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870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气温日较差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国玉、周幼婵、霍寿喜等。

气温日较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5.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2870 占比:94.56%

总计:3035篇

气温日较差—发文趋势图

气温日较差

-研究学者

  • 任国玉
  • 周幼婵
  • 霍寿喜
  • 何乐平
  • 周振翔
  • 曹帮军
  • 李泊霖
  • 王式功
  • 胡启军
  • 袁新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庆阳,地处甘肃最东端,坐拥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仅有黄土大塬的壮美,也有秦汉边塞的苍劲,这里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苹果生产的老区。庆阳位于东经106°20′~108°45′,北纬35°10′~37°20′,年平均气温9.5~10.7°C,降雨量550~680毫米,日照时数达2500小时以上,其中8-9月在300小时以上,平均气温13~18°C,大于10°C的积温1500~3000°C,夏季6-8月均温19~23°C,≥35°C的绝对高温日数不超过5天。苹果开花期温度为15~23°C,花芽分化期温度为20~25°C,果实发育期温度在25°C左右,气温日较差11.6~16.8°C,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里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蓄水保肥能力强,富含氮、磷、钙、镁、锰和铁等多种元素,有机质含量平均为9.83克/千克,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优质苹果的重要产区。
    • 王妍; 张晓龙; 石嘉丽; 沈彦军
    • 摘要: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生育期和限制性气象因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站点和农业站点的观测数据及产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1960—2019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解析了产量与气象因子间的回归关系,确定了典型低产年影响产量的关键生育期和限制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1960—2019年,冬小麦主产区平均温度、有效降水和冷积温(日最低气温低于0°C的积温)的分布大致呈南高北低,而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热积温(日最高气温高于30°C的积温)为北高南低;平均气温和冷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显著下降,有效降水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无明显特征。2)2000—2019年,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年均单产为3426~5910 kg∙hm^(−2),各省(市)冬小麦产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日照时数>有效降水>冷积温>平均气温>热积温。3)典型低产年,抽穗至成熟期是气候因子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限制性气象因子为有效降水、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综上,中国冬小麦主产区气候因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关注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和有效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同时重点关注冬小麦抽穗至成熟期上述气象因子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 郑新倩; 杨帆; 李超凡; 徐立帅; 吴玉涛
    • 摘要: 文章利用1963—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上极具代表的乌鲁木齐市、阜康市、石河子市、乌苏市和克拉玛依市5个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对该区域近58年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3—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值为10.98°C,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气温日较差明显大于冬季;各地年平均日较差总体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突变,仅阜康市和乌苏市在1976年突变显著;四季中以冬季气温日较差的减小趋势表现较强。年最低气温的升高程度比最高气温更为明显,这是天山北坡经济带气温日较差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城市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各城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程度不一致。
    • 王双双; 谢文强; 延晓冬
    • 摘要: 利用CRU_TS v4.04观测数据作为验证,对28个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模式模拟中国区域内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年际变化、气候平均态变化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尺度变化的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百年尺度上,CMIP6模式能够反映出年际变化中DTR下降的演变趋势,模式与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0.7,均方根误差在0.6~1.5,Taylor评分(Taylor Score,TS)在0.2~0.7,MRI-ESM2-0模式与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0.65)最大,均方根误差(0.8)最小,TS(0.67)最高,模拟能力最好;在30年气候平均态尺度上,CMIP6模式符合观测呈现的DTR北方地区高、南方地区低,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低,内陆地区高、沿海地区低,高原地区高、平原盆地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可以再现中国大范围区域内DTR下降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DTR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以EC-Earth3模式的模拟能力最好。然而,单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或低估DTR变化的现象,多模式中位数集合能够模拟出DTR在年际变化和气候平均态变化中的一些特征,对于春季和冬季的模拟,多模式集合优于单模式模拟。
    • 李俊林; 徐静; 尹立; 王式功; 周马
    • 摘要: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变化状态下的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了气温与变温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秦皇岛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全年峰值均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对3类死亡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且具有滞后效应,而高温具有即时效应。(2)气温日较差与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总体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分布,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与上述两类死亡存在显著的风险效应,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受影响最大,大的气温日较差(19°C)累积3 d相对危险度为1.27,其95%的置信区间(95%CI)为1.15—1.4,而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体影响效应的暴露曲线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其中正变温呈现显著的风险效应。(4)性别、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女性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男性对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5)低温与变温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死亡风险。总体上,冬季低温背景与大幅度气温变化相叠加对当地老年居民死亡影响风险最大,应予适时重点预防。
    • 马盼; 王馨梓; 张莉; 唐小新; 冉洪雨; 王式功
    • 摘要: 深圳市在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很特殊,而对于其热带向副热带过渡的气候特征对流感发病的影响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收集长序列(2003—2019年)的深圳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系统分析了ILI与多种气象因子的关联,并分别使用Prophet时间序列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流感风险进行预报。近17年来深圳ILI发病在2003—2009年增加、2010—2014年平稳、2015—2019年下降,年周期特征凸显;多数年份发病率呈夏季单峰型,与高温、高湿的气候背景高度相符;个别年份在年末出现次高峰,常与大规模暴发疫情有关。DLNM揭示,高温对ILI风险的即时性影响较强,气温达到29.9°C,相对危险度值(RR)可达1.237(95%置信区间(95%CI):1.203—1.272);而低温效应在滞后2—3周起主导作用。70%—75%的湿度范围对应ILI高风险段,70%相对湿度的RR为1.089(95%CI:1.046—1.135)。偏高的湿度与高温共存可诱使ILI最高风险点出现,即二者有协同增强效应,在其长夏短冬气候下尤其需要注意。ILI危险度在气温日较差为4—6°C或>9°C时均有显著增加,即日内温差对流感的活跃程度亦有显著影响;由于深圳的风速整体较小,其影响整体较弱。Prophet时间序列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的回报准确率相近(>86%),而同时考虑了气象因子和前期发病人数的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更高(>80%)。简言之,深圳市ILI风险与温、湿度的非线性协同影响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病率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
    • 马晓慧; 李文博
    • 摘要: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将克拉玛依地区4个地区的气温序列统一订正到1960—2019年,通过线性趋势法、五年滑动平均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日较差进行了趋势研究,并应用相关统计法进一步分析影响日较差变化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地区四季日较差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冬季最显著,空间分布北部最显著。四季中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最明显,最高气温上升趋势较弱,仅有秋季达到显著水平。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水汽压、总云量、降水量以及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强。年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强。
    • 匡昭敏; 欧钊荣; 李莉; 陈冬宇; 李政; 刘志平
    • 摘要: 为更科学精准地评估和预测甘蔗蔗糖分,提高蔗糖产量预报的准确率,本文结合无雨日数、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主要对2007~2021年广西32个甘蔗主产县(市、区)气象站历年9~11月、12月~翌年2月气温日较差对相应榨季广西平均蔗糖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甘蔗蔗糖分转化积累关键期(9~11月)气温日较差大利于蔗糖分转化积累;②可基于9~11月气温日较差并结合未来降雨、光照等气象要素开展榨季甘蔗蔗糖分转化积累影响预估和蔗糖分预报。研究结果能为保障我国食糖安全以及糖企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 胡启军; 李泊霖; 曹帮军; 何乐平; 周振翔
    • 摘要: 文章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85—2015年的太阳辐射(Rs)和气温日较差(DTR)进行了年际趋势比较,分析了Rs对研究区域DTR影响的具体机理以及纬度、海拔、冷暖季节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海拔高度与DTR月平均异常值与Rs月平均异常值相关系数成正比关系;(2)暖季时期RS-DTR相关性优于冷季时期;(3)纬度与RS-DTR相关系数成反比关系;(4)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下DTR与Rs相关系数大小为林地>耕地>草地>山地,其中,冷暖季节是RS-DTR相关性的主要控制因素。表明31年来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RS-DTR总体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呈现下降趋势,Rs的演变模式与DTR的演变模式在年、月的时间尺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并揭示了Rs在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对DTR作用效果的变化模式。
    • 常飞; 葛雨诗; 王舒慧; 徐震昊; 常俊; 季飞; 张博
    • 摘要: 基于多维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利用CRU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开展对1951~2019年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长期趋势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并以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甚,空间差异性较大.全球地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化趋势则主要表现为上升,且最低气温更为剧烈.从纬向平均的角度看,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长期趋势主要存在五条负值带,降低趋势在北半球逐渐加强,并存在与之相伴随的冷舌,而在南半球呈先增强后减弱的特征.由瞬时演化速率可知,全球地表气温日较差长期趋势下降的速率整体上趋于减缓,并于后期在澳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以及南美洲南部等地转为上升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