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性肌力药
正性肌力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88916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宜春学院学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西藏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8全国心胸麻醉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2017*杭州*整合急救医学大会、2017年第32届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江浙沪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第八届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国际学术周中西医结合急救论坛等;正性肌力药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燕搏、徐鸣夏、王旭等。
正性肌力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8916篇
占比:99.99%
总计:588994篇
正性肌力药
-研究学者
- 张燕搏
- 徐鸣夏
- 王旭
- 王洪云
- 秦亮
- 米玛多吉
- 赵拥军
- Hug C C
- Philippe J.Van der Linden
- Stefan G.De Hert
- Stefanie Cromheecke
- Suraphong Lorsomradee
- 乔斌杰
- 于金贵
- 任振良
- 何青
- 何颜霞
- 侯金辉
- 关建新
- 刘兆平
- 刘加立
- 刘敏
- 刘梅林
- 刘梅颜
- 刘然
- 刘运德
- 刘金东
- 卢海丽
- 卿恩明
- 吕卓人
- 吴守珍
- 吴安辉
- 吴建东
- 吴振英
- 吴时达
- 周琼
- 周芷亦
- 夏勇
- 姚稚明
- 姬广聚
- 孙克新
- 孙大金
- 孙宝莹
- 孙新
- 孟丹
- 季诗明
- 富路(审校)
- 寿锡凌
- 尹晓燕
- 屈婉莹
-
-
熊珂;
乔斌杰;
梁林园;
寿锡凌
-
-
摘要: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尽管目前器械治疗及生物疗法日新月异,正性肌力药在心衰治疗中仍处于重要地位,其通过增加心脏输出量、降低心室充盈压,改善外周灌注的方式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但研究表明正性肌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增加死亡风险。近年来,几款新型正性肌力药物的面世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本文将从作用机制、临床效果、研究现状及指南推荐等方面,就传统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儿茶酚胺类等,以及新型正性肌力类药物,如钙离子增敏剂、omecamtiv mecarbil等药物作一综述。
-
-
周芷亦;
虞意华
-
-
摘要: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首因.在我国≥35岁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约为1.3%,总患病人数约为1,370万,使得疾病负担沉重.左西孟旦自2,000年首次批准其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正性肌力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来[1],其临床应用适应证逐渐扩大,包括心源性休克、应激性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等,但在部分领域该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仍有争议.本文将对左西孟旦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应用现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
邹长虹;
黄燕;
周琼;
翟玫;
季诗明;
张宇辉;
张健
-
-
摘要:
目的: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价重症急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入院早期应用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区(HFCU)住院的重症急性HFrEF患者700例,患者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1 000 pg/ml。将入院24 h内应用左西孟旦治疗的患者列为观察组(n=242),住院期间未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58)。连续观察住院7 d内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左西孟旦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住院4~7 d)观察组[4 905.5(2 667.8,9 908.5) pg/ml vs.2 104.0(1 184.3,3 800.5) pg/ml]与对照组[4 339.0(2 312.5,9 156.0) pg/ml vs.2 380.5(1 168.5,5 622.2) pg/ml]的血浆NT-proBNP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使用左西孟旦后24 h内收缩压下降伴心率加快,但在结束用药后观察5 d内收缩压和心率水平保持稳定。住院7 d内观察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7%~2.5%,低于对照组的2.8%~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西孟旦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钾及血钠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重症急性HFrEF患者入院后早期应用左西孟旦可以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
-
贾修彤;
程功;
贾硕;
张骥;
李兆
-
-
摘要: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期阶段,临床常采用传统正性肌力药物(强心苷类药物、儿茶酚胺类药物等)及新型肌力药物(钙离子增敏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不可忽视.本文结合现有研究对正性肌力药物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
-
-
-
焦静
-
-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针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NT-pro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8年3—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均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34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针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治疗,可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其NT-pro BNP水平,安全性高.
-
-
赵光远;
王荃
-
-
摘要:
Vasoactive medications in clinical use exert their cardiovascular effects by interacting with adrenergic receptors and non-adrenergic receptors,including vasopressors,inotropes and vasodilators.A classi-fication of vasoactive drugs based on their direct effects on the heart(presence or absence of positive inotropic effects) and on vascular tone(vasoconstriction or vasodilation) include inodilators(dobutamine and milri-none),inoconstrictors(norepinephrine,epinephrine,and dopamine),pure vasoconstrictors(phenylephrine and vasopressin) and pure vasodilators(sodium nitroprusside).Selection of vasoactive medications based on de-sired pharmacologic effects that are matched to the patient′s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 situation may opti-mize hemodynamics while reducing the potential of adverse effects.%血管活性药主要包括血管加压药、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通过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和非肾上腺素能受体来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通过对心肌的直接作用(有无正性肌力作用)和对血管张力的直接作用(收缩或扩张血管)分为强心扩张血管药(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强心收缩血管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单纯收缩血管药(去氧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单纯扩张血管药(硝普钠).血管活性药的选择要根据临床病理生理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剂量,减少潜在不良反应.
-
-
吴安辉
-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早期使用米力农的治疗效果,提供临床参考;方法:观察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脓毒休克患儿10例,比较使用米力农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使用米力农治疗组患儿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治疗组,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在脓毒性休克的救治中,需要充分液体复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尽早使用广谱杀菌抗生素等治疗。脓毒性休克常合并血管舒缩障碍和心功能障碍,且呈动态变化过程,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前提下,早期使用米力农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在临床应用很有必要,值得临床推广。
-
-
-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8全国心胸麻醉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目前常用的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如儿茶酚胺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等虽能迅速改善心功能,但存在增加心肌氧耗量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左西孟旦作为一类新型正性肌力药——钙增敏剂,由于其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不增加心率和心肌耗氧量等优点,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对左西孟旦所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已结束,并被31个国家批准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近年来左西孟旦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
许丽君;
崔英杰;
秦历杰;
王龙安
- 《2017*杭州*整合急救医学大会、2017年第32届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江浙沪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第八届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国际学术周中西医结合急救论坛》
-
摘要:
尽管初次复苏成功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总死亡率仍较高.事实上,CA患者复苏成功后的特殊生理状态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虽然有许多患者在发病后的1天内死于严重心功能不全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PCAS患者的心功能障碍在72h后能够恢复。因此PCAS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应进入监护病房接受严密的监测和进一步的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治疗右心衰的最常用的方案是通过改善血容量状态来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实验证明尽管需要注入大量的液体但这些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在给予充分的补液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仍未达到目标值应该考虑使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加压素。多巴酚丁胺是最常用的正性肌力药而去甲肾上腺素常被用于纠正血管扩张,如果这些措施均失败则可以考虑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循环支持。MAP的最佳目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当前的指南是建议将MAP维持于>65mmHg的水平,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应大于70%。在诱导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中将目标温度设置为33°C相较36°C,乳酸水平更高,同时需要更多的血管加压素,而这些指标常被用来反映休克的严重程度。因此CA后休克的患者并不能从更低的体温中获益。心动过缓是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正常生理反应,因此应该对心动过缓采取容忍的态度。在血压、乳酸、尿量正常的情况下,发生心动过缓往往是预后良好的一个表现。