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步频

步频

步频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501篇,主要集中在体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9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田径、湖北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步频的相关文献由87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恒、冯敦寿、王平等。

步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72.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39 占比:27.74%

总计:501篇

步频—发文趋势图

步频

-研究学者

  • 王恒
  • 冯敦寿
  • 王平
  • 许世岩
  • 徐佶
  • 王强
  • 朱来清
  • 李庆
  • 李怡宁
  • 毛旭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开学文
    • 摘要: 利用数学模型中的AHP法分析了100m短跑中反应时间、加速度、步频、步长各因素对短跑成绩的影响权重,从而将以往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同时用近30年多届男、女100m短跑奥运冠军的比赛成绩数据对得到的数学模型加以验证,结果得到很好的契合。从而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据奥运冠军的短跑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协调步长和步频的关系,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 刘允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步态分析仪联合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采用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的3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另收集同期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联合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的3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的步频、步长、单侧患足支撑时间与膝关节活动功能[采用中文版牛津膝关节量表(OKSCV)评估]。结果 干预12周后,两组步频、步长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OKS-CV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步态分析仪联合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步频与步长,改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
    • 开学文
    • 摘要: 步幅和步频是决定短跑速度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优秀运动员短跑技术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二者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与他们具有合理的步幅、步频组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近30年100 m短跑奥运会冠军的步幅和步频做一些数学建模分析并与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短跑运动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供理论基础.
    • 陈尹剑子; 王翠娟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口眼歪斜、感觉障碍、肢体麻木)、步态时间-空间参数[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跨步长、步频]、肢体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量表(FMA)]、生活质量[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2.15±0.63)分比(1.12±0.71)分、(2.14±0.60)分比(1.65±0.74)分]、感觉障碍[(2.45±0.23)分比(1.32±0.73)分、(2.46±0.25)分比(1.88±0.63)分]、肢体麻木[(1.89±0.73)分比(1.04±0.53)分、(1.88±0.67)分比(1.42±0.48)分]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t=3.691、4.147、3.795,均P<0.001);两组患者10mMWS[(0.34±0.15)m/s比(0.53±0.21)m/s、(0.33±0.15)m/s 比(0.42±0.16)m/s]、跨步长[(61.54±16.04)cm 比(78.93±20.48)cm、(59.80±17.35)cm 比(69.68±18.32)cm]、步频[(65.52±10.98)步/min 比(78.12±12.04)步/min、(63.10±10.89)步/min 比(71.15±9.28)步/min]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t=2.976、2.404、3.274,均P=0.001);两组患者MBI[(44.94±3.29)分比(75.27±3.56)分、(43.32±4.51)分比(64.51±3.95)分]、FMA[(52.36±6.89)分比(73.20±5.24)分、(52.35±6.79)分比(61.97±4.88)分]、SS-QOL[(9.42±1.95)分比(15.69±1.78)分、(9.24±2.32)分比(13.65±1.96)分;(8.97±2.58)分比(19.52±1.35)分、(9.48±1.77)分比(16.20±1.72)分;(12.32±2.56)分比(25.26±2.45)分、(12.41±2.50)分比(18.20±2.44)分;(13.03±3.16)分比(20.07±2.67)分、(12.49±2.77)分比(16.60±2.78)分;(5.98±1.23)分比(12.30±1.36)分、(5.99±1.21)分比(8.25±1.37)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t=14.451、11.200、5.502、10.843、14.581、6.429、14.983,均P<0.001).结论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及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步态及生活质量水平.
    • 彭晓倩; 潘慧炬; 毛旭江
    • 摘要: 目的:探索短跑选手苏炳添、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中百米跑技术的变化特征,为其他短跑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成绩提高过程技术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并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比较.结果:①苏炳添、谢震业在成绩进步过程中,均对自身技术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自身较高步频、中等步长情况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②从技术风格类型看,成绩提高过程中,苏炳添经历了"步长型-均衡型-步频型-均衡型"的转变;谢震业经历了"步频型-均衡型-步频型"的转变,在取得当前最佳成绩时,苏炳添采用了均衡型技术,谢震业采用了步频型技术;③与世界选手各分段步频均值相比,谢震业、苏炳添属于较高步频的跑法,在全程步频分配上,两者均在M型跑法下取得较好的成绩,符合高步频跑法的特点.结论: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分段步频相比,谢、苏两者均属于步频较高的选手,多波峰的M型跑法是较为适合其自身的跑法.
    • 王永生
    • 摘要: 楼板竖向加速度是影响楼板舒适度的主要指标。对楼板动力响应公式进行了分析,采用傅里叶级数法对单人行走荷载作用下楼板竖向加速度响应进行了研究,并进行单人行走荷载作用下正方形简支组合板动力响应试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理论值与试验值误差为28.7%。在此基础上分析步频、楼板长宽比对楼板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楼板长宽比从1.0增大到8.0时,峰值加速度降低73%;在同样的人行荷载作用下且楼板短边尺寸固定的条件下,双向板加速度响应远大于单向板。
    • 赵思家
    • 摘要: 与短跑成绩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步频、步幅、速度、速度能力、爆发力,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等。一、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运动员能否掌握好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是今后能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短跑是一项周期性的运动,全程要反复跑几十步,一点微小的错误,反复出现,就变成了大问题。
    • 王银行
    • 摘要: 目的:为教练员针对不同运动水平20公里竞走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运动员动作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8名运动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9,国家一级运动员=9)作为测试对象.用慢速和快速两种速度进行竞走.采用simi的运动捕捉系统记录竞走运动员运动轨迹,采用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Two-way repeated ANOVAs)对9个时空步态指标和关节角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步幅(P=0.001)、步频(P=0.012)、步时(P=0.003)、腾空时间(P=0.001)、脚跟着地时刻两大腿夹角(P=0.006)与支撑时间(P<0.001)存在显著的水平主效应,重心垂直位移、脚跟着地时刻膝关节角度与踝关节角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与一级运动员相比,国际健将级运动员的时空步态指标在不同速度竞走时差异不大,国际健将运动员技术动作稳定性优于国家一级运动员.(2)与国家一级运动员相比,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在高速竞走时重心垂直位移更小,腾空时间更短,支撑时间更长,在比赛中被判罚犯规的可能性更小.
    • 朱那
    • 摘要: 对于径赛项目而言,其运动表现主要评价指标是速度,对于直道项目来说,速度=步长×步频,两者不同组合形式是影响短跑项目分段成绩的关键,对于在比赛中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后续的训练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 祁钰杰; 王琳
    • 摘要: 跑步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很高,其中髌骨疼痛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膝关节损伤疾病.通过改变跑步时跑者的落地模式和步频来修正异常的下肢生物力学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目的为针对跑步再训练后跑者髌股关节应力的变化,综述跑步再训练后跑者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变化的研究和进展.目前研究已证实通过改变跑步落地模式和步频能够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但是针对患有髌骨疼痛综合征跑者的即刻效应的研究较少,且对于同时改变步频和落地模式的效果存在一定争议,未来需进一步探讨髌骨疼痛综合征跑者的跑步再训练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