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击球
正手击球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70427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拳击与格斗、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正手击球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俊、金路(编译)、深泽等。
正手击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0427篇
占比:99.97%
总计:670637篇
正手击球
-研究学者
- 汪俊
- 金路(编译)
- 深泽
- 冰沙
- 冰沙(图)
- 周继和
- 金路
- 刘萍萍
- 张侠(编译)
- 深泽(编译)
- 陈功(摄影)
- 保罗·费恩
- 卓建南
- 吕海波
- 吴洪波
- 张威
- 张晓晖
- 徐林江
- 扬德尔
- 李彦
- 李彪
- 李明洋
- 桐桐
- 潘芳
- 王博
- 王朝波
- 白建
- 赵国辉
- 陈功
- 马凯旋
- 马艳辉
- 鲁波
- 黄志强
- Bastien Liveriou
- 丁永振
- 乔伊·瑞夫
- 于凤鸣
- 于洋
- 何统
- 余群
- 候吉林
- 冯加付
- 冯度
- 冯度1
- 刘亚
- 刘冬冰
- 刘勇(指导)1
- 刘奇
- 刘学冬
- 刘岗生
-
-
胡颖
-
-
摘要:
与传统专项训练相比,功能性训练更加注重对动作模式的运动链进行整体训练,考虑动作本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功能性训练理论对网球正手击球动作链和运动链进行分析,探讨功能性训练对提高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作用。研究发现:功能性训练对于网球训练领域来说是一种新训练方法,对网球正手击球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提升正手击球的球速与旋转;稳定击球过程中的躯干平衡;预防潜在的运动损伤等方面。
-
-
季模
-
-
摘要:
网球是世界第二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项运动适合男女老少.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最常用的活动之一,对运动员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正手击球的准确性,本文在这一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希望能对网球的发展和网球训练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
江岳峻
-
-
摘要:
网球作为一项球类运动,拥有非常广泛的受众基础。而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讲,需要对相关的网球技巧加强研究。本文立足正手击球,首先简要分析了网球正手击球的难点,指出要把握好击球点,控制击球拍面的角度,并调节好挥拍击球的轨迹。之后阐述了正手击球动作的相关解析与要点,并探讨了其中的限制性因素,希望能够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
吴冬艳;
李露露
-
-
摘要:
为了丰富网球教学手段,将甜点拍引入到日常的训练之中,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从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选班中选取36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8人,对照组18人,实验组使用甜点拍,对照组运用网球拍,教学内容相同。结果表明:实验后,正手击球的准确性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高于实验前的测试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正手击球存在显著差异,正手直线和斜线击球的准确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准确性比对照组好,球的落点更加精准。
-
-
王真
-
-
摘要:
正手击球是网球运动中最基本的击球方法,力量训练是提高网球运动专项技能的保证.为了解力量训练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遂宁市船山区业余体校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1)运用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训练方法,对发展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上肢、下肢的最大力量以及爆发力有着明显的效果;(2)通过8周的力量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速度以及正手击球稳定性均有明显效果.在发展正手击球准确性方面,效果不明显;(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高,使其完成正手击球动作时发力更加充分、速率更快,且身体姿态更加稳定,因此击球速度和稳定性有明显提高.想要提高击球的准确性,需进一步加强对肌肉本体感受神经的练习,提高力量控制能力.
-
-
刘萍萍
-
-
摘要:
吊球技术和高远球技术一样,可以分为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头顶击球。其中,在后场反手区域用正拍面在头顶左上方吊球,叫后场头顶吊球技术。后场头顶吊球技术是将底线反手区域的球,用正拍面绕头顶击至对方前场区域紧靠边线两角的近网球技术。后场头顶吊球技术是羽毛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中教练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技术.
-
-
段天豪
-
-
摘要:
对于网球初学者来说掌握正手击球的技术很重要,只有熟练的掌握了这种技术,才能提高网球的练习效果。为了帮助网球初学者掌握这种技术,就应该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结合实际情况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法,及时帮助网球初学者纠正错误的姿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正手击球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就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与借鉴。
-
-
-
刘萍萍
-
-
摘要:
羽毛球击球姿势分为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头顶击球,在实战运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技术特点和来球位置,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击球姿势。中场抽杀球技术分为正手抽杀球技术和头顶抽杀球技术,当面向来球方向、来球位置在身体左后侧时,我们可以采取正拍面绕头顶在左肩头顶上方完成抽杀球技术。中场抽杀球技术也是羽毛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中教练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技术,了解更多有关技术的考核要求,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大家可在公众号"羽毛球社体指导员职业鉴定培训"上获取具体内容。
-
-
-
-
宋广闻;
周继和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研究目的:rn 本文旨在揭示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运动的运动学特点,为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以及教练员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rn 研究方法:rn 运用两台JVC9800(50帧/秒)进行实地拍摄纳达尔正手击球的录像。1号机置于网球场边线正后方,2号机置于网球场底线正前方,两台摄像机主光轴夹角约为45°,人体模型选用欧洲Dempster人体模型(16个环节,21个关节点参数)。采用北京森淼鑫公司开发研制的3-D Signal TEC V2.0C软件对实地拍摄的录像进行解析,解析时采用逐逐幅解析,为了研究需要,解析时添加球拍顶端、肩髋环节投影角。所得原始数据采用优化低通数字化滤波法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8赫兹。rn 研究结果:rn 1)纳达尔正手击球从引拍结束到击球结束身体转动大约180°。引拍结束时刻,纳达尔左髋角为130.8°,右髋角为160.6°,左膝角为132.3°,右膝角为141.8°,说明纳达尔的髋、膝关节均处于屈曲状态。rn 2)左肩角为74.8°,左肘角为131.9°,左肩角和左肘角两个角度表明运动员向后引拍结束时手臂相对于躯干的伸展状态,在伸展同样距离的情况下,左肩角和左肘角成反比,左肘角越大,左肩角越小,左肘角越小,左肩角就越大。rn 3)左肩关节线速度为0.78m/s,左肘关节线速度为1.94m/s,左腕关节线速度为4.86m/s,重心线速度为2.26m/s。rn 4)纳达尔在转肩引拍阶段引拍结束时刻肩髋角为-38.8°,触球时刻肩髋角为8.6°,肩髋角转动幅度约为47.4°。4、纳达尔在挥拍击球这一阶段整个动作从引拍结束到击球结束身体转动大约180°。可见纳达尔身体转动幅度之大,在球拍触及球之前,躯干处于一定的拉伸状态,并获得了较大的弹性势能,这对随后的发力击球有重要的作用。rn 5)纳达尔从侧身转肩向后引拍到球拍触及球的时刻用时0.73s,其中后摆引拍时间为0.62s,从引拍结束到球拍触及球的时间为0.11s,这说明引拍时间比较长,速度比较慢,前挥击球时间比较短,速度比较快,加大了球拍的惯性,使球速加快。在击球时左肩关节的速度为2.21m/s,左肘关节的速度为4.58m/s,左腕关节的速度为6.27m/s,左手的速度为7.50m/s。由此可知:手腕关节的速度比较大,肩肘关节次之。这说明在击打上旋球时,手腕不是固定不变的,球的上旋是击球的瞬间依靠肘的内旋带动手腕的抖动创造出来的。击球结束时,纳达尔的球拍是收在头上的,一般运动员收在肩或肩稍下一点,此时的左肩关节角为113.4°,肘关节角为87.9°,腕关节角为98.2°,与一般运动员不同,增加了球拍与球的摩擦时间和距离。rn 研究结论:rn 综上所述,纳达尔正手击球采用半开放式打法,从引拍结束到击球、随挥结束整个过程,身体转动幅度大约180°,肩髋角转动幅度为47.4°,其技术特征为:rn (1)引拍阶段:引拍结束时左右肩髋角分别为130.8°和160.6°,肩髋投影角为38.8°,左肩关节和左肘关节角度分别为74.8°和131.9°。rn (2)击球阶段:击球时的肩髋投影角8.6°,左肩关节和左肘关节的速度分别为2.21m/s和4.58m/s,腕关节和手关节的速度是6.27m/s和7.50m/s。rn (3)随挥阶段:随挥结束时,左肩关节角为113.4°,肘关节角为87.9°,腕关节角为98.2°,为打出强有力的上旋球是其重心起伏比较稳定和球拍与球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摩擦距离比一般运动员长,靠击球瞬间的肘关节内旋带动手腕抖动打出超有力的上旋球。纳达尔的收拍动作与其他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差异略大,一般不建议去模仿。
-
-
黎祖庆;
周继和;
郭俊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研究借助三维摄像解析法对201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玛利亚·莎拉波娃正手击球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运动学分析,以获取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揭示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正确的理解与掌握网球正手击球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莎拉波娃在利用正手击球技术时,除了在后摆引拍阶段需要将身体重心适当的降得更低一点之外,其余各个阶段的动作技术较为流畅、舒展、合理、规范,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其运动学技术参数值得广大网球教练员、运动员借鉴。
-
-
陈艳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是网球运动员在得分制胜的关键,更是其技术水平的良好表现.通过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塞雷娜·威廉姆斯(简称"小威")的正手击球技术动作相关参数的分析,并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该运动员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特征,对正确理解与掌握网球正手击球技术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丰富网球运动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