周期性变化等非定常流动特征,并与相应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与其他亚格子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WALE模型模拟得到的平均升力系数与试验测量值最吻合,二者相对误差仅在1%以内,且其预测的瞬时升力系数与相应试验值也呈现较为一致的震荡规律;WALE模型能更准确地捕捉云空化阶段空泡非定常演变特征,包括翼型前缘附着型空穴增长,以及在回射流作用下片状空泡的断裂和云空泡脱落行为.基于WALE模型的计算结果,采用Q准则表达了水翼空化尾迹的旋涡结构,发现空泡的脱落及云状空泡的形成诱发了旋涡产生.
    • 苏桐; 王志鸿; 凌忠建; 张咏鸥
    • 摘要: 摆动状态下的水翼广泛应用于直翼推进器、波浪能捕获和仿生推进等领域,其流体动力特性是装置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本文对不同水翼摆角和不同来流速度下的水翼尾缘摆动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NACA0012经典翼型作为分析对象,随后采用多面体网格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得到了摆动水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水翼尾缘在±20˚的摆动角度范围和1~10 m/s来流流速范围内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摆动角度的增大,最大压力变化较小,最低压力逐渐增大,升力和阻力均增加,升力增加的速度逐渐减小,阻力增加的速度逐渐增大。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大,最大压力和最小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升力和阻力增大。
    • 郭春雨; 薛嵘; 胡健; 王恋舟
    • 摘要: 针对三维水翼梢涡处流场和气核运动特性的问题,采用LES湍流模型和DEM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对有攻角水翼梢部进行网格加密,成功捕捉到梢涡结构,在这个基础上添加DEM模型构建的气核,研究气核在梢涡影响下的运动规律.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模拟了带导流罩水翼梢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得出了直径为100μm的气核在梢涡影响下的迁移轨迹,以及在迁移过程中表面压力、运动速度等的变化特性.该研究结果为梢涡空化初生的机理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 摘要: 海面波澜不惊,水翼冲浪者却能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在海面上高速移动。不借助海麵可以在海面上高速移动,是水翼冲浪和传统冲浪的最大区别。水翼冲浪板的外形和普通冲浪板的外形基本一致’但在冲浪板的下方安装了一根长约70厘米的长杆,长杆底端是螺旋桨。在电机驱动下,螺旋桨高速运动,水翼冲浪臟被抬升到海面上方一定高度,并带着冲浪者一起高速移动。
    • 王兵振; 周茜子; 刘政; 王鑫; 马勇
    • 摘要: 水翼是波浪滑翔机的重要动力转换部件。本文针对水翼平面形状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波浪滑翔机水翼水动力分析模型,分析了展弦比和翼型对单个平直水翼升力特性的影响,选定了最佳展弦比和翼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椭圆形后缘的水翼平面外形技术方案,建立了水翼椭圆形后缘平面外形的控制方程;利用CFD方法,针对单个水翼和阵列化水翼2种条件,分析对比了平直水翼和具有椭圆形后缘水翼的升力和阻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雷诺数条件下,较大的展弦比有利于提高水翼的升力系数;攻角较大时NACA0012翼型截面形状的水翼性能优于平板翼;对于相同面积的水翼,当攻角较小时椭圆尾缘水翼的升力系数和阻力与平直水翼相同,而攻角较大时椭圆尾缘水翼的升/阻力特性优于平直水翼
    • 王兵振; 周茜子; 刘政; 王鑫; 马勇
    • 摘要: 水翼是波浪滑翔机的重要动力转换部件.本文针对水翼平面形状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波浪滑翔机水翼水动力分析模型,分析了展弦比和翼型对单个平直水翼升力特性的影响,选定了最佳展弦比和翼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椭圆形后缘的水翼平面外形技术方案,建立了水翼椭圆形后缘平面外形的控制方程;利用CFD方法,针对单个水翼和阵列化水翼2种条件,分析对比了平直水翼和具有椭圆形后缘水翼的升力和阻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雷诺数条件下,较大的展弦比有利于提高水翼的升力系数;攻角较大时NACA0012翼型截面形状的水翼性能优于平板翼;对于相同面积的水翼,当攻角较小时椭圆尾缘水翼的升力系数和阻力与平直水翼相同,而攻角较大时椭圆尾缘水翼的升/阻力特性优于平直水翼.
    • 刘祥; 袁寿其; 朱涵; 司乔瑞; 邱宁
    • 摘要: 为改善水力机械抗空化性能,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NACA0015水翼非定常云空泡脱落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空化阶段下非定常空泡结构对翼型表面产生的空化脉动规律,探讨空化非定常过程中压力脉动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密度分域滤波器的湍流模型(FBDCM)能较好地模拟水翼表面空泡周期性脱落的非定常过程;在攻角为8°,空化数为1.25的工况下,空泡演化的非定常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附着型空泡形成与生长阶段、附着型空泡脱落与云空化形成阶段和云状空泡发展与溃灭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空泡体积分数增至该周期内最大值;在第三阶段,由于空泡在翼型表面逐渐脱落并溃灭,翼型表面的压力水平逐渐回升,且回射流是空泡脱落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