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878678篇;相关期刊355种,包括当代护士(专科版)、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气道湿化的相关文献由26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芳、王静、谭丽萍等。
气道湿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8678篇
占比:99.86%
总计:879917篇
气道湿化
-研究学者
- 刘芳
- 王静
- 谭丽萍
- 戴启凤
- 温丽芳
- 程炎芳
- 许红梅
- 黄芳芳
- 乐革芬
- 吴娟
- 李丽
- 江智霞
- 苏鑫阳
- 蒋敏
- 丁彩侠
- 刘丹
- 刘玉珍
- 吴海峰
- 孟玲
- 安聪娟
- 张林会
- 张芳
- 徐萍
- 李娟
- 李海波
- 李霞
- 杨丽
- 杨芳
- 汪凡红
- 王梅林
- 荣燕
- 蔡婵艳
- 赵艳
- 陈奕娜
- 陈宏林
- 黄海星
- 龚政
- 丁娟
- 仲悦萍
- 何彩云
- 全金梅
- 刘丽红
- 刘凯旋
- 刘小琴
- 刘莉
- 区洁芬
- 卢卫宁
- 向明芳
- 吴沛霞
- 吴淑华
-
-
王青;
林雁娟;
蒋建福;
陈菁菁
-
-
摘要:
目的 探讨7S管理融合清单改革法在ICU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建立人工气道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0例.对照组按常规气道湿化操作标准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在常规气道湿化操作基础上应用"7S管理融合清单改革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痰痂形成率.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痰痂形成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中应用"7S管理融合清单改革法",有效降低患者VAP发生率,降低患者人工气道痰痂形成率,减少人工气道堵管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
-
-
卢礼齐;
萧丽;
蒙振波
-
-
摘要:
目的探讨气道管理小组在气道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9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气道管理小组进行气道护理质量管理。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气道湿化效果,记录撤机时间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撤机失败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建立气道护理管理小组进行气道护理质量管理,可进一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加快恢复速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
范永红;
贾慧敏;
李葳
-
-
摘要: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把导管经口(鼻)腔或气管切开直接送入气管,使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应。气道湿化可以通过一些人为的方法,帮助患者气道保持正常的温度湿度,保证呼吸道黏膜的生理功能。它主要是通过空气湿化器或其他湿化装置把溶于水或氨的溶液快速分散后形成极细小的微粒用以有效保持肺部气道中的湿度,合理的装置帮助肺部气道进行湿化,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就有利于人们稀释体内痰液,促进体内痰液快速排出,保持肺部气道通畅,从而大大减少各类肺部气道感染疾病发生的可能概率。现将近几年在气道湿化方法总结如下。
-
-
苏莹;
张静;
李乾;
郝舒亭;
陈立娥
-
-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喉癌患者术后早期气道湿化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1日~8月31日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31例喉癌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2月1日~2021年3月31日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33例喉癌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气道湿化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喉癌患者术后早期气道湿化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活动开展后,护理人员的品管手法、工作积极性、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均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提高喉癌患者术后早期气道湿化满意率,有效减少气道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
-
-
卢毅;
祁向东;
路立军;
李强
-
-
摘要:
目的:检测一种便携式主动加温加湿呼吸过滤器的气道湿化效率。方法:便携式主动加温加湿呼吸过滤器作为观察组,被动加温加湿呼吸过滤器作为对照组,测量观察组、对照组及未使用过滤器组模拟通气时距人工气道入口8cm、37cm处的温度及湿度。结果:观察组在两处测量的最低温度、最低湿度、最高温度、最高湿度、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主动加温加湿呼吸过滤器在不增加过滤器体积的情况下明显提升人工气道的湿化效率。
-
-
王茹;
王毓;
张婷婷;
汪超
-
-
摘要:
目的降低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医护双方合作,优化气道管理团队,完善人工气道湿化评估方案,改良气道湿化装置,增加气道湿化途径,实行复合序贯式湿化-排痰护理管理模式等,实现了气道湿化、辅助排痰、气道廓清一体化。结果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从28.57%降低至11.26%,目标达标率为100.58%,进步率为60.5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方案,降低了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治疗结局,提升了医疗质量。
-
-
邓婷
-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帽在人工气道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4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用气道内滴注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利用人工气道帽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频率、稀痰率、生理指标及并发症发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吸痰频率低于对照组,稀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0.97%)低于对照组(3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道管理中应用人工气道帽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稀释痰液,降低吸痰频率,稳定正常生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
滕娇;
秦寒枝;
郭文超;
张振伟;
孙建
-
-
摘要: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国内外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及网站关于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提取。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5篇、证据总结2篇、专家共识2篇。分别从人工气道湿化的适用范围、湿化装置、湿化方式、湿化液、评估与监测、辅助疗法、人员管理7个维度,形成15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ICU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最佳证据,医护人员在应用前还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并规范应用,从而提高气道管理效果,降低患者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
黄维;
林波;
陈明军;
李绍华;
唐瑭;
洪婷婷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单鼻塞输氧管联合微量泵延长管进行输氧湿化.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进行输氧湿化.观察两组患者连续7d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痰培养细菌学检验情况.结果 观察组第1天、3天、7天 Ⅱ度痰液黏稠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Ⅲ度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后引起刺激性呛咳次数、吸痰次数、导管滑脱次数、痰痂形成率、气道黏膜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7天痰培养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且能明显减少气道输氧湿化并发症.
-
-
黄春桃;
甄小莉;
陈玉珊
-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湿化护理方法 在喉癌术后病人呼吸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7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喉癌患者纳入研究,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间歇呼吸道湿化法,观察组气管切开面罩湿化法,对比不同湿化方法 在喉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对比指标包括痰痂发生情况,吸痰次数,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痰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喉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间歇呼吸道湿化方法 ,气管切开面罩法可获得更为满意的呼吸道湿化效果,能有效减少痰痂形成,减少吸痰次数,使相关并发症风险降低,利于喉癌患者的术后康复.
-
-
燕朋波;
全金梅;
李志静;
姚利秀
-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应用不同主动气道湿化方法的气道湿化效果.rn 方法:对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建立人工气道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2h的危重患者155例,随机分为分为3组,A组采用MR410湿化装置,B组采用MR850湿化装置,C组采用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分别测量各组患者72h后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采用气道分泌物评分(AWSS)评价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rn 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诊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与MR410、MR850湿化装置比较.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更适用于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是更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
-
陈伟焯;
麦敬逢;
叶巧;
刘玉娟;
阮丽芬;
麦燕芳;
袁桂梅;
韩镇奇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究精密输液器使用对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精密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然后观察76例患者在湿化治疗前和治疗第1、3、5和10天刺激性咳嗽、痰阻次数、吸痰量、吸痰次数等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密输液器的使用能达到理想的湿化效果,降低了患者的高气道反应,减少了对气道的刺激,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
邵爽
- 《河南省第二十六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气管内插管用于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通气,在急救和解除呼吸道梗阻中起重要作用.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者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的湿度,使气道和肺能吸入含有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上呼吸道具有受环境湿度变化很大的范围内有效地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和加湿的功能,插管破坏了患者上呼吸道正常加湿、过滤及加温等生理机能,吸入的气体未经加湿、加温处理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系统被破坏,造成呼吸道湿化不足致纤毛运动减弱,增加排痰困难及缺氧,引起或加重炎症,降低肺的顺应性,导致痰痂形成,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有效的气道湿化对保证气管插管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所普遍使用的气道湿化方法进行了临床效果的对比及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
-
李付华
- 《河南省护理学会2015重症监护新进展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机械通气的疗效,而且对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和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促进脱机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326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进行妥善固定,充分的的气道湿化,严格的无菌技术,有效的分泌物吸引,密切的气囊压力检测,以及常规的呼吸功能监测等一系列呼吸道管理及综合护理措施落实,除40例因为病情恶化外,其余286例在通气期间未发生呼吸道阻塞及呼吸道感染,均顺利脱机。
-
-
巴晓丽
-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气管切开患者输液泵联合输血输液加温仪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输液泵联合输血输液加温仪进行气道湿化(加温加湿法),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加湿法(加湿法),比较两组间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带管时间(d)、血氧饱和度(%)、经济成本.结果:实验组的各项指标除经济指标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输液泵联合输血输液加温仪湿化气道效果好,经济实用,在青藏高原等干燥寒冷气候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