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m跑
100m跑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428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湖北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4北京国际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等;100m跑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路国华、郭树涛、李石光等。
100m跑
-研究学者
- 路国华
- 郭树涛
- 李石光
- 王涛
- 马勇占
- 万宇
- 佟艳华
- 张刚
- 徐锋
- 方成军
- 李广文
- 秦学伟
- 翁惠根
- 苑廷刚
- 袁运平
- 于涛
- 任冀军
- 任宝贵
- 任文君
- 何鸣
- 侯金宝
- 冯红静
- 冷欣
- 刘嘉伟
- 刘林生
- 刘海涛
- 刘艳
- 危常亮
- 吕荷莉
- 吴峰
- 吴德州
- 周振华
- 夏健松
- 姚丽萍
- 孙卓艺
- 孙民康
- 孙福成
- 宋旭敏
- 宋盛庆
- 尹小波
- 岳海峰
- 张宗国
- 张斌南
- 张沛林
- 张洪信
- 张玉华
- 张玉宝
- 张超
- 张辉
- 张青
-
-
刘嘉伟;
苑廷刚;
谢丽;
王国杰;
程泓人;
冷欣;
韩鹏鹏;
侯金宝
-
-
摘要:
目的:全面分析和掌握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 m比赛中的关键运动技术表现特征,剖析苏炳添的成功对中国田径和世界田径的影响以及对国人的启示。方法:运用视频解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苏炳添9.83 s比赛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苏炳添及其余2名男子100 m项目参赛运动员谢震业、吴智强在东京奥运会100 m项目上的表现和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结果:(1)苏炳添半决赛成绩(9.83 s)较赛前个人历史最佳成绩提升0.81%,决赛成绩(9.98 s)较半决赛慢1.53%;(2)苏炳添半决赛时在45~60 m处达到最大速度(11.969 m/s),30 m分段用时(3.674 s)较美国选手MauriceGreene创造的3.73 s分段纪录快0.056 s,60 m分段用时(6.279 s)较美国选手ChristianColeman创造的60 m世界室内纪录(6.34 s)快约0.06 s,较牙买加选手UsainBolt创造的6.31 s分段纪录快约0.03 s;(3)在无风状态下,苏炳添半决赛估算成绩约为9.876 s,60 m分段成绩约为6.31 s。结论:(1)我国3名男子100 m参赛运动员在奥运周期延长和无观众环境的影响下仍充分展现自身竞技状态,源于运动员自身、教练员、备战团队和主管领导的共同努力;(2)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创造了个人历史最佳成绩、中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其30 m、60 m分段用时打破了男子100 m比赛中的分段时间世界纪录,但也应考虑到仪器和分析软件的不同所致的数据差异;(3)苏炳添所取得的突破开创了中国田径和亚洲田径的新时期,其成绩的进步源于自身素养、技术革新、复合型团队助力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他的突破将丰富世界田径格局,促进中国乃至亚洲短跑项目发展,优化我国对竞技体育的认知,助力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发展,坚定我国新时代文化自信。
-
-
孙民康;
龚丽景
-
-
摘要:
研究100m跑突破10s运动员身体形态及竞技年龄变化趋势,为顶尖100m运动员选材及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提供智力支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00m突破10s运动员首次身高、体重、突破年龄、创造最好成绩年龄及其与最好成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100m突破10s运动员不存在相对年龄效应,竞技年龄具有突破10s早,出现最好成绩早,跌出顶尖水平(10s以内)晚,顶尖水平保持期长的“两早一晚一长”的新趋势;21世纪开始,身体形态呈“轻型化”趋势;运动员BMI指数逐年代减小,RPI指数逐年代递增;首次突破10s年龄不影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创造最好成绩年龄及最后一次跑进10s年龄越大,10s以内水平保持期长,运动员100m最好成绩越好.“大龄”运动员出现在顶级100m跑赛场将越来越常见.
-
-
陈波;
冯红静
-
-
摘要:
本文研究旨在分析2001-2019年世界男子、女子100m跑成绩的发展态势和规律.由于100m跑2001-2019年成绩存在周期变化,可以被分解为趋势因子、周期因子(季节因子)和随机因子.趋势因子能够捕捉到长期变化趋势,季节性因子能够捕捉到周期性变化,而随机因子对应的是不能被趋势或季节效应解释的变化.故而在进行季节性时间序列分析时,我们取周期为4,将数据看作季节性数据,利用一系列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进行预测.采用季节性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预测2021年世界男子、女子100m跑的成绩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是,男子前三名分别是:9.70s、9.89s、9.91s,第8名是9.89s;女子前三名分别为10.68s、10.75s、10.74s,第8名为10.77s.
-
-
杨帆
-
-
摘要:
专项力量能力是短跑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决定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教练员视角对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100 m冠军廖玉燕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及要求进行分析,阐述其专项力量训练对其他竞技能力因素产生的作用.
-
-
王相;
戴勇
-
-
摘要:
本文采用现场拍摄、录像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谢震业在比赛中的复步步频节奏的特点以及趋势进行分析、评价,并与跑进10s以内的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谢震业最近两年来三次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表现为先通过适当减小步长、提高最高步频获得一定的步频储备;再通过保持最高步频不变,适当降低平均步频,提高步长来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综合呈现出步频型跑法的技术特点.(2)目前谢震业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主要差距表现在最大步频具有优势而步长不足.(3)相比世界优秀运动员而言,谢震业的最高步频下降率和步频变异系数较高,100m全程有着起跑与冲刺阶段步频上升和下降幅度过大、全程步频节奏起伏过大的技术特征.
-
-
-
谢万朋1
-
-
摘要:
一、体育高考的重点测试项目从2018年全国各地体育高考的项目上来看,偏重个人身体素质的素质测试项目比偏重专项技巧的专项测试项目所占比重要大。在统计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0个地区的体育高考项目全部为素质测试项目,其他20个地区的素质测试项目均占60%以上。在素质测试项目中,100m跑、800m跑、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原地推铅球,是4个主要的测试项目。
-
-
袁宁1
-
-
摘要:
冬训期作为提升体考成绩的重要时期,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高考学生的重视,而作为体育高考中身体素质考试必选的2个项目,100m跑和800m跑占据了重要分值,如何在这2个项目中发挥出好的成绩,对体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
-
王学坤;
苑廷刚
-
-
摘要:
为了研究100 m跑运动员体型与年龄变化趋势,为运动选材提供参考,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百年来100 m跑男、女运动员年龄、身高和体重及其与成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世界顶级100 m跑运动员不存在相对年龄效应,最佳竞技年龄逐年递增;百年来,女子运动员呈现高大化趋势,近10年来男子运动员呈现高大化趋势,相对BMI ,RPI与100 m跑成绩相关度更高,尤其对于女子运动员和近10年来男子运动员,即RPI大,体型高大的运动员更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同时表明,我国100 m跑选材将对运动员身高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大步长与次最高步频结合将成为未来100 m跑运动员一种趋势和主流。%In order to study change trend of age and body shape of world high‐level 100 meter athlet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ports talents sel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e ,height ,weight and performance of 100 meter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in one hun‐dred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igh‐level 100m athletes don’ t exist relative age effect and best competitive age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trend of female athletes'body size became bigger durning past 100 years and the trend of male athletes'body size became bigger during last 10 years .Comparing to BMI ,RPI and 100 meters have higher correlation ,especially for female athletes and men athletes in last 10 years .It also suggests that with bigger RPI ,shape taller athletes are more likely to get good performance and our 100 meters athletes'selection will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n future .The most stride length and with sub‐highest frequency will become a trend and mainstream among 100 meter athletes .
-
-
-
郭树涛;
佟艳华
- 《2004北京国际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 2004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100m跑速度曲线的"双(多)高峰"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很少从运动员的步态、中枢热力学疲劳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100m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双(多)高峰"速度节奏不利于能源物质的合理利用,不符合短跑的运动学规律.
-
-
郭树涛;
佟艳华
- 《2004北京国际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 2004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100m跑速度曲线的"双(多)高峰"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很少从运动员的步态、中枢热力学疲劳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100m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双(多)高峰"速度节奏不利于能源物质的合理利用,不符合短跑的运动学规律.
-
-
郭树涛;
佟艳华
- 《2004北京国际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 2004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100m跑速度曲线的"双(多)高峰"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很少从运动员的步态、中枢热力学疲劳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100m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双(多)高峰"速度节奏不利于能源物质的合理利用,不符合短跑的运动学规律.
-
-
郭树涛;
佟艳华
- 《2004北京国际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
| 2004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的100m跑速度曲线的"双(多)高峰"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也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很少从运动员的步态、中枢热力学疲劳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100m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双(多)高峰"速度节奏不利于能源物质的合理利用,不符合短跑的运动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